“原点”与“源点”的重合: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名著阅读教学的建构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教学为例
2023-10-21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胡 萍
整本书阅读,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自语文设立为科目后,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为选文精读与略读整本名著相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整本书阅读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每一册教材中有序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其中,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学习目标、语文要素和主题教学与“快乐读书吧”相融合。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组元方式的创新,为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名著单元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一、把握教材:走进名著阅读“原生态”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根据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快乐读书吧”推荐了相应的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进行整本阅读,旨在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以“一篇”带动“整本”,从阅读一篇课文走向阅读整本中国古典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达成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单篇阅读与整本阅读的关系,做到立足单篇、拓展整本、点面结合,推进整本书的阅读。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将在整本书阅读的框架下将课文放入其中进行整体设计,体现出读书就要读经典、读原著的编写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教材的版本忠于原著
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从众多版本中甄选而出的内容家喻户晓,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而且有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致的版本:
《草船借箭》(精读课文):本文为现代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
《景阳冈》(精读课文):本文为古代白话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猴王出世》(略读课文):本文为古代白话文,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红楼春趣》(略读课文):本文为古代白话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本单元四篇选文,现代文《草船借箭》学生阅读流畅。其他三篇课文均为古代白话文。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在文字阅读和语言理解方面有一些障碍。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文中的注解、泡泡语、学习提示、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采用前后勾连相关信息等阅读方法,扫除古典名著阅读的障碍,使学生生发阅读期待。
(二)教材的节选保留原貌
名著单元节选课文为了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原著中一些古今不同用字基本未做任何改动,确保与整本书阅读无缝链接。在篇章选用方面也颇为讲究,既要适合学生阅读,又能独立成篇,呈现原著精华。比如《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是学生进行整本阅读极佳的引导线;又如,很多大家熟知的经典影视作品《武松打虎》《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都是由名著作品改编的,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走进经典,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教材的意图呈现原味
整本书阅读意图不仅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内容上有充分体现,还隐藏在选文的课后练习中。如《草船借箭》课后练习:“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阅读链接”中原著第四十六回片段。又比如《景阳冈》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资料袋”中 《水浒传》 的主要内容与武松人物简介,以及宋江、林冲等典型人物的绣像配图,都意在引导学生走进原著,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意图直接而明显。
二、立足课内:习得名著单篇阅读“方法链”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名著单元学习,是教材在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编排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内容的学习单元。单元语文学习要素确立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此,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让阅读变得有条不紊。
(一)勾连文本,据词猜意
本单元古典名著中的古汉语白话文阅读,文中有许多生僻的语言现象。这样的语言,距离学生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阅读时逐一体味揣摩,势必会让人望而却步。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平台”提出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行猜读。如《猴王出世》中“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学生读后,不必去细细追究揣摩其中字词的含义,但联系上下文,就能大致知道这句话主要讲一块通仙气、有灵气的石头。这样,通过勾连文本,据词猜意能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情节。
(二)不求甚解,巧用跳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提出“提高阅读速度”的学习方法。其中就讲到了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读的提速方法。这样,阅读五年级下册中古典名著时,教师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跳读等阅读策略来提速。如读到《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籰子”等词语时,引导学生明白这些物品都和风筝相关,不必去深究其具体所指的是什么物品,这样就能大大降低阅读难度。
(三)补充资料,助推理解
现在的学生对古典名著中提及的人文、内涵等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如《草船借箭》中,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学生对诸葛亮“顾全大局”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补充《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四十三回中,关于“曹军南下,刘备大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联合抗曹,已达成同盟”的相关资料,学生就能体会文中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全力抗曹的人物形象特点。
(四)结合媒体,激发兴趣
媒体资料直观、形象,教师可从媒体中选取适当的片段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四大古典名著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走上荧屏,如《景阳冈》一文,在重点研读打虎段落时,除了抓住文中武松打虎动作描写来揣悟人物内心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媒体片段《武松打虎》多角度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武松武艺超群、机智勇猛的英雄气概。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能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的理解。
三、项目学习:指向名著整本阅读“活水源”
项目式学习,当前学习的新形态,是一种探究性问题驱动型学习。其学习方式、项目数量、时空安排、完成周期等可灵活操作,而统编版教材序列化专题阅读单元的安排,必将考虑如何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现实问题。因此,名著单元引入项目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改变阅读碎片化、随意性的状态。这正符合温儒敏教授提出的“要有高站位意识、有整体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建议。
(一)设置项目学习,激发兴趣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项目学习通过抓住学生的阅读兴奋点来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且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猴王出世》时可把“为孙悟空设计名片”作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学生设计的人物名片见图1)
这张名片让不少学生产生了疑问:孙悟空的别名是怎么来的?他的职业怎么是“保镖”呢?……适时,教师引进课外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通过猜读、跳读等大致了解内容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阅读。例如,《西游记》中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读后,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吃蟠桃、大闹天宫、丹炉锻炼、被压五行山下……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继续阅读。这样,导读整本名著便水到渠成。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于是,学生兴致盎然,读后,纷纷制作了《西游记》中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名片。
(二)支撑项目学习,迁移学法源
迁移运用阅读方法对阅读进程的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中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阅读时要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教师首先就要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从整本书视角梳理人物关系,解决他们在阅读开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点。
如《红楼春趣》中的人物众多,学生阅读时,如果没有厘清这些人物关系,就会陷入一团乱麻中,这自然就会影响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阅读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梳理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本内容。而绘制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简单而又能够直接把握人物关系的好方法。(见图2)
图2
观察人物关系图2,他们的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文中这些人是同住大观园的一家人,他们是亲戚关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女性。教师适时补充,这些人物的年龄为十三四岁,他们也是《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的缩影。由此可见,人物关系图是助力学生有效阅读的好方法。学生可借助人物关系图理解人物言行,借助人物关系图可大大降低阅读古典名著的难度,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助力项目学习,开展活动源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好形式。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因此,教师可从学生本单元整本书阅读学习需要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章节、感兴趣的人物形象,通过读、说、议、写、演等活动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分配角色,编写简单的剧本,为课本剧的表演做准备。
学生根据剧本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评价故事中人物根据情境的表演情况,是否能让人读懂故事情节、人物演得是否像。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不仅达成了口语交际训练要求,还为学生搭建了深入阅读名著的活动平台。
(四)推进项目学习,预设问题源
古典名著中,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生动。阅读时,教师可依据这样的元素,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如《水浒传》就是以一百零八好汉陆续被迫上水泊梁山落草为寇为线索。他们每人的故事都独立成篇,但又有交集,故事情节相互连接。据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链的方式来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例如:
问题1:阅读《景阳冈》,完成课后练习题——用自己的话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问题2:阅读《水浒传》,说说还有谁也跟老虎打斗过。(借助目录,阅读第四十二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对比“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的异同。)
问题 3:阅读《水浒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梁山好汉,抓住人物的外形、性格等特点跟同学讲讲他们的精彩故事,也可以让同学猜一猜你讲的好汉是谁。
上述问题中,问题1是根据学生单篇课文阅读关注课文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问题2从“单篇阅读”过渡到“整本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问题3是阅读整本,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整本书阅读。
总之,教师应关注学情,充分把握教材,引导学生从名著阅读的“原生态”这一原点出发,立足课堂,通过多形式、多策略的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单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到整本对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进行引导阅读,使其在广泛的阅读中加深体验,丰富积累,打通情感通道,找到阅读的源泉。从中,学生汲取了情趣和理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这就实现了阅读“原点”与“源点”的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