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六模学习任务群”学理阐释
2023-10-21郑先猛
●郑先猛
现行部编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大幅增加,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教学古诗词成为热议话题,特别是新课标中首次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组织与呈现的问题。本文对“六模古诗教学”与“学习任务群”学理融通加以论述,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一、新课标里的“六模”因子
统编版教材小学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设计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笔者对新课标(1-3学段)中涉及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表述加以梳理(如表1),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古诗词的教学表述主要出现在“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中,而且主要集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对“阅读与鉴赏”板块中的课程目标加以概括提炼,凝练出了小学古诗词学习的几个核心关键词“诵记”(诵读、背诵)、“通言”(领悟大意)、“想象”“悟情”(体悟情感)。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古代诗词等”,在“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表述主要集中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里,这个板块的“教学提示”表述非常具体: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这里的表述又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品语”(品析感受语言)。
从目标到实践,最后聚焦到结果考察即“学业质量”。在新课标学业质量表述中涉及古诗词的有:第一学段,“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第二学段,“乐于参加读书交流活动,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第三学段表述涉及“诗歌”(古诗词类属于“古代诗歌”范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具体要求体现为“独立阅读”“获取主要内容”“朗读等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的理解”“结构图梳理行文思路”“品味语言”“审美体验”等。“喜欢—乐于—独立”,渐学渐进,始于兴趣,终于独立,这是语文能力和素养提升的科学成长样态。
“诵记”“通言”“品语”“想象”“悟情”这些古诗词学习核心要求都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学习情境,整个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造境(情境创设)”,由此形成“六模古诗教学”的六大模块,即造境—通言—品语—想象—悟情—诵记,是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六个要素,也是学业质量中对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古诗词教学中须灵动整合这六个教学模块,在情境中教与学。朗诵记忆(“诵记”)是古诗词教学的必备目标,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古诗词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因此教学的起点从疏通诗意(“通言”)开始,古诗词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品味赏析语言文字(“品语”)感受其丰富内涵是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的目标之一。把简洁的文字读丰满,让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还原诗词中的画面和情境,这便是“想象”,想象是指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文章本是有情物,特别是凝练的古诗词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慷慨激昂的爱国,或清新雅致的绘景,或意蕴丰富的说理,或淳朴天真的童趣,这些都是诗词中蕴含着的情感,体悟诗文中的情感(“悟情”),在情感共鸣中内化诗蕴。
六大模块既独立存在,逐层推进,又互为补充,渗透融合,形成课堂教学整体。六个模块的组合构成了古诗词课堂学习任务群,每一个模块的横向延展构成教学板块即“横连”,“横连”中“造境”和“诵记”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模块中。纵向推进模块联结形成课堂架构即“纵进”,“纵进”即课堂的线型教学流程(如图1)。
图1 “六模”古诗文教学模块建构
“六模古诗教学”源于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中前瞻、新颖的标志性理念,这二者之间的学理融通决定着“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六模古诗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二、学习任务群中“古诗”的类属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要求对“古诗”的类属要读得透、理得清,这样才能有效地设计“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学习内容”里,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古诗”的相关表述[1]。
第一学段: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短小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第二学段:诵读、积累短小的古诗词,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发现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去,增强表达效果。
这里的“短小古诗”“古诗词”“优秀诗文”都是古诗词的精准表述,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中涵盖着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从任务群角度加以设计,古诗词学习任务群类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有“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的表述,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也是千古名篇。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内容”里有“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表述,这里的“短小诗文”“诗歌”可能涵盖古诗词,但不完全等同。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提示”中[4]有“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表述,“重视”凸显了“古诗词”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的分量和意义,“感受”是教与学的内容要点,“提升”指向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没有明确论述“古诗词”,但是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样的功能型任务群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可以尝试渗透,特别是结合一些有思辨价值的古诗词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词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类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古诗词属于文学阅读,小学学段重在积累,这与新课标教学目标中的古诗词学习要求完全吻合。
三、“学习任务群”与“六模”的融通
“六模”古诗教学与“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要义及相关论述中的主流观点有着共融相通之处。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六模古诗教学 “造境—通言—品语—想象—悟情—诵记”这六个模块环节对应着“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存在的“学习任务”。譬如“造境”与“情境性”完全匹配吻合,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每一节古诗词课,不管是单篇教学还是类篇群诗教学都有着极强的“情境性”,如何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就是“造境”的核心旨归。
王宁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有三个要素,即“情境”“活动”“任务”。其中,“情境”是指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境;“活动”是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件事;“任务”是指“把这三件事综合在一起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2]。王宁教授论述的“情境”对应“六模”中的“造境”,“阅读与鉴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具化为“六模”中的“通言”“品语”和“悟情”,这三个模块都涉及语言的品析和鉴赏,是模块,也是具体学习任务和活动。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表述对应着小学古诗词教学“六模”——“诵记”“造境”“通言”“品语”“悟情”“想象”。
“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并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3]
具体看“诵读、积累、记录”对应着“诵记”;“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对应着“悟情”;“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对应“造境”;“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对应着“通言”;“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对应着“品语”;“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对应着“想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任务群的论述中,涉及古诗词的内容与“六模古诗教学”中的模块是融通的。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论述是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依据和基础,“六模”是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主线、载体和要素。
古诗词的学习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逐层上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类属也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走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溯源新课标里的“六模”因子,厘清“六模”“课标”学理融通的渊源,后续将结合“六模任务群”具化的课例设计,呈现可供借鉴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