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与行
2023-10-21曾畅畅谢晴万里航
●曾畅畅,谢晴,万里航
美育塑造美好心灵,美育造就时代新人,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艺术课标),指明了艺术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实施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挑战。学校美术课程应根据新课标进行重新构建,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落实“怎么教”,落实基于单元化设计的课程群学习任务。
新艺术课标本质上是以往课程标准的迭代升级,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艺术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和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将美术语言贯穿其中。学习任务基于现实生活或真实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是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具体化。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提升艺术欣赏、表现和创作能力,对标新艺术课标要求,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构建了“尚美”美术课程,探索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优化和重构实践。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
课程的核心是内容。新艺术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有诸多亮点,如以大单元为单位,让课程内容核心化;以大概念为核心,让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活动任务为引领,让课程内容情境化;以跨学科主题为重点,让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任务的单元化设计是组织和优化课程内容的策略之一。基于此,美术学科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现有教材和原有课程标准的“碎片化”重构整理,二是进行不同学科和学段融通,打破美术“学科化”藩篱。
二、基于学科内容的单元化类型
根据新艺术课程标准,“艺术实践、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体现了艺术课程的内容总体结构,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我们将初中学段的美术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结构化重组,结合四种艺术实践形式、十个学习任务的大单元设计,形成四个单元类型:美术鉴赏单元、美术语言单元、美术门类单元、主题性综合单元(具体如图1)。
图1
三、单元内容结构化的实施路径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尚美”美术课程构建,“坚持以美育人,强化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转变传统理念中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学专业化技能训练、碎片化知识传授以及知识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彼此割裂的倾向,以“学科内整合、跨学科融合、校内外聚合”为实施路径,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注重美术实践能力培养。将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审美体验实践、专项特长发展三者相互融通,相辅相成,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艺术学习的快乐感、成就感、获得感,实现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美育目标。
为了构建更合理更丰富,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性发展的学校美术课程,教师从认知结构的整体着眼,以主题式和单元式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实施全面、全员、全体的美术教育,把美术教材及课内外学习活动进行统整,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任务、主题和项目,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紧扣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凝练单元任务、主题和项目,以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美术学习。把美术融进校园的艺术活动中;走入社会生活,拓宽学习的时空;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增加新技术的运用和创作学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尚美”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主要路径为:学科内整合,跨学科融合,校内外聚合,从而实现美术学习在时间上的全程性、空间上的全面性、内容上的全域性。
(一)以主题为中心,跨学段整合
这一路径适用于美术语言单元、美术门类单元,具有较强的美术学科特点,属于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开展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的艺术实践活动,以此开设与实施第三、四学段的学习任务:传递我们的创意、表现无限创意、营造环境、我们与设计同行。在“尚美”美术课程中,设置以下学习内容:美术语言单元的色彩基础及运用、构图、以线造型、图案设计、形式美法则等单元课程;美术门类单元的水墨画、版画、油画、陶艺、多媒体设计、摄影艺术等单元课程。
这些单元课程都属于同一主题学习内容的整合。这种整合把有共同性、有关联的学习主题,按照内容和形式的递进关系,将各年级的学习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或模块的课程,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学习,有益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避免知识和技能的碎片化,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连贯一致的进阶发展,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学习。根据这一策略,形成色彩、线条、构图、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数字美术等大单元主题模块,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以人美社教材为例,七至九年级每册一课的手绘线条图像知识,一共有九课相关的学习内容。线条是最重要的美术语言之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通过模块化整合为“以线造型单元课程”,把以上课题按学习层级进行单元课时设计,并加以丰富,增添时代流行元素,保持对线条语言的持续学习,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给予学生用线条进行美术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再用创作去装点生活。
(二)以活动为中心,跨实践活动联合
这一路径适用于美术鉴赏单元和主题性综合单元。这类是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较紧密的学习内容,以此开设与实施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概览中外美术史、创编校园微电影、理解美术的贡献等活动。在“尚美”美术课程中,设置以下学习内容:身边的美术、博物馆课程、服装设计与制作、定格动画、校园活动美术设计、摄影艺术等单元课程。
生活中的美术是多维存在的,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单元设计中,把美术学习融入校园生活,把各种知识与技能串联起来,联合欣赏、表现、创造、综合四类学习领域的实践,如策划校园美术活动、博物馆研学活动等。以一个活动为载体,通过四种艺术实践活动的联合,开展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以各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体验美术学习的愉悦与成功感。在初中各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课题,比如,“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宣传品的设计”“班级电子纪念册设计”“文化衫的设计与制作”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被广泛地运用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为班级设计班徽、班旗、班服,为运动会设计标志和吉祥物,为各类校园活动绘制招贴海报,美化教室,举办艺术节展览,为文娱表演制作道具、设计背景……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喜爱,其更有价值的是把美术学习的成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其他活动展示出来。
(三)以任务为中心,跨学科融合
这一路径适用于美术鉴赏单元和主题性综合单元。这类是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结合较紧密的学习内容,与之密切结合的有历史、地理、语文、数学、信息科技等学科。以此开设与实施第三、四学段的学习任务:概览中外美术史、表现无限创意、我们与设计同行。在“尚美”美术课程中,设置以下学习内容:中外美术赏析、博物馆课程、文创课程、STEAM课程等单元课程。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以任务为驱动,把美术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融合,强调美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关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如在学校开展的“创客”实践活动中,STEAM课程是有效的实施途径,美术学科就是其中的“A”,重视艺术在工程与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把科技与人文放在相等的位置。在科技课堂中,如何让制作的作品更赏心悦目,如何让绘制的图表更美观,或者我们能否把更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加入科技创造中,这些都是对审美的锻炼、培养以及科技创造的提升。文创课程是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与学校德育、财商、劳动、家庭美育等相结合的课程,是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呈现的,集合了项目策划、文艺创作、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体验式学习。以当地文化为载体,用创意设计转化为学习产品和美化生活的生活用品,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德育活动内容进行产品开发,如学校文化形象、运动会吉祥物;结合学校财商课程进行产品研发,如成本预算、营销策略;结合与信息科技项目进行开发,如3D打印、模型制作等,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创意美术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跨学科学习。通过多课程整合、多维度教学,形成校园文化系列、剪纸系列、大运系列、四川美食系列等校园文创产品。
(四)以项目为中心,跨场域聚合
这一路径适用于美术鉴赏单元和主题性综合单元。这类是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以此开设与实施第三、四学段的学习任务: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传承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理解美术的贡献。在“尚美”美术课程中,设置以下学习内容:身边的美术、博物馆课程、文创课程、非遗中的美术传承等单元课程。
这类单元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聚合多元的社会美育资源,与社会公共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学校美育课程,让学生在更宽广的领域通过深度的体验获取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的认知站得更高、行得更远。比如学校开设的“行走的课堂”课程,其中包括七年级的博物馆课程和八年级的都江堰—青城山课程。把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共同完成一个研究任务。在这些单元课程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依托教材中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戏曲与美术”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融合设计,让学生走到实地去参观感受,再结合资料研究,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总之,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养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必然要求。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尚美”美术课程以新艺术课程标准为基,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