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播音技巧提升小学生经典诵读的艺术表现力

2023-10-19魏晨全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感情稿件技巧

魏晨全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文化的智慧和传承,学习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深入了解自己文化根源,拓宽人文素养和思维视野的途径。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课堂上,“写”“看”比“读”更常见,师生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卷面成绩上,忽视了诵读的作用。幸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诵读在方方面面的积极意义,特别是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颁行几年后,经典诵读的热潮长盛不衰,然而,因多种条件限制,一些教师在指导上难以给学生的诵读水平带来明显提高,致使诵读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对此,如引入播音技巧的教学和运用,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播音视角下的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是有声语言的创作形式之一,它要求在诵读时能够正确理解文本意思,充分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播音也是传播声音的活动,一般意义上,以信息传递为主,强调准确、真实、客观,情感和倾向主要蕴藏在文本中,与诵读要求的情感细节化有所不同,但在语言的流动性、语速掌控、字音时值、气息深浅多方面可互为借鉴。无论是播音还是经典诵读,都需要对文字深入理解,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播音的过程需要理解节目稿件、新闻报道等,并通过话筒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经典诵读则需要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并通过诵读来传达这些要素。在表达技巧和艺术感方面,播音和经典诵读存在着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注重内外技巧的协调。在实践中,尽管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播音更注重信息的传递,采用口播、解说等形式呈现,而经典诵读则更倾向于以表演的方式呈现经典文学作品。然而,这两者都属于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都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因经典诵读文本多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优秀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名著等,有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增强语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素养等多维度价值,从播音中汲取有益成分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对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是极为有益的补充。

二、运用播音技巧提升小学生经典诵读艺术表现力的策略

一个完整的播音闭环,对文本包含理解、感受、播报、传播的过程,需要备稿,依稿件整体感受(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把握有声语言的内外技巧(情景复现、呈现潜台词、明确对象,停连、重音、语气、節奏),不是简单地念字,迁移到经典诵读,也可纳入闭环管理。

(一)备稿深化感受

播音的备稿可分为“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指日常的学习积累,为有声语言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积累和学习有共通之处。“狭义备稿”指对具体的一篇稿件的准备,这也是经典诵读常见形式之一,一般可采用六步完成。第一步是划分层次,了解稿件的布局、结构,把联系紧密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较长的自然段可划分为几个小的层次;第二步是概括主题,概括主题不是简单地陈述文本说了什么内容,重点是要了解其深刻含义即中心思想;第三步是联系时代背景,了解稿件创作时作者的自身情况;第四步是明确目的,即诵读稿件所要达到的效果;第五步是分清主次,在诵读中要抓住重点部分表达,但也不能脱离整体,重点和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第六步是确定基调,确定稿件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里要注意的是,基调是全篇的、整体的,但在诵读时感情色彩和分量在基调的制约下是随着稿件变化的。通过备稿,深化小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具体感受,调动其情绪,激发其愿望,在诵读时有感而发。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在各项经典诵读活动中常能听到小学生诵读。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在备稿时要让学生明确,当时我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诵读固然要有悲怆忧伤的基调,但随着对作者的了解,对其写作目的的感知,结合当下,应着重以诵读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实现强国梦想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自豪感,基调中更要融入振奋和昂扬的一面。

(二)内求调动感情

1.情景复现。诵读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文本中所描述的人物、景色、故事情节等元素化为动画片或是电影并在脑海中浮现,考虑画面呈现的是远景还是近景、声音对应的是实还是虚、音调是高还是低,将自己融入画面中,设身处地体验场景和具体事件,最后触景生情。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刻苦训练,不仅是为了诵读,还能增强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时分,余晖侵染的绚丽景色,这样宁静与美好的画面对生长在江河流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熟悉的,可难见到这样景色的学生如何才能让自己陶醉其中呢?在诵读时就需要借用情景复现,依据文本想象自己就在现场看着“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头白的芦苇像是上了妆”的优美画面。

2.呈现潜台词。潜台词是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但在诵读时能够帮助学生把作者所写转化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的成分。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但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的“但是”文本中没有写出来,诵读时可以在心里设定一个关联性内在语“但是”,标注在文本中,学生在练习时看到潜台词的提醒,推动情绪上的转折和强化,明确重点是歌颂像鲁迅先生这样“他还活着”的精神永存的人。

3.明确对象。诵读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就是在诵读时内心要设想听众或者观众是谁,他们的职业、年龄等情况如何,听完会有什么反应。不然,就会“一厢情愿”,忘却受众的感受,这样很难达到诵读目的。可采用对着“镜子”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用书面语和自己“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向家人、老师和同学诵读作品,及时接收他们的感受并加以分析和调整。

(三)外求优化表达

内求调动思想感情之后,需要用外部技巧表达出来。如中国视听传播研究奠基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张颂先生认为,外部技巧主要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上表现。

1.停连就是停顿、连接。停连先是生理层面的,再是心理层面的,用于解决文本中的逻辑关系。生理上,每个人的呼吸状态不同,自然而然地也会有不同的生理停顿。然而,不能单纯按照生理的停顿来进行,如果仅仅因为呼吸不足而盲目停顿的话,意思表达得不清楚,情感也无法真正表达出来,这种停顿是不恰当的。心理上的停连则是随着思想感情的运动而产生的。停连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科学的气息训练,并要求他们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情感。在运用停连的时候,生理层面要服从心理层面。

2.重音体现在强调的词或词组,用于突出、表达思想感情或语言目的。重音的表达不同于轻重格式,也不同于重读。确定了要处理为重音的词语后,可运用“高低强弱法”“快慢停连法”“虚实结合法”来体现要强调的部分。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绿》,“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许多小学生在诵读时会习惯性强调形容词“绿”,这样就忽视了文中独有的画面,需要引导确认重音为“风”“雨”“水”“阳光”。

3.语气是指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训练对小学生的诵读非常重要。通过运用语气的情感色彩来表达是非和爱憎,准确地表达态度和感情;把握语气的分量,区分态度和感情的程度,分量分为重度、中度、轻度,语气的声音形式可呈现出具体的思想感情。张颂先生就有过这样的分类: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黏。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不懂就要问》,先生对孙中山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这里既要读出疑问,还要有严厉。

4.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小学生在经典诵读时,应根据内心的情感,巧妙地运用节奏表达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诵读更具有美感。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中,“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在诵读时就可用节奏的变化体现出潮水奔腾的声音。

三、结语

将播音技巧迁移到经典诵读,要通过认真备稿六步,让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作品的布局、中心思想和情感走向,调动感情激发诵读愿望,辅以专项训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更好地表達经典的情感和内涵,使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诵读风格,从千篇一律的表达中脱颖而出,引发听众共鸣。

猜你喜欢

感情稿件技巧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带着感情
提问的技巧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