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3-10-19苏瑶
苏瑶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不仅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还能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态度和坚韧品质,塑造整体观念、细节意识和审美眼光,强化身份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在有重合性目标的指引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教师在教学中,从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到教学设计、教法选择等环节,都要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将学生带入宏阔的美学意境。
一、教师主动转变角色
传统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评判者的角色。然而,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成为“四者”。一是引导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和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学习设计者。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是促进者。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其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四是反思者。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根据需要相应调整。
二、选取适合的传统文化素材
在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材时,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目标合理筛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结合游戏、互动和实践等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好地传递和渗透传统文化。
(一)中国民间故事。基于教材,了解民间故事,再选择一些有趣并且容易理解的传统民间故事,如《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
(二)传统节日。结合教材里的古诗词,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可以通过讲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以及相关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手工艺。介绍一些小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折纸、中国结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四)传统音乐和舞蹈。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一些传统戏曲、音乐和舞蹈,如京剧、古筝、舞龙、舞狮等。可以通过观看表演视频、参与简单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妙和魅力。
三、科学设计,丰富活动类型
(一)课堂教学设计注重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出发,确保每一步骤都不致发生过大偏离。
1.以传统文化作为话题展开教学。依托教材、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内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
2.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开展创意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传统文化创作,如绘画、书法、剪纸等。组织学生多体验传统文化,如茶道表演、围棋对弈等。
3.使用传统文化故事辅助讲解和教学。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故事,通过讲解、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念。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运用传统文化故事中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4.利用传统文化竞赛和游戏。设计传统文化题目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设计传统文化主题的游戏活动,如拼图、配对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开展设计主要从四大方面对细节问题严密思考和把控。
1.传统文化的选择。如何选择适合活动主题的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在当地或目標群体中具有特殊意义?如何确保选取的传统文化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和共鸣?
2.活动形式与内容设计。在活动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如何合理安排活动流程使得参与者能够全面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如何设计活动内容既能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满足参与者的需求与期望?
3.活动场地与道具准备。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布置场地以营造符合活动主题的氛围?在活动中需要使用哪些传统文化的相关道具?如何准备和利用这些道具?
4.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如何策划和组织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何吸引并留住参与者,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如何利用各种渠道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
四、强调运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内化
通过将传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身份认同感。
(一)创设文化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文化情境来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如在语文课上,通过讲解古诗词、故事、典故等方式,创设一个有着浓厚古风气息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运用文化符号。通过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如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来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如在美术课上,教授传统绘画技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一幅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三)引导比较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对比和反思,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社会对比,让学生发现其异同之处,并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四)实地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实地体验传统文化,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实地体验,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
五、多元评价,综合衡量
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样化和个体化特点,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创新,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评价方式也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以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真实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知识测试。使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表演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示的方式呈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组织小剧场、舞蹈、音乐或其他形式的表演,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报告、论文、作文等,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四)项目设计评估。让学生根据传统文化设计相关项目,如展览、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研发等,通过评估项目完成度、创新性和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和态度。通过分析问卷结果,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六、结语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拓展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使其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塑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持续积累专业知识,磨炼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