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2023-10-19何梦丽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群文习作劳动

何梦丽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不只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途径和方式,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蕴含着很多适合劳动教育的优秀素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恰当的方法融入劳动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

那么,如何以跨学科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联系教学实际,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基于教材,挖掘文本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本包含劳动要素,在阅读、习作等学习中,都有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题材的课文也很多,如《邓小平爷爷植树》《祖父的园子》《剃头大师》等。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显性和隐性劳动教育要素和资源,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渗透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等内容,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最大化。

挖掘和强调这些文本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中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突出劳动主题,挖掘课本中关于劳动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热爱劳动。比如在《千人糕》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并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在《纸的发明》《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劳动人民的才干与智慧;在《纪昌学射》《刷子李》的课文里发掘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劳动态度等。

又例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可以探索挖掘劳动知识的教育。由于学生们通常缺少观察农耕活动或季节变化的经历,对“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并不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询问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语文中学到劳动知识。在教学《赵州桥》时,可以让学生绘制建造桥梁的设计图片;教学《竹节人》这样的文章,还可以设计让学生用竹子制作竹节人的劳动教育内容。

二、在课文的讲解、赏析之中融入劳动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劳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课文讲解与赏析当中,这对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思想。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课文解读结合起来。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一文中,作家沈从文讲述了在腊八节时吃粥的猜想、惊讶和满足,表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关系的依恋。我在教学中,想到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也描述了熬腊八粥这一风俗活动,我估计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喝腊八粥也充满了心理期待。为让孩子们走进民俗,加强学科渗透、以劳育美,我将课后作业设计为“学着课文熬腊八粥”。还可以结合学生熬腊八粥的劳动实践,描述劳动的场景,增加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又如,在讲解诗歌《清平乐·村居》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有关诗歌的信息,接下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诗歌想象成一幅画或一个故事,描述农村生活的场景,讲述诗中劳动的场面,感受农村生活的趣味。引导学生课内外有效衔接,联系生活,感受劳动的幸福,在劳动中诠释生活的美。

三、在表达与交流之中融入劳动教育

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在交流与表达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习作是表达与交流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以“劳”育情,可以更好地奠定习作基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劳动起来,从劳动中产生真情实感,以“劳”成文,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劳动,体验劳动的成功与乐趣。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劳动习作进行实践,比如在进行写观察日记的习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种白菜、养蚕等。在种植、养殖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习表达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劳动的乐趣与收获,内化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次,老师还可以联系生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进行交流与表达。例如:在学习了一些赞美劳动者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熟悉的劳动者——小区的保洁人员、学校的保安等,组织学生与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劳动,再指导小组研讨如何写好身边的劳动者。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到习作的素材,还可以渗透劳动教育和劳动思想。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学会的劳动技能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入习作话题。比如学习炒菜、做饭,学习洗衣服、种花等。在表达和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有了生活和劳动过程积累的经验,习作中就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表达真情实感,达到习作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表达中巩固这项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快乐,积累劳动知识。

四、在拓展与延伸学习之中融入劳动教育

语文的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意拓宽学习的领域,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进行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在拓展与延伸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在教材中选择适合学情的劳动项目,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融入劳动教育,延伸“课本里的劳动”。例如,学习了《祖父的园子》一文后,可以联系文中祖父养护园子的内容,进行关于种植主题的劳动拓展活动。可以在班级中认领“植物角”,以小组为单位认领、培育植物,进行种植培育与观察记录、诗歌小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了《挑山工》一文后,结合感悟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后,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与寻找这样的劳动者,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感悟他们的劳动精神,接受启发和感染。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纪昌学射》一文的故事,进行小剧本创作,将课本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感受要想习得一项劳动技能,需要不懈地坚持练习,付出辛勤的汗水。在这样的延伸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精神,端正劳动态度。

五、針对语文学科特点,利用群文阅读渗透劳动教育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阅读同样能够发挥促进二者融合的作用。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教师还可以利用群文阅读渗透劳动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与劳动相关话题的文章,按相关的主题推荐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在学习了《刷子李》《手指》等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找这一类型的相关文章来读,比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吴运铎的《劳动的开端》等,引导学生在大量相同类型、相似主题的群文阅读后,丰富阅读体验,发现阅读的乐趣,寻找共同的主题,丰富知识积累。同时,启发学生发现劳动的乐趣,正视劳动意义,敬重劳动人民,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体悟渗透在文学作品中的劳动精神。

又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劳动、赞美劳动的古诗:《蜂》《四时田园杂兴》《悯农》《村居》等。在教学这些古诗后,教师就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劳动类古诗”专题群文阅读,把劳动与诗词群文阅读相结合,带领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相似主题诗歌的过程中探究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景象、劳作方式,认识一些农作物并知晓他们的古今名称等,让学生在阅读时得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在古诗中体验美和评价美,以此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体验感。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劳动的美好,热爱和感恩劳动,传承和发展劳动精神。

总之,在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我们应该对“五育并举”开启新的思考,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劳动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充满文化氛围和语文气息的课堂中,更好地落实核心要素。

猜你喜欢

群文习作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