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建漳州为例

2023-10-19王碧宝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漳州工匠农民

王碧宝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 新时代十年,工匠精神和乡村振兴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频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受关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现实应用, 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碰到急难问题的化解如农产品提质增效、特色民居守护传承、乡村文化转化发展、 新农人培育等提供了认识和实践的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一、工匠精神、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述

工匠精神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当前时代的政治、 经济在精神文化、 意识形态层面的反映, 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此之前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行业,以此来规范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劳动者职业修养的塑造。[1]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中, 不管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还是在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的创造(如兴修水利、填海造田、土楼营造等),亦或是对农时农事客观规律的总结和运用(如二十四节气),无不体现严谨专注、细致耐心,力求完美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在我国,工匠精神来源于农耕文化,并逐渐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的精神品质。 在历史上,工匠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的坚实基础。

二、 运用关联分析法探究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是未来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在全球化挑战下,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2]那么,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在这项重要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可行性和必然性,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在此,我们可以用关联分析法来发现探究。 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分析技术,其主要用途就在于发现存在于大量数据集中的关联性或相关性, 进而推断出事物中某些属性同时出现的规律和模式,多应用于经济管理学领域。 将关联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中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具体路径为根本遵循, 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 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 如图所示(图1)。

图1 关联分析法探究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时代内涵与实现“五大振兴”所持有的不管是在立场、观点、方法,还是在出发点、过程和落脚点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紧密的关联性。

第一,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其实现的基础是产业兴旺, 关键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在这一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工匠精神所特有的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遵循规律、精耕细作、守正创新的内涵,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科学的指导方法。 工匠精神在农村产业振兴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现有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特色显少、发展粗放型等结构性问题,助力农业产业改方式、创品牌、激活力、促创新,铸匠品。

第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也是基础工作, 其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提供可能。 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加大建设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力度,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传统工艺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打破农村人才发展瓶颈,就离不开培养其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培育“三农”工作的各类匠人。

第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之于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善于学习文明乡风的先进做法经验,兼容并蓄,营造“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特色;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乡村的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四, 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支撑,就是要打造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断夯实广大农民基本的民生福祉。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赋予我们新的思考,这就是要自觉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始终保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敬畏之心,立匠律。

第五, 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工匠精神和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在广大农民和基层党员干部中形成工匠精神的规模效应,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工匠精的融入, 将有利于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锻造和培养,进而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打造优良的党建品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战斗力,践匠行。

三、 漳州乡村地区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情况

2022 年6 月至7 月间, 课题研究团队深入漳州市漳浦、华安、南靖、东山、诏安、龙海、平和等七个县区部分乡村, 通过查阅资料、 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和问卷作答等四种形式,对漳州乡村地区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研过程中, 由于年轻农民 (约40 岁以下)多不在家,但能较熟练使用手机,所以通过微信“问卷星”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56份;而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约40 岁以上),则采用面对面交流访谈的方式, 共访谈约60人。 经过梳理总结,发现漳州乡村地区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工匠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差异较大,但所有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为了探究漳州乡村地区,农民及农业相关从业者(城镇户籍,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对工匠的了解和关注情况,本次调研中设置了性别、年龄段以及“您了解工匠精神吗?”“您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用大吗? ”等相关的四个问题。 具体见图2 所示。

图2 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的农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

根据图2 农民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关注程度可知,山区农民关注工匠精神的占比为67%,而海边渔民占比只有33%; 年轻农民比较关注国家时政方针政策, 因此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的占比高达87%, 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只有13%; 同时农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 其中男性农民的占比高达83%, 而女性农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只有17%。 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年轻男性农民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时, 关注的范围较之年龄大的农民和女性农民都要广,摄取的信息更加多元,因此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更高; 二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对工匠精神的“高看”和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工作的“低看”。 具体表现在他们不认为工匠精神和农业生产有关,他们认为,农民就是干农活,天道酬勤,不管是谁,只要肯干,土地都会给予回报。 至于工匠精神, 他们普遍认为那是工人、 匠人的专利,专业性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至于山区农民较之海边渔民更加关注工匠精神这一现象,可能与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 农民更加注重精耕细作, 更加注重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生产出更多粮食的一贯传统有关。 而海边的渔民认为捕鱼养殖成功与否,主要与天时(海上气候)、海产价格等外界因素有关,与工匠精神关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家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 但他们一致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这一比例在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认为“非常重要”的占到了75.86%、认为“比较重要”占24.14%,没人选择“不重要”。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不足

漳州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缺乏,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浓厚。

调研过程中设置的“请问您是从哪些方面了解到工匠精神的? (多选题)”,有89.66%的人回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37.93%回答通过报刊,表示通过各类培训获得的占31.03%,“其他”途径的占44.83%。经进一步了解,“其他”的途径主要是村民间的口耳相传,也就是“听说”。 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在漳浦县官浔镇康庄村,分别走访的5 个农民不约而同提及村民王坤山的先进事迹。 2022 年4 月,王坤山被评为漳州地区“种粮标兵”, 以表彰他在粮食生产领域勤勤恳恳、带头表率、创新作为,守护漳州“饭碗”的突出贡献。 据查阅相关资料,2022 年4 月评选的“种粮标兵”共有十位,他们来自漳浦、龙海、云霄、诏安、长泰等多个县区,但被提及的只有王坤山一人。 后来,在相关县区调研时,我们有意识的提起本县区获评的“种粮标兵”,但绝大多数人表示没听过,不了解他们的事迹。 课题组还以“您认为漳州地区乡村在传承工匠精神方面做得怎样? ”为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25.37%表示“一般”,70.59%表示“不了解,不好评价”,4.04%表示“好”。

四、 工匠精神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新阶段,“三农” 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3]漳州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提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到2025 年, 要实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总体目标,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4]基于工匠精神和乡村振兴高度关联的紧密关系,结合漳州乡村地区工匠精神传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际情况, 对工匠精神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梳理和探索。

(一) 强化组织领导,以工匠精神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基础

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支部担负责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贯彻落实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任,是加强党对乡村工作领导、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工匠精神既是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载体,也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塑造了必要环境。伴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迎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为了推动漳州不同地区农民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落实工匠精神主题活动,用“工匠精神”指导乡村振兴下的现代新型农民。 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秉持精益求精、执着专注、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态度来不断化解,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改革,推进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有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 加强宣传引导,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重要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5]漳州是一个山海林田湖草多样性特征明显的典型、传统农业城市,加强对乡村地区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有着现实的需要。 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结合漳州乡村农业产业的分布情况,深入挖掘、大力培育、选树“乡村工匠”等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农民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情。 政府部门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漳州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漳州市总工会和住建局各自牵头,连续举办了两届“漳州工匠”和漳州传统建筑工匠选树认定活动, 并对匠人们的事迹进行了深入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良好成效。 2022 年初,漳州市开展了首届“种粮标兵”评选宣传活动,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在乡村地区带来太大的反应。 事实上,长期以来,漳州乡村在粮食种植、 水产养殖、 茶叶种植加工、水果苗木种植、食用菌培育等农业领域,涌现出了许多“行家里手”,有力推动了漳州“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 如华安铁观音非遗传承人刘火城,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片茶叶中,成致富引路人。 但由于重视、保护、宣传的力度不够,这些“行家里手”并没有形成其应有的示范效应。 有了之前的选树活动积累,通过开展“乡村工匠”评选活动,将有利于实现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工业、 手工业到农业等方面的拓展延伸,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掀起崇尚、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局面,为农业增产提质、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提供坚实支撑。

其次,加大投入拓宽宣传渠道,积极主动占领农村网络这一新兴的宣传主阵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三农”各项事业的重要性,但由于村一级的宣传栏、广播、各种宣传单,都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宣传,导致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而在网络端,智能手机在漳州地区农民中的使用比例较高(约93%)。他们最常用的手机软件为微信、抖音、淘宝,除了满足日常的社交、购物功能,仅有一小部分人会用来关注、 查询自己从事或关心的相关农业信息外,大多数人网络时间多用来娱乐消遣。 为此,急需用更多元更丰富更正能量的信息如匠人、匠物等信息来占领这一网络宣传阵地。

(三)搞好漳州地区农村农民教育培训,强化农业工匠人才支撑

首先,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训。 近年来,漳州地区施行了提升新型农民素质的工程,常态化开展一些工匠式职业农民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乡村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 其次,完善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通过搭建城乡、区域、校地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以此培育一批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和文化能人。 第三,构建农业科技品牌研发激励机制。 漳州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可以设立农产品新技术研发专项资金, 以此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研发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创建农产品拼配,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五、结束语

工匠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在2021 年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范畴之列。 由此,工匠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也一举成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前进和各族人民风雨无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 将工匠精神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事业中,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传承,也彰显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的时代要求。 而这些对于漳州乡村来说,就是推动漳州“两区一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留住田园乡愁的源动力, 需要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漳州工匠农民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工匠神形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赞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