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桂黔边“油茶文化”与山地民族生态哲学意识探析

2023-10-19吴永珍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习俗油茶民族

吴永珍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引言

人类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诸多学者通过对侗族“稻鸭鱼共生”的农艺模式、基诺族刀耕火种的生计模式等研究发现,在人类世代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农业生产知识与经验,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自觉把握,体现了人们对土地选择、利用和保护的智慧,形成了地方性知识和独特文化①(1)①具体参见罗康智的《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胡牧的《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发表于《农业考古》2017年第4期;尹绍亭的《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发表于《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第2期;莫力、陈明君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刀耕火种农业的土地利用智慧》,发表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期。,这对于当前农业科技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部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油茶”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湘桂黔边民族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深受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人民的喜爱,制作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湘桂黔边区生态环境特殊,民族分布杂糅,“打油茶”习俗经过长期发展,成为该地区环境适应的产物和社会交往的媒介,形成了独特的“油茶文化”。本研究以生态人类学为理论视角,分析了“打油茶”习俗中文化、人、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探讨了湘桂黔边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及其油茶文化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这对于油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人类学与油茶文化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通过对印第安人的研究,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理论,用于解释文化现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用生态学的眼光对文化进行研究,是文化学和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2],在20世纪中叶受到许多学者追捧。然而,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理论”也因过多强调“文化生态”的自然属性,对“文化生态”的社会文化属性关注不够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3]。随着学科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韦达和拉帕波特提出“生态人类学”理论,并于80年代传入中国。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衍生出本土化的生态人类学理论[4],涌现出宋蜀华、尹绍亭、袁鼎生、崔明昆②(2)②宋蜀华、尹绍亭、袁鼎生、崔明昆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在此简单罗列。如宋蜀华所作《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见《贵州民族研究》的2002年第4期;尹绍亭2008年所作《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崔明昆2014年所作《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等许多代表性学者。近年来,生态问题逐渐凸显,有关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然而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或过分关注生态而忽略文化,偏离了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本体,或过分强调文化而忽视生态环境,看不到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5]。因此,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民族生境论”来指代各民族在文化规约下人为建构的次生生态系统,即把生态、文化、民族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他们认为民族生境除了受文化规约外,还受到生命信息的节制,是文化和生命信息交错作用的产物,而其特殊性在于民族生境是特定文化在生态领域内的再现,并与特定文化的运行相始终[6]。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文化制衡理论”“终端验证法”“相际经营原理”等理论和方法,这为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7]。当前,物质财富获取与资源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两难选择,自然风光的优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心态的改变成为社会性的悖论[8]。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的和谐统一,成为当前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难题。而生态人类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规律,提出文化与自然是“耦合”的关系、强调文化共性的“民族生境”[9]。这为人们正确认识文化转型、社会变迁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众多学者研究文化与生态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

“打油茶”作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饮食习俗,长期以来备受学者关注。杨万娟引用大量文献及民族资料,描述了中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并详细地阐述了油茶在我国南方多民族人生礼俗中的重要地位[10]。赵益兴[11]、阳盛海[12]、杨盛科[13]从油茶的源流与演变、做法和吃法、礼仪及功能等方面探究了湘南地区为什么喜欢“打油茶”。唐咸明[14]、熊素玲[15]则关注桂东北地区“打油茶”习俗的发展变迁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韩滔则通过研究黔北地区的油茶习俗探究其文化价值[16]。杨胜海等重点研究了湘桂黔地区的侗族油茶及其文化[17]。周亚东则关注海南的油茶文化[18]。上述研究较详细地阐述了油茶的起源发展、做法吃法、交际礼仪及作用功能等,为后来者研究油茶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然而,上述研究也存在内容不够深入、理论探讨欠缺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和理论完善,关于油茶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具体。玉时阶等通过对恭城瑶族地区油茶文化研究指出,恭城瑶族的“打油茶”经历了为了解渴、充饥和果腹,再到成为族群符号的演变过程,并阐释其如何成为恭城瑶族精神文化的反映和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19]。张明泽以贵州黎平侗族油茶文化为例,探讨油茶文化在侗族婚俗中的表现形式和传承[20]。金乾伟则指出,广西三江侗族的“打油茶”吸收了中原茶道并融入民族特色,使得“打油茶”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并丰富了文化内涵[21]。杨化冰[22]、田锦筠[23]从生态民族学的视角出发,指出饮茶习俗不仅与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过程相关联,更是与特定自然环境相联系。上述学者打破以往研究对“打油茶”文化的简单概述,由表象习俗深入理论层次,从地方个性探究文化共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然而也不难发现,以往的油茶文化研究对湘桂黔边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剖析不足,也未深入对其生态哲学理念进行探讨。油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湘桂黔边地区广泛流行并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因为“打油茶”具有药用功能和礼仪功能,能够充当环境适应的产物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更重要的是油茶文化背后承载着湘桂黔边区人们的生态哲学智慧。

二、地域特点与油茶文化

湘桂黔边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但由于相互连成一片,因而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相同,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24],因此,区域内宗教信仰相近、人文习俗相似。“打油茶”习俗就是其中的典型。

大量文献资料指出,我国南方民族地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西周时期,我国西南一带的许多民族就以茶为贡品,以茶为饮料了[10],“打油茶”习俗渊源已久。据《广雅》记载:“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文中描写的是古时湘桂黔一带的饮茶方式,因其独特的功效传承至今成了“打油茶”。在湖南的城步、通道等地区,当地人们都有“打油茶”习俗并且流传着许多关于油茶的传说故事。据当地老人讲述:“古时神农尝百草,因误食毒虫而死于茶树之下,适逢下雨,雨水沿着茶叶滴入神农口中,神农得以起死回生。”又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六位妻子皆被杀害,只有一人逃往深山老林之中,因缺乏食物,加之毒虫撕咬险些丧生,最终是靠吃油茶才保住性命。”另说:“诸葛亮南征之时,军队士兵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头晕目眩,战斗力全无。当地老者得知后,便令人起锅煮茶,并在茶中加入葱姜桔皮等佐料让士兵服下。第二天,士兵痊愈,战斗力也得到提升,油茶成为了秘方。”上述传说看似荒诞不经,但却在当地人口口相传中保存下来,并成为他们“打油茶”习俗的文化背景。城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油茶盛会便是为纪念孟夫人所立[12]。

“打油茶”习俗集中分布在湘桂黔边的民族地区,区域内的侗族、苗族、瑶族、壮族及布依族等民族的人们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有“打油茶”的习惯,只是叫法不太相同。如瑶族的“打油茶”、苗族的“八宝油茶汤”、土家族的“擂茶”以及壮族的“咸油茶”等[22]。在做法和吃法上,湘桂黔边区内都大同小异,制作程序简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备材,即提前准备好“阴米”①(5)①所谓“阴米”,即是先把糯米浸胀,然后蒸熟,再晒干即成“阴米”。和食材;第二步是炒主料;第三步就是“打油茶”。即先把茶叶熬成浓汤,然后把所有的食材放在锅里一起煮开,可根据口味的不同,加入不同的食材并且起到不同的作用[27]。据当地民族医生介绍:“通过往油茶里加入不同的‘佐料’,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就比如说,我们经常在油茶中加姜、葱来治伤寒、咳嗽,加金银花来治流感、疖肿和一些无名肿毒,加野菊花来镇咳、止痛,加醋还可以减轻牙痛、腹痛,加百解叶可以治头昏、胸闷等等。并且,猪、牛等牲畜生病也能用同样方法对其治疗,我们这种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明显,这些可都是‘土方子’,有些现在还广泛流传和使用嘞。”湘桂黔边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油茶习俗不仅在做法和吃法上相同,还在日常习俗、婚姻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表现相似。在广西恭城、三江等地区的“打油茶”习俗,学术界往往将其称为“粥茶法”,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饮茶法[19]。油茶渗透到日常待人接客之中,在婚姻礼仪、宗教祭祀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贵州黎平、玉屏等地区,油茶同样在日常生活、婚姻习俗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当地人们以油茶定情、定亲、迎亲、送亲,油茶蕴藏着婚姻甜蜜、夫妻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等美好寓意[20]。湖南城步等地区则有“油茶”祭祖的习俗。

综上所述,湘桂黔边区地理环境恶劣,民族分布杂糅,人类生存困难。然而人们则通过“打油茶”预防疾病、抵御瘴气,发挥其药物功能。另外,食物的稀缺使得油茶成为奢侈品并同时具有神圣性。油茶还在日常生活、婚姻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发挥社交礼仪功能。油茶对其而言不是一种普通食物,“打油茶”的形成是自然与文化的“耦合”。可见,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都是植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环境、生活条件制约[23]。与此同时,文化的发明和创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形成的[22]。也正因如此,“打油茶”文化才得以广泛流传。在油茶文化的影响下,湘桂黔边区民族之间实现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并和睦相处,人类与生态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生。

三、油茶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识分析

前文提到,湘桂黔边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打油茶”文化的产生是一种“耦合”。其实,湘桂黔边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还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软弱且无力,很多现象超越人们认知而无法解释,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神学观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自然都是神,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他们认为,人类依靠茶树、果树、飞禽、走兽等众多大自然资源生存下来需要感谢“神”的馈赠,人们应把“神”馈赠的东西当作“宝贝”,保护它、崇拜它、供奉它,由此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同时,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任意元素的破环都会受到“神”的处罚①(6)①具体参见蒙祥忠的《山地民族有“神”社区的建构与生态智慧——以贵州小丹江、苏丫卡两个苗族村寨为例》,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因此,湘桂黔边区的人们时常会对古老茶树、山泉、巨石等进行供奉和祭拜。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是其信仰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体现,也是其生态哲学智慧的组成部分。当然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打油茶”的文化习俗。

湘桂黔地区的茶树高达十多米,树龄长达上百年,错杂生长在云雾笼罩的山林中。茶叶的采摘通常由男人爬到树上完成,这就不可避免会对茶树造成破坏。因此,当地人会经常种植新的茶树来应对老茶树的死亡和茶叶采摘对茶树的损坏。茶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它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养分的作用,也能够为其他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区域内资源丰富、物产丰盈。“打油茶”的制作需要“阴米”和食材。食材的选择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食物,这其中包括各种蔬菜、野菜、肉类等。人们发现,通过往油茶里加入不同的食材,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因此,人们把油茶混合食物食用当成“秘方”,食材尊贵,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在其有节奏且有条理的生活方式下,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但是有人认为,湘桂黔边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别,因而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确保众多生物物种都能繁衍生息,他们把生物多样性的功劳归因于大自然的造化。然而,他们没有注意到,如果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听任生态系统演潜,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水平也会因为优势物种的扩张而有所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拥有量也会自然降低②(7)②具体参见罗康智的《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传统文化的规约下,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都显得很有规律性,这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

从“打油茶”的采摘到制作,日常食用到药用功能,湘桂黔边区的人们懂得利用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创造出利于自身发展的相关生产活动,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生存的机会,这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超强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他们的生存行为、文化又促使生态处于稳态、延续的发展,使人和自然生态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这是一个民族对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做出的明智选择,是他们在长期摸索实践中与山地丛林的生态适应,体现了“与天地和”的生态哲学智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打油茶”的“依赖”不像往常一样[19],然而,他们对于油茶的喜爱从未改变。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在湘桂黔边区,油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待人接客、恋爱婚姻、宗教祭祀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串门做客、朋友亲戚拜访,或者是家庭、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等,“打油茶”是处理这些事情的“秘方”。在湘桂黔边地区,不分生客熟人,只要一进家门,女主人就会马上动手“打油茶”招待。要是邻里之间发生口角,一方就会派人邀请对方来家做客“打油茶”,若对方不来,就会让家里的小孩送碗油茶过去表示歉意,或是请长者把他们招呼到一起,边喝油茶边谈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心通气,消除隔阂,以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要是婆媳不和、夫妻吵架等家庭矛盾,当地一些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矛盾双方请到自家来“打油茶”,边喝油茶边讲道理,消除双方的误解,让其和好如初[11]。另外,湘桂黔边区的民族多以游耕为主,是典型的山地民族,需与其他民族频繁往来。通过“打油茶”结好于其他民族,可以为本民族谋取生存利益和保持民族之间关系融洽[13]。在恋爱婚姻上,湘桂黔边地区素有油茶定情、油茶定亲的习俗③(8)③具体参见张明泽、吴良茹、姚玉仙的《油茶文化在少数民族婚俗中的传承——以贵州黎平侗族油茶文化为例》,发表于《农业考古》2019年第5期。刘伟华、马定莲的《恩施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呈现》,发表于《农业考古》2018年第5期。玉时阶、玉璐的《从解渴、果腹到族群符号:广西恭城瑶族打油茶习俗变迁》,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打油茶”的质量是男孩评价女孩的标准,男方通过观察女方烧茶的过程来判断女方是否聪明伶俐、利索能干,俗话说“油茶打得好,婆家容易找”。而女方则通过观察男方吃茶时的言谈举止判断其是否懂礼节、有见识,为人处事是否谦虚谨慎、大方得体。这些初步印象可作为是否可以建立感情的参考。在婚宴会上,新娘要负责“献茶”。如果新娘有一手“打油茶”的好手艺,懂得油茶礼仪,这样的新娘更容易得到长辈的喜爱和邻居的认同。新媳妇进门的第二天要亲自动手“打油茶”给公婆喝,好让夫家判断新娘是否孝顺和心灵手巧。由此可见,油茶在湘桂黔边民族地区的恋爱、婚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油茶不只是他们缘分的“红绳”,还是维系婚姻的“纽带”。客人来到湘桂黔边区喝茶,一般要喝四碗,湖南城步有“一杯敬天地、二杯祭神龙、三杯谢祖宗、四杯交朋友”的说法。另有解释是四碗含有“四时如意”和“四季发财”之意。但是在贵州黎平,客人喝茶要喝单数,如吃一碗、三碗,假如你吃了第二碗,主人会劝你吃第三碗①(9)①具体参见杨胜海、蒋芳芳、杨昌秀的《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发表于《中国茶叶》的2009年第6期;阳盛海的《油茶与油茶文化》,发表于《求索》1994年第4期。。无论是吃三碗还是四碗,都包涵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传统祭祀中,油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备品。如逢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在神龛面前摆上八仙桌和凳子,敬上油茶、酒和米饭。另外,湘桂黔边区的许多民族大都信奉万物有灵,因此,湘桂黔边地区的人们对树神、山神、水神以及祖先神灵等的祭祀活动随处可见。人们认为,这些神灵和祖先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也过着像凡人一样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间的各种美味佳肴,祭祀时用“油茶”等食品供奉他们,就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从而赐福于人类[26]。

综上可见,油茶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媒介,融入到了湘桂黔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待人接客、恋爱婚姻、宗教祭祀等方面之中,体现了湘桂黔边的民族人民热情好客、互相尊重、注重礼仪、遵守规范、敬畏自然的美好社会风尚习俗。这些优秀品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保障了社区和谐。油茶文化无不体现着“与天地和”“与人和”的生态哲学理念。

四、结语

“打油茶”作为一个湘桂黔边区众多民族的符号,是湘桂黔边区多民族人们长期与大自然互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是在特定生态环境系统下的产物,更是人们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这是文化在环境中的调适,也是文化与环境的适应,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湘桂黔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丰富的油茶,促进当地人类发展。反之,人类的行为、文化又促使区域内的生态得以保护、延续发展。油茶不仅是环境适应的产物,还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其体现出来的是“与天地和”的生态哲学理念与当前生态文明价值观所提倡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吻合,“与人和”的哲学理念更是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油茶中混合食物的使用,体现出生物多样性利用可贵的兼容性,使得“打油茶”成为改善食品结构、杂粮巧食的最好方法和生态食品,在驱瘴除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制,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实现了从生产视界到生命视界再到生活视界的逻辑转换,并将生产、生命、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28],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靠顺应自然来实现,还需要人类生产和文化的干预。很多时候,我们碍于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更愿意接受工业社会以来所推崇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要征服自然。然而从人类社会目前爆发的多种环境问题来看,我们不得不警醒,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控诉。过度的索取和破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类无法继续生存。尊崇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应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识[29]。

另外,“打油茶”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在促进村落、邻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得社会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与人和”的哲学理念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重要作用。湘桂黔边区独特的民族生境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打油茶”作为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成为生境空间内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伴随人口流动,社会融合加强,文化空间逐步扩大、不断改变。然而“打油茶”作为民族和区域共同文化的身份属性没有改变,成为民族性、区域性的文化记忆没有改变,仍然在村落、邻里、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等层面发挥重要功能,这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在生活中深度交往、文化中深度交流、情感中深度交融。“打油茶”成为区域文化空间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

在现代化背景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不断增加是时代趋势,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而中国作为“复杂共同体”,多民族能交融共生、兼和相济、互补共生,究其原因,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30]。传统文化是贯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主线,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和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加强对诸如油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发和利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发扬广大并产生社会效益,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不仅能唤醒传统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还能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习俗油茶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