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3-10-18邵佳琪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邵佳琪

【摘 要】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属性的持续回归,国家和社会对于小学审美教育极为重视,先后出台大量文件支持和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将“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实施体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教育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古诗词教学存在程式化现象,整体化特点不够显著,教学成果两极化发展。针对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培育学生“炼字”能力,锻炼学生感官统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2-73-03

审美教育既是身心教育,也是思想教育,是精神世界重要的力量源泉,成为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趋势。202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關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的美育教育原则。同时,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中指出,“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这为小学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小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能够让学生美育与学生身心成长紧密结合。从传统文化传承视角分析,古诗词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载体,让审美教育获得重要发展力量。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特点及学生心理规律分析

(一)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特点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平中见奇性。描写对象是生活中真实存在、极为常见的,如《蝉》《寒菊》《马诗》《竹石》。虽然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物”体现诗人不同的志趣情怀,但是某一形象背后往往蕴藏着较为高级、固定的情感,如家国情怀、个人志向等,因此将其抽取出来成为古诗词常用意象。②形神相似性。古诗词一般善于“绘形”,即通过刻画物本身形态,抓住其形态、气味、声音、颜色、动作等特点进行侧面渲染,歌颂“物之本源”。例如“菊”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对象。菊花志怀高远,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清幽香气,不愿与牡丹、芙蓉争艳,由此类比诗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以菊花自比,表现高风亮节、坚贞不渝、自甘奉献的志向和追求。③情景交融性。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咏物时抓住物品其中一个特点加以发挥“个中之物的自我情思”。由于诗人处境、性格、思想、阅历、观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为了描写主角(“物”),一定会安排舞台(“景”)布景,渲染气氛。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1.直观形象材料接纳力较强

对于抽象的学习材料,如定理概念、逻辑推理,该阶段学生难以接受;无言语的机械练习和口头说教,更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应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配合演示法、实验法等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并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类直观教具并示范,或者通过播放录像、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明确演示目的并激发头脑中的已知经验;还可以将事物形象与语言图像等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

2.学习目标明确

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不同,高年级学生更愿意做有趣的且富有指向性的事情。该阶段学生学习动机更在于自我提高和获得他人认可上,希望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获得相应地位与尊重,并获得他人的关心与认可。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首图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引言,学生可以“关注人物言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为目标,预先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对接下来学习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感知整体学习情境

在古诗词学习中,该阶段学生会自觉将描写对象的写作顺序、方位、关系、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整体看待,体悟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例如在《石灰吟》这首诗中,单从字面上看只是对事物的机械实录:描绘开采石灰石、烧炼石灰粉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主动将生产石灰的过程与作者生平结合起来,并将描写对象与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相联系,体会到不怕牺牲、清白立世的精神,对作者及这种高贵的品质产生敬仰之情,潜移默化地将自身行为向其学习靠拢,对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有的教师在涉及古诗词教学中,片面地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积累,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古诗词的大概意思,然后简单地通读全诗、翻译诗文。在教师带有目的性的设问下,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利用感官统觉感知古诗词的美,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感受作者隐藏的情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说明美育的重要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使学生没有产生质疑的机会,导致审美意识的缺失、审美情感的磨灭,无法对古诗词提起学习兴趣与热情,审美观的塑造相对缺乏。

(二)古诗词教学存在程式化现象

古诗词教学的程式化表现在教学过程相对简单,且课时安排紧、学生任务重。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系统地对古诗词教学效果有具体要求和评判标准。因教师知识体量与教学能力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其次,该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中未内化出“古诗词”这一概念,无论是答题还是学习过程中都未对所学的古诗词进行细致分类,且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单向学习都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应对古诗词教学有清晰、具体的目标。

(三)古诗词教学整体化特点不够显著

部分经验较少的教师未能将识字教学的方法与低年级的进行区别并做出改变,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识字方法单一、识字效率低下。以罗隐的《蜂》为例,诗歌前两句以矜夸的口吻,“不论”“无限”“尽”,主要叙述了蜜蜂采花酿蜜供人食用这一自然现象;后两句反诘,议论的效果更加强烈,表露出对朝廷官员不劳而获的愤懑,对朋党倾轧、宦官专权的愤恨,对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而心怀悲悯。如果不结合背景和前两句诗,则很难进行全面的赏析。若教师只关注某些字词的讲解,就会让这首古诗支离破碎,要么只关注劳动光荣的美德,要么陷入直接说教与比附,丧失了这首古诗多方面解读的寓意。

(四)教学成果两极化发展

在部分教学中,艺术教育理念并未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使用得当的教师会更加容易引导学生探究诗句中的“诗眼”,培养学生自主“炼字”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速度会十分迅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自觉地对以往同类古诗词进行判别、筛选、归类、总结,巩固练习的机会会更多,即使不能完全辨析古诗词的定义与写法,也会慢慢培养出对古诗词的兴趣,阅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反之,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目标过于程式化,在教学中并不注重情感渗透,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三、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

古诗词要“比、兴”“即物达情”,先要遵循“切至”而又“不即不离”的原则。诗人在描写时不仅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且还借此暗示了所表达的高级感情色彩,有效地做到形神合一、富有理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描写时针对描写对象在一定空间引发的适度联想,如相似联想、感情联想、对比联想等,以及赋予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以《蝉》这首古诗为例,其带有鲜明的古诗特色。基于历史背景,教师应渗透美育进行讲解。首句“垂緌饮清露”,意思是蝉在高耸的树干上吮吸清澈的露水。以“緌”指代朝廷官员,“垂緌”就可以猜出是身份更加高贵的官员。而蝉“饮清露”,不愿与上述两类人为伍;“清”不仅表明露水的色泽,而且还与“贵”形成鲜明对比。在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哲理的背后,在学习比喻、拟人、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时,将高尚人格美予以其中,引发情感共鸣。而引起共鸣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将诗人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从而体悟人生。

(二)培育学生“炼字”能力

“炼字”是指经过反复琢磨,选出最合适、最精准、最形象的词语来描述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表现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词鉴赏活动,反复地抓住诗词情感加以想象,把握诗歌语言美、描述美和意境美。

以教学《寒菊》为例,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菊花“不并百花丛”,而“独立疏篱”呢?在诗中“上下求索”,就能看出答案为“趣未穷”。这个“趣”到底是什么趣?为什么没有“穷”?它和其他花的“趣”有什么不同?寒菊又是怎样独钟这个“趣”的?针对这些问题逐个提炼答案中的每一个字,难度也层层递进。一是分析物象特征。学生逐一定位“独立”“抱香死”“吹落”等描写,就会发散思维。因此,朴素、雅致、耐寒、坚韧,是菊花的“趣”。二是思考菊花和诗人之间的关系。诗人是以怎样的心境寫这首诗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感?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可以补充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三是借助所学的古诗词表达技巧,高度总结诗人特点:“我”作为一朵高尚的菊花,不愿屈服于他们的统治,也身怀对故国的热爱与怀念,反映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

(三)锻炼学生感官统合能力

感官统合状物写法,多样方式呈现整体效果。古诗词的感官统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美读”教育上。一是学生应该在教师的范读下,准确地把握诗词的重点字词;二是教师疏通文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三是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运用流利的普通话和丰富的感情读出韵味;四是注意平仄,读出节奏。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语言环境,借助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背诵。

例如在教学《寒菊》时,在小组竞赛朗读、个人自愿朗读之后,教师并未立刻对学生朗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未曾提及诗歌背后蕴含的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而是顺势以教师示范朗读环节进行总结:你们再听听,老师是怎么演绎菊花在冰天雪地中独放光华的一面。接着配上二胡曲《一枝花》进行配乐朗诵展示,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诗词的感官统合在于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后开设诗词讲述、咏物绘图等活动,使视觉、听觉、嗅觉、想象等感觉有机统一,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以凝练的语言和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或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后期的习作活动中以“状物作文”为主题,锻炼学生对描写对象形状、色泽、结构、气味、触感、声音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通过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远到近等顺序观察、分析物品,借助这样的能力在古诗词学习中取得进步。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以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特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入手,认为该阶段学生对直观形象材料接纳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感知整体学习情境。但古诗词教学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古诗词教学存在程式化现象,整体化特点不够显著,教学成果两极化发展等,并结合实践研究制订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培育学生“炼字”能力,锻炼学生感官统合能力。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欣赏美、表现美,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教师应该将审美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探寻更为合适的美育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随着描写对象蕴含的精神和诗人潜藏的思想感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经验,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表达美、追求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