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及思考

2023-10-18李书慧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书慧

【摘 要】通过对24个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案例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六个路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改善软硬件条件;二是探索多方协同的资源建设机制;三是信息技术深度介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四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五是利用“互联网+”构建教研新模式;六是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间要协同、合作、创新。

【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 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2-01-05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坚持融合创新”的基本原则,即“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此,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应聚焦“融合创新”[1]。为总结推广全国各地各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经验与做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的评审工作,其中66个区域和44个学校被评为示范案例。本文对部分区域示范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炼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以期为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来源及遴选原则

为确保案例分析的质量和样本案例的区域代表性、内容丰富性、来源多样性等,从66个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区域案例中选取了24个样本案例(见表1),并对每个样本案例的文本进行分析。样本案例文本源自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网站。

(二)案例分析框架

首先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应用驱动”“共治共享”“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等确定案例分析框架。其次着重参考了郭炯、杨丽勤提出的“数字(智慧)校园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创新教与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2]等六个维度开展案例分析,并结合包含硬件基础设施、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学生成绩等五个评价维度的STAR评估量表[3],得出案例分析框架的分析维度和一级类目。最后利用Python对样本案例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得出排名前30的词组(见表2),确定案例分析框架的二级类目方向。

最终确定本文案例分析框架如表3所示。

三、示范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重点围绕基础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与学模式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等对样本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基础环境建设分析

重视硬件和基础条件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前期具有重要地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省级层面来说,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及专业研究机构,如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协调解决政策、经费等问题。因此在建设思路上,多数案例提到了通过政府主导、制定政策文件等具体措施完成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例如浙江省通过加强政府部门合作、做好项目推进顶层设计等策略,推进浙江省构建高质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域推进“大数据精准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广西柳州市的基于精准帮扶的城乡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柳州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由市政府、市教育局统筹规划,连续三年发布实施方案,以每年为民办实事模式推进。

在建设方式上,各个案例因自身基础条件和建设内容不同,采用的建设方式也不相同,大致分为整体推进、分步推进和企业合作。这三种建设方式并非完全独立,各案例根据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变化采用不同建设方式。例如涉及平台运维、系统维护等专业技术方面,则更多采用企业合作方式进行,像四川省就争取了电信、讯飞等企业提供服务,开展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维等,并开发“四川云教”平台;浙江省金华市的“金托管”管理平台也由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金华市分公司开发建设并提供技术支持。

在建设内容上,样本案例的建设内容包含设备配备(智慧教室等)、平台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数据中心等)、网络建设(区域教育城域网等)。例如山东青岛市构建了“两地三中心”教育城域网,打造青岛教育系统“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青岛教育e平台;浙江东阳市则启动东阳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项目,建成万兆光纤到学校、虚拟5G网络为补充的新网络,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

上述分析表明,基础环境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研究中的24个样本案例均在前期加大了投入,不断改善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条件,为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育资源建设分析

如何持续性地建设、用好、用活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各个案例通过购买、引进、汇聚、自主建设(含征集、评选等)、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多方协同的资源建设机制,基本形成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例如长沙市在引进国家、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北京四中网校等优质资源的同时,组织教研员、名教师制作研发、征集评选本地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西安市通过购买、征集、评选等多种方式逐步汇聚市级优质教育资源;浙江岱山县通过引进市外特级教师工作室、与上海奉贤等实施区域战略合作的方式形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个别案例更加注重优质、特色、实用性资源的建设,鼓励学校、教师构建校本资源、特色资源。例如河南卢氏县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互联网+绿色德育”,形成一批县域特色课程资源。

在资源应用方式上,综合分析案例中资源应用方式,可分为常态化应用和创新应用。例如宁夏青铜峡市和彭阳县、广西柳州市、陕西西宁市、山东淄博市等地均通过细化考核评估标准、设置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打破地域、校际壁垒,开展跨区域、跨学校、跨班级的课堂教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薄弱学校,为偏远地区的师生所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而部分案例則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资源一体、优质均衡发展。例如浙江东阳市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空间应用,教师通过“空间+备课”,在空间开展网络备课和分享,同时在空间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面的网络教研,形成课堂展示型、主题研讨型、视频点播型等网络教研模式,通过“空间+教研”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同步提高。

(三)教与学模式建设分析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与学模式建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直接体现。对案例中的教与学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有的案例依托“名校网络课堂”构建教学共同体,以“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等专递、同步课堂形式开展协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和时空壁垒,实现精准帮扶,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水土不服”的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例如四川省利用“四川云教”平台,探索出“多对众”“一屏三画”自动录播传输、远程互动教研的方式,构建直播、录播、植入、观摩等应用模式,形成教师备课、授课、教研、评价和学生预习、上课、练习、考核“八个同步”的双师协同教学教研新样态。

有的案例利用大數据新技术反馈、分析、预测教学效果,使教学更加精准、高效,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浙江省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帮助教师根据课堂互动数据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同时通过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开展学情分析,为学生构建全面立体的数字画像,实现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安徽蚌埠市在全市高中建成“因材施教大数据服务中心”,通过采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生成学情报告,指导教师开展“精准教”“高效研”。湖南长沙市和山东潍坊市则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VR智慧设备等技术修建智慧学习空间,让场景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分析

通过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难点。例如昆明市五华区通过区级学业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对教学主场景的过程性数据进行汇聚分析后,以可视化模式进行动态更新和展示,便于区域管理者一站式把控区域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成效,实现了通过动态管理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烟囱”和“系统孤岛”现象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效果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对此,上海市浦东新区通过建立统一教育数据中心、统一用户认证中心、区域综合应用平台、智慧学校体系,规范、汇总、分析和共享数据,形成浦东教育数字基座,并对接市区两级业务系统,打破了各系统应用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汇聚和分析,在学校智能数据上报、区域整体画像、教师和学生画像、学位预警等领域不断创新应用。

大数据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精准化的必要手段。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大数据教育管理主要由大数据教育管理底层建设与大数据教育管理职能驾驶仓两部分组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时采集、汇聚教育管理的各项数据,通过AI人工智能的加工处理,生成区域、学校大数据动态图标,掌握区域各中小学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为区域教育精准治理提供数据依据。

(五)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作落实和开展的重要条件。本研究中75%的案例通过培训、研修、比赛、课题研究、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部分区域通过对教师开展某一项目的专题培训或是针对不同类型开展适切性的培训,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发展。例如四川省借助各级电教教研部门、高等学校、主播学校等力量,针对“四川云教”管理者、骨干教师、技术教师等不同类型人员,以问题为导向,分期分批开展研修培训,有效提高了不同类型人员的专业技能。贵阳市花溪区通过建立“按需施训”系列专题课程,开设了“人工智能+教育”、3D打印、动态几何画板等主题课程,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当前,网络研修逐渐成为教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部分案例通过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等,将专家、教研员、名师等区域内的智力资源进行汇聚、整合,构建网络研修的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大连市甘井子区依托甘区远程教育教学视频互动系统,发挥区域研训教师的业务引领、区域内“名师工作室”“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利用网络研修突破空间的局限,提升研修效率,构建信息技术融入的新型研修范式。

多个案例均通过组织“一师一优课”比赛活动、展示优秀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等实践方式,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激发教师的实践动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例如山东青岛市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国家级课题、设立市级重大科研课题等方式持续开展课题研究,利用多层次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专业化提升。

(六)保障机制分析

教育信息化需要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实现系统的有序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可以多部门协同的组织机构,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基础,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尤为重要。

各个案例都努力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项目执行小组等组织,且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长一般由区域内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个别案例还进一步细化职责和分工,成立管理小组、执行小组等,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保教育信息化项目有效运行。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成立了浦东新区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落实。浙江金华市组建了专门的项目推进小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工作。

约一半的案例均提到通过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方式,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有的案例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估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考核范围,并注重过程性督导评价,如安徽蚌埠市通过细化评估内容,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评估;有的案例将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或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评定时向相关教师倾斜;有的案例通过完善沟通协调制度,如开展工作简报制、专项会议等,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协同合作;还有的案例制定网络安全、学生近视防控、资源质量把关等管理制度,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技术保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一大特点。如何高效全面地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是众多区域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自主或外包是本研究案例的技术保障方式。多数案例的自主模式是由电教部门向责任区域提供技术支持,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教师负责提供校内技术支持,或者成立由电教部门牵头、学校信息技术部门教师配合的技术服务团队。部分案例通過联合专业机构获得专业的技术支持。

资金短缺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各个案例通过上级财政拨款、自筹经费、借助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解决教育信息化经费难题,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例如浙江省财政厅设立专项资金拨款,并对部分薄弱地区给予专款支持,东阳市政府还设立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吉林长春市二道区委、区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安徽蚌埠市则通过对经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个别案例积极探索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如浙江东阳市政府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开展合作。总之,案例中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经费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企业参与为辅。

四、总结

本研究以24个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案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基础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与学模式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深入分析和总结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条件建设,为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尝试通过购买、引进、汇聚、自主建设(含征集评选等)、合作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建设,不断探索多方协同的资源建设机制,持续性地建好、用好、用活教育资源。三是让信息技术深度介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慧设备等技术和工具开展教学,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流程,创新教与学模式。四是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五是利用“互联网+”构建教师研训新模式,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提升研修效率和针对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六是深度挖掘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间的协同效应与创新作用,通过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和持续的服务供给等方式,实现协同发展,为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组织、制度、技术、经费等保障。[4]

【参考文献】

[1]陈琳,许林.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97.

[2]郭炯,杨丽勤.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路径研究: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案例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9(5):42.

[3]王真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5(2):93-99.

[4]徐晶晶,黄荣怀,王永忠,等.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挑战、实践模式与动力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6):43-49.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