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
2023-10-18郑雯雅
郑雯雅
【摘 要】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虽然“双减”政策的提出极大地改善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文章通过小学语文单元作业群的设计,从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方面入手,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丰富学生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2-32-05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大部分学校在布置作业时都注重质与量的平衡,在量上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在质上的匮乏。语文课程是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足以体现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逻辑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的重要一项,这一思维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各项思维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自身素质,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正是7~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运用逻辑思维理解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他们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学科对于逻辑思维的重视,例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既然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邏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那么应在各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上对逻辑思维有所体现。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体现。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作业设计具有较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概念界定
(一)逻辑思维
思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贝斯特曾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指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1]。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对。目前对于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定义的阐述呈现多元化,例如王慧杰将形象思维归纳为“运用感知觉获取客观事物的信息并存储于大脑中构成表象,运用联想、想象等方式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建出某种新形象,从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2]。逻辑思维则与其相对,《逻辑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3]乔燕将其定义为:“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人们借助于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和思维的主要方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在社会实践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思考过程。”[4]因此,在本研究中将逻辑思维视为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借助推理、对比、判断、归纳等理性思维的方式来看待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进行逻辑思考时更多地体现其理性化分析的过程,是学生思维高度发展的表现。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协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对于逻辑思维的关注有所欠缺。
(二)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活动,“一般应包括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实施的设计与作业评价的设计”[5]。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设计的环节十分重要。
语文课程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的言语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表达。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更是有所忽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自探索的过程,若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能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会得到自我发展。
(三)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设计要求不再局限于某一课时、某一篇课文进行作业设计,而是立足于整个单元进行作业设计。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那么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需要紧紧围绕大概念展开,大概念的提取与语文要素密不可分。单元作业的设计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习策略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学生从理解、识记知识走向运用、创造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能力。
二、基于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各主体在作业设计方面作出了极大改善,力求在作业中全面发展学生,但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制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机械单一性作业
有的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来源于教材中的课外习题或者配套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多数学生在面对这些作业时难以提起兴趣,其思维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有时学生为了完成硬性作业任务,只是马虎了事,对于需要深度分析之处未予以关注。由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有的教师很难对作业进行深度讲解,一般会让学生对照答案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极大地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关注。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采用扩写课文内容、写想象作文等形式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
(二)唯知识主义倾向性作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改变了学校内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但是有的学校在作业布置方面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学生对已经习得的内容反复、机械抄写,这样的做法更多强调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规定不得布置书面作业,也只是布置阅读课外书、预习生字词、背诵“日积月累”板块内容等。在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会让学生尝试用“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识记汉字,但是这一点在作业设计中很少体现。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也要教会学生用字,因此应在作业中检验学生是否会用,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汉字进行分类。分类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一定效果。部分教师在教案中的作业设计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为主体,也没有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作业中进一步发展。
(三)重“量”轻“质”型作业
在“双减”政策中明确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学生的语文作业总量有所减少,但是少数学校的书面作业量仍未改变,有的教师通过压缩学生拓展性阅读、手工作业、外出实践、小组合作等作业形式来控制作业总量。然而这些被压缩的作业能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这样重“量”轻“质”型的作业形式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简单批改性作业
作业批改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能光是布置作业,在批改作业方面也需要落到实处。有的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职务,需要处理教学以外的其他事务,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在批改作业时大多采用对错或者等级评分,即使写评语也是寥寥几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深度思考,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哪方面没有教好,学生则可以通过作业巩固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是如果在评价阶段不予以评价或者进行较为简单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缺乏教师的进一步指引,其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三、基于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改进策略
教师设计作业观念的陈旧、设计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迷失的主要原因。[6]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精心设计各环节的作业,包括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在作业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群”的概念深入人心,学习任务群、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都以整体教学的形式进行单元学科素养的培育,体现了整体观、大教学观的理念。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目的不是单篇作业设计之和,而是要从一课一课的作业设计转变成单元整体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1+1>2”的效果,重点聚焦学生掌握分析判断、概括凝练、对比筛选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作业一般包括课前作业(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若要在语文作业中体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三者缺一不可。
(一)预习作业
预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是学习的基础,预习可以保证课堂学习的质量,预习可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预习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7]但是有些学生在预习时,经常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认为预习只是简单的认字、读书、圈一圈、画一画等,只要把文章读通顺、字词会写会读即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科学的方法去预习,缺乏教学目标的指引,对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到位。学生若能对重难点有所把握,就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采用双线组织结构形式,先确定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再呈现相关的语文要素,这两条线贯穿整个单元,这一双线式结构在单元导语部分就有所显示。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三篇精读课文,以“探索天地间奥秘”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一是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二是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这两个要素都指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极大地训练并考查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整合等思维能力。“‘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典型的读中学写。首先是在阅读中提取信息,获得对事物的感知;接着从课文中学习如何从多方面把事物写清楚;最后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8]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单元的学段目标;其次,根据学段目标针对性地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有了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托,设计预习作业时就能得心应手(见表1)。
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作业:一是阅读三篇精读课文,选择一篇你喜欢的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工具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二是有远方的朋友想了解你的家乡,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呢?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第一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厘清课文层次,给学生渗透学习课文的方法,当遇到逻辑层次较复杂的课文时,可以借助思维工具帮助自己理解课文。思维工具的类型有思维导图、双气泡图、流程图、韦恩图等,思维工具的结构呈现树状形式,学生用思维工具帮助学习,就是一次又一次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段落及课文层次,学生大脑里仿佛有一张清晰的图,能帮助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范围越来越小,描写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越来越清晰。“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树立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为段落和篇章的结构学习作好铺垫。”[9]
第二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如果学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能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逻辑清晰并且表达有层次,说明他们通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由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他们的预习作业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学习中还存在困难,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使学习真正有效地发生。
(二)课堂作业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适合作为第一篇教学课文让学生一起研读。有了研读基础,在进行另外两篇课文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有利于学生摸索出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整理的方式。首先,通过听力材料唤醒学生,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强调四者兼重,在“听”的部分尤其说明。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听的教与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听的良好习惯和方法,教师囿于素材以及实际操作和评价技术的限制而回避听力作业的设计。”[10]小学生在听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而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的敏感度具有重要关联。因此,通过听力材料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不仅促进学生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而且还能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一单元教学前可设置一段关于“奇妙世界”的听力材料和视频画面,既能引起学生听觉敏感,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低年级的听力材料要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采用图声结合的方式,选择童话故事、漫画、自然现象、家庭生活等作为听力素材。中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重要的转折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时候的听力材料不能过于简单,需要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语言倾听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这时听力题目的设置需要更加注意加强语言逻辑性、层次性,还可以设置一些干扰,需要学生通过推理、比较等才能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听思结合的方式,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倾听能力。
在进行单元教学时,需要有贯穿整节课或整个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阅读素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11]。整堂课或整个单元的教学都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围绕这一问题,对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见表2)。
这一单元课堂任务的设置采用了扶放结合、巩固学法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加以指导。核心问题和课堂任务的设置并不是要求学生寻求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引导学生从零散的学习走向有关联、有深度的学习。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既可以检测学生课堂掌握情况,也能借此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有所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板块精细设计。“作业设计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著名的早期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就提出学习的三条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认为学习要通过练习即作业来巩固,没有及时练习,学生的学习结果就容易被遺忘。”[12]这足以体现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既不能浪费时间让学生做无用功,也不能脱离训练主体,随心所欲地布置任务。
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始终围绕着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来展开,但语文要素“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也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在“整合信息”“介绍事物”方面要有所突出。可以在单元末让学生完成一次习作,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种事物。学生可能对这种事物了解较为片面,这就需要他们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更多信息。“整合信息”需要学生跳出课本去搜集更多资料,介绍的时候能分成几个方面展开叙述,这就需要学生在接收信息时通过筛选、归纳、总结来完成自己的习作。在搜集资料时,有些信息存在真假之分,这也需要学生有强烈的判断意识。因此,这一作业的设计是对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等能力的考验。
综上所述,认清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现实困境,不仅需要在语文课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而且需要在作业中进行渗透。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新理念、新思想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质量,从而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万佳斯.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2:9.
[2]王慧杰.诗歌教学中培育初中生形象思维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10-11.
[3]彭涟漪,马钦荣.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76.
[4]乔燕.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5:7.
[5]刘辉,李德显.指向学会学习素养的中小学作业如何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19.
[6]何庆.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44.
[7]陈卫兵.有效预习,从“备预习”开始[J].教学与管理,2011(32):41.
[8]王爱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解读[J].语文建设,2020(6):5.
[9]徐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0(3):25.
[10]顾雪蕾.声声入耳 慧听慧学: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关于听力练习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21(25):5.
[11]周秀萍.单元整体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指导路径与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0(11):6.
[12]曾春妹.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2(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