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100974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3-10-18刘洋王士梅胡楠毕丛
刘洋,王士梅,胡楠,毕丛
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100974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洋,王士梅,胡楠,毕丛
天津市急救中心,天津 300011
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科学全面的创伤预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急救中心接诊、救治和转送的院前创伤患者100 974例相关资料,并将性别、年龄、事件时间和地点、致伤原因和受伤部位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研究共纳入院前创伤患者100 974例,创伤患者例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男性占比57.12%,女性占比42.88%,男女比例为1.33:1。创伤高发年龄段为35~64岁,占总例数的43.76%。按照致伤原因分类,跌倒伤占比最高(36.80%),其次为交通事故伤(29.00%),≥65岁的人群以跌倒伤为主要致伤原因,<65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除跌倒伤外,在各类原因所致的创伤例数中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夏秋季创伤患者量较多,跌倒伤主要发生在秋季,交通事故伤主要发生在夏季。上午时段创伤发生例数最多,占33.17%。创伤好发地点首位为交通道路,占39.16%。创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和下肢部,分别占25.07%和21.28%,跌倒伤常见于下肢部,交通事故伤常见于头颈部。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前创伤急救的发生与人群、时间及区域分布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充分掌握创伤病例特征,对于指导院前急救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建立有效的创伤预防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院前急救;创伤;天津市;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创伤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全世界各类致死原因中的10%,占残疾原因的16%[1]。在我国,创伤发生率正在逐年增高,位于居民各类死亡原因的第3位,每年因创伤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达数百亿人民币[2]。对于创伤的发生,多数人误认为是偶然事件引起的,是无规律、无法预知和预防的,这样的想法严重制约了创伤预防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创伤像其他疾病一样,是人类与各种致伤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创伤可能发生之前,掌握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创伤引起的损害[3]。基于此,本研究收集2019—2021年天津市急救中心所救治的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前创伤患者病例,分析创伤患者的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创伤事件的发生、完善院前急救创伤救治体系及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数据支持。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天津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数据库中天津市中心城区(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红桥区和河北区)及环城区(西青区、北辰区、东丽区和津南区)的100 974例院前急救创伤病例数据,按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编码标准对病例数据的主要诊断进行检索,获取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创伤时间、致伤原因、创伤发生地和创伤部位等。纳入标准:①由院前急救网络病例系统初步诊断为创伤;②院前病例资料记录完整;③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编码介于S00~T98。排除标准:①院前病例资料关键变量(性别、年龄、时间、原因、地点等)缺失、不完整;②急救车到达现场未见患者;③疾病诊断尚不清楚。本研究获天津市急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TJEMC-2022-002),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按致伤原因不同将创伤进行分类,包括跌倒伤、交通事故伤、其他原因伤(包括烧烫伤、爆炸伤、叮咬伤、溺水、中毒和不明原因创伤等)、钝器伤、利器伤、运动伤及挤压伤。年龄划分按照儿童(≤14岁)、青年(15~34岁)、中年(34~64岁)及老年(≥65岁)分类。分别以不同年份、月份、1天内的时段对创伤时间进行分析及描述。创伤发生地点包括交通道路、家庭、公共场所(包括工作地、宾馆等区域)及其他。受伤部位包括头颈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及其他部位(包括多处部位创伤及其他受伤部位不明的内脏伤等)。将筛查的院前创伤患者信息数据进行校对,重新建立创伤患者数据库,对患者年龄、性别、创伤时间、致伤原因、创伤发生地及创伤部位等信息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患者基本情况及人群分布
共收集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的院前创伤患者100 974例,其中男性创伤患者57 676例(占57.12%),女性创伤患者43 298例(占42.88%),男女性别比为1.33:1。创伤高发年龄段为35~64岁(44 188例,43.77%),其次为65岁及以上(32 740例,32.42%),而15~34岁(20 918例,20.71%),中青年创伤患者比高于老年,见表1。
2.2 创伤患者致伤原因分布
创伤例数逐年增长,其中2019年27 297例(占27.03%),2020年35 955例(占35.61%),2021年37 722例(占37.36%)。按照致伤原因不同将创伤患者分类。在各类致伤原因中,跌倒伤占比最高(37 163例,36.80%),其次为交通事故伤(29 281例,29.00%),挤压伤占比最少(666例,0.66%)。交通事故伤在2021年明显减少,其他类型伤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除跌倒伤外,其他致伤原因均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65岁及以上人群以跌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65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不同性别的创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93,<0.001)。见表1、2。
表1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创伤人群的致伤原因分布[n(%)]
2.3 创伤的时间分布
创伤例数最多的月份为9月(11 173例,10.07%),最少的月份为2月(4725例,4.68%)。夏秋季创伤患者数量较多,跌倒伤在秋季发生最多,交通事故伤、钝器伤和利器伤则主要发生在夏季,不同月份的创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8.2,<0.001),见表3、图1A。
创伤发生在白天远多于夜晚,上午创伤发生例数最多(33 492例,33.17%),下半夜创伤发生例数最少(9187例,9.10%)。上午8:00~9:00时段,创伤例数最多(6922例,6.86%),其次为9:00~10:00时段(6833例,6.77%),凌晨4:00~5:00时段例数最少(1050例,1.04%)。跌倒伤在上午8:00~10:00最多(5854例,5.80%),交通事故伤出现的两个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7:00~9:00(4461例,4.44%)和17:00~19:00(3980例,3.94%),利器伤和钝器伤在22:00~23:00出现最多,分别为486例(占0.46%)和376例(占0.34%)。不同时间段的创伤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55,<0.001)见表4、图1B。
2.4 创伤的区域分布
创伤最好发的区域位置是交通道路(39 540例,39.16%),其余依次为家庭(23 759例,23.53%)、公共场所(22 359例,22.14%)及其他(15 316例,15.17%),见表5。
2.5 创伤部位分布
排除在初步诊断中未明确标明创伤部位的多发伤及院前无法明确诊断的内脏伤(34 898例,34.56%),创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25 319例,25.07%)和下肢部(21 484例,21.28%),最少见于上肢部(7187例,7.12%),跌倒伤、运动伤和挤压伤常见于下肢部,交通事故伤、钝器伤常见于头颈部,见表6。
表2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创伤人群的年份分布[n(%)]
表3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不同原因创伤的月份分布[n(%)]
表4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不同原因创伤的时段分布[n(%)]
表5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创伤发生地分布[n(%)]
表6 天津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不同原因创伤的受伤部位分布[n(%)]
注:占比以创伤总例数100 974为分母得出;*包括多处部位创伤及其他受伤部位不明等。
3 讨论
近年来,创伤事件所引起的伤残和死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因创伤导致的致残人数超过50万,死亡人数达75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4]。研究表明,创伤的合理预防对于减少创伤事件的发生、降低创伤所致死亡和残疾具有重要的作用[5]。现阶段,创伤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院前急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创伤已成为当代“不可忽视的疾病”。通过对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地预防和专项培训,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6]。
本研究通过对2019—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特征分析发现,在所收集的院前创伤病例中,男性患者创伤病例多于女性,这与之前国内类似研究结果一致[7-8]。主要原因是男性从事交通运输、重体力劳动和危险工作的比例高于女性,出现打架斗殴、锐器伤和钝器伤等意外伤害的概率也较大高,这些都是是创伤发生的重要因素[9-10]。创伤的好发人群以中青年为主,这与朱映璇等[11]报道的邻近地区北京情况类似,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类似的结果[12-14]。该年龄段人群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压力和负担较重,外出活动频繁,发生意外事故的机会也更多,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此外,>65岁的老年人创伤的发生需引起人们的注意,此类患者通常体质较弱或具有基础疾病,创伤发生后伤口愈合难度大,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增加,加大了创伤救治难度[15]。因此,应该提升对于老年创伤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关注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类人群,减少此类人群意外发生率。
在研究期间内,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前急救创伤例数逐年增长。在各类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发生例数在2021年出现显著下降外,其他类型伤均逐步增加。这可能与2021年初施行了《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有关。本研究发现,跌倒伤在各类致伤原因中占比最高,其次为交通事故伤。除跌倒伤外,男性在各类创伤中的例数均多于女性。而跌倒伤中女性所占比例偏高,可能与女性常在家中料理家务及躯干部力量相较于男性较弱有关。此外,≥65岁的老年人群以跌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这类人群正常身体机能、运动和感知能力较年轻时均有所衰弱,如身体平衡、下肢肌力及视听力下降,遇到意外情况反应慢,容易使意外受伤增加。有研究表明,导致老年人跌倒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肌肉力量减弱、多种基础疾病、维生素D缺乏和环境因素等[16]。在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并发症存在条件下,低能量的跌落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创伤。因此,增加老年人的体质锻炼,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看护,是预防患者跌倒伤发生的重要措施。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近几年也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也导致交通事故成为引起创伤的重要原因。交通事故伤在中轻年人出现的概率远超老年人,因为中青年人社会活动活跃度高,部分人对交通安全意识差,甚至存在危险驾驶、醉驾和酒驾等违章操作,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多。有研究报道,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交通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道路交通状况及民众安全意识等方面。因此,规范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加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全民范围特别是重点人群中增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道路安全意识及依法依规使用交通工具的自觉性,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伤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在时间分布上看,创伤病例最多的月份为9月,该时段白昼时间较长,居民户外出行和活动较多,往往容易导致创伤的发生。创伤患者较少的月份为2月,此时段正值农历春节,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减少,同时因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部分人员外出活动,所以创伤患者例数较少。跌倒伤在秋季发生最多,这与以往关于老年人跌倒伤特征研究结果相似[17]。交通事故伤、钝器伤和利器伤主要发生在夏季,因为夏天外出游玩、聚会和饮酒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在活动和社交中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心情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此外,创伤的发生与居民生活节律息息相关。上午创伤例数最多,下半夜创伤发生最少。跌倒伤在上午8:00~10:00最多,与该段时间人群生产、生活活跃度较高有关。交通事故伤易出现的两个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7:00~9:00和下午17:00~19:00。这两个时段为上下班早晚高峰期,车流量大,交通拥堵,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利器伤和钝器伤在22:00~23:00出现最多,是由于该时段为夜间娱乐活动的主要集中时段,容易发生酗酒、斗殴等不良行为,导致人身伤害发生。本研究与邻近地区北京市报道的关于跌倒伤、交通事故伤、利器伤和钝器伤的创伤好发时段均相似,可能是与北方地区生活作息习惯相似有关[11]。
在区域分布上来看,创伤发生的主要区域为道路交通,占比达39.16%,与国内其他城市研究结果相一致[1,14]。道路机动车数量增加引起交通事故增多,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也使得交通道路成为创伤发生的主要位置。此外,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出行活跃度降低,发生在家庭的创伤病例数正在逐渐增多。这也提示要增强居民在家庭生活中的创伤防护意识,同时加强重点区域的院前急救力量。
在创伤部位上来看,创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和下肢部,最少见于上肢部,因为上肢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更加灵活,当意外发生或可能发生时,可以更有效的躲避危险。而且,创伤的致病原因和受伤部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跌倒伤、运动伤和挤压伤常见于下肢部,多见于老年患者,这大多与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或下肢力量减弱有关。交通事故伤常见于头颈部,严重的创伤往往是因为没有注重行车安全导致的,尤其是忽略了安全带或安全头盔在安全行驶安全中的作用。正确系好安全带可以减少汽车碰撞事故中的脊柱及面部损伤。近年来,交通日益拥堵,导致小型摩托车、电动车使用量大,部分驾驶者未按照规章正确佩戴头盔。相有关研究报道,佩戴安全头盔可以显著降低颅脑创伤的发生率[18]。这样的结果也提示了驾驶员或乘客在行驶过程中对于安全带和安全头盔使用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从人群分布、致伤原因分布、时间分布、区域分布和致伤部位分布等角度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及环城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预防创伤事件的发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伤预防措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完善创伤救治体系提供了依据。
[1] 张盖, 金晓胜, 周波, 等. 温州市49 692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特征[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3): 159–162, 193.
[2] 钱安瑜, 张茂. 积极参与创伤中心建设, 加速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0–552.
[3] 侯跃辉, 梁小裕, 王鑫, 等. 2019年台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2, 38(2): 254–257, 267.
[4] 杨万广, 李德剑, 崔宗朝, 等. 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院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0): 1736–1739.
[5] 蔡建军, 万毓华, 曾元临, 等. 创伤急救中心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 82–85.
[6] CHAN C H, CHAN T N, YUEN M C, et al. Evaluation of a simulation-based workshop on clinical performance for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nurses[J]. World J Emerg Med, 2015, 6(1): 16–22.
[7] 张婷婷, 冯燕玲, 李树林. 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现状及预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1): 1350–1356.
[8] 李喆, 吕立文, 沈印. 我院2016—2020年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 14(8): 802–805.
[9] 秦永辉, 马涛, 马永强. 某医院2010—2016年创伤患者救治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32): 140–141.
[10] 杨欢, 周丹, 李德英, 等. 重庆市大足区某急救创伤中心收治的创伤病例院前特征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3): 286–291.
[11] 朱映璇, 刘梦阳, 刘悦, 等. 2011—2017年北京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 24(7): 860–864.
[12] 余益民, 姚志彬, 陈俊虎, 等.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4): 658–662.
[13] 郎雪梅, 刘朝普, 冉小琼, 等.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72816例院前急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创伤外科杂志, 2022, 24(7): 499–503, 525.
[14] 王冬阳, 罗矇悦, 王亮, 等. 114 452例苏州市辖区院前急救创伤分布分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2, 33(1): 132–136.
[15] MULVEY H E, HASLAM R D, LAYTIN A D, et al. Unplanned ICU admi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clinical outcomes in geriatric trauma patients[J]. J Surg Res, 2020, 245: 13–21.
[16] 宫铭, 张成普. 老年人常见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 实用老年医学, 2022, 36(8): 766–770.
[17] 廖英, 王玉林, 刘华章, 等. 2014—2016年广州市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 22(2): 117–121.
[18] 刘勇, 王萍, 赵希敏, 等. 交通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13(1): 65–67.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00 974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of Tianjin city
Tianjin First Aid Center, Tianjin 300011, China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of Tianjin city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rauma prevention system.A total of 100 974 prehospital trauma cases data who admitted, treated and transferred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1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ianjin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age, event time and place, cause of injury and location of injur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A total of 100 974 prehospital trauma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mong whom males accounted for 57.12% and females 42.88%, and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1.33:1. The age group of the highest incidence amount was 35-64 years old, with a percentage of 43.76%. Classified by the cause of the injury, fall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36.80%, followed by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with a percentage of 29.00%. Falls were the leading cause of injury in people aged 65 and over, and traffic accidents were the leading cause of injury in people under 65 years old. Except for falls, the number of male trauma cas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here were more trauma patients in summer and autumn, falls mainly occur in autumn, and traffic accidents mainly occur in summer. The number of trauma cases in the morning was the most, accounting for 33.17%. The first places where trauma occurred were on traffic roads, accounting for 39.16%. The trauma mainly occurred in the head and neck and lower limbs, accounting for 25.07% and 21.28%, respectively. Falls were common in the lower limbs, and traffic accidents were common in the head and neck.The occurrenc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of Tianj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time, and are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trauma prevention system.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Tianji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641
A
10.3969/j.issn.1673-9701.2023.26.007
天津市急救中心科技项目(JJZX2021006)
刘洋,电子信箱:1003905423@qq.com
(2022–07–07)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