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3-10-18陈翔杨幸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8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社交

陈翔 杨幸

1 研究背景

1.1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新价值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是多重的,不仅给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公共活动场地,而且是城市文化、经济、生态面貌的象征。疫情后,城市公园具备更多价值与意义。城市公园是开敞的公共空间,可有效阻隔病毒聚集,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疫情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小,周边公园绿地成为居民进行活动的优选之一;城市公园是向人们传播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公园内人与景观、建筑进行交互作用时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心理不适。

1.2 疗愈性空间概述

早在古希腊时期,用以供奉医神Aesculapius的神庙成为最早的疗愈之地。我国古人也选择前往远离喧嚣、环境安宁的“世外桃源”进行疗养,这种空间环境对身心的恢复大有裨益[1]。从古至今的许多实例均可说明,在医疗技术尚未发达的时期,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恢复存在一定关联。而随着医疗科学和设备的发展,单一医学治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著。随后,关于环境疗愈的观点、理论被提出,1984年,Ulrich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处于紧张状态时观看绿植、水体等自然元素相关的影像会对自身情绪反应、行为取向和注意力产生积极作用[2];1989年,斯蒂芬·卡普兰夫妇指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属于天生的,且对于精神压力的恢复是最有效的,至此提出“注意力恢复理论”[3];随后大量实验调查显示,在工作、生活环境周围存在花园、公园等自然环境有助于排解压力,达到疗愈效果,康复性景观、五感花园等环境疗愈方式陆续被提出。

2 后疫情时代的疗愈需求及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运行机制

2.1 后疫情时代的疗愈需求

1)身心压力排解需求 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各年龄段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我国已有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逐年递增。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均造成较大影响,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身心压力在反复的疫情下增加,亟需释放。

2)安全社交空间需求 “保持安全距离”是学习、办公、社交等场合均不能松懈的防疫要求,但生活中人们需进行社交行为,故后疫情时代交往空间的设计要求更为具体。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距离应保持1m以上,该设计要求引发了设计师对空间尺度的思考。

3)身体机能恢复需求 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长期处于室内环境会使人们的精神状态萎靡且行动力降低。通过参加锻炼有利于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带给人们愉悦心理,减少焦虑不安的情绪,从而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

2.2 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运行机制

城市公园的空间环境与疗愈效应影响途径既包括直接的因果联系又包括间接的因果联系,均离不开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见图1)。城市公园的疗愈性空间可直接影响使用者使用公园过程中的疗愈效应,使用者的行为可直接影响效应的强度,而社会因素会直接影响使用者行为,其中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内因,以及生活环境、公园可达性、社会氛围等外因,两者的差异构成了“行为-环境”相互关系的强弱[4]。

1 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影响路径

疗愈性空间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空间环境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而使用者的行为特征、模式、需求又对空间的塑造产生限制,依据人们的需要来创建公园相对应特性,在两者交互作用时引发疗愈效应,而这种相互作用同时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见图2)。

2 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运行机制

3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设计原则及人的活动特征

3.1 设计原则

以压力疏解为主,以促进社交为辅。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身体痛苦,还有持续的心理重创,对个人乃至社会均会产生健康威胁,故城市公园的设计重点应以缓解压力以及忧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为主;疫情催化了线上社交需求,而压缩了线下交往机会,后疫情时代,人们需重新建立现实社交的桥梁,故城市公园设计应以促进安全社交为辅。

3.2 人的活动特征

因疫情情况及公园绿地条件不同,不同区域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封控范围等具有差异[5],就此人们形成不同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和活动时间(见图3)。

3 后疫情时代不同活动单元

1)以小区为活动单元 居民可选择的活动范围有限,所在单元楼附近的宅前绿地为最佳的活动区域,其次是小区内部道路、小区游园(服务半径为300~500m)、喷泉湖水等,活动方式以散步、遛狗、观赏等相对静态的休闲活动为主。

2)以城市社区为活动单元 活动范围更大,选择性更多。因社区有组织和制度,也有多样的活动场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在社区花园(服务半径为500~1000m)中群体性活动发起的可能性更高。

3)以城市为活动单元 使用空间维度的变化与文化形态、人的行为活动、社会运作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在1000m以内,因此使用人群更加多元,形成人们对活动多样性及场地品质要求更高的局面。

4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设计策略

4.1 以小区为活动单元

住宅周边的绿地空间更具安全性、可达性及归属感,这些先决条件更有助于疗愈效应的最大化。在小区中,居民对安全性的要求高于私密性、交互性、视觉性[6],住宅周边绿地空间及小区游园的可视性提高有助于居民对空间产生归属感,降低使用过程中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

4.2 以城市社区为活动单元

当以城市社区为活动单元时,空间结构、使用人群、社会背景的组成更加多元。其为一定服务半径内的居民服务,相较于小区绿地空间,更具开放性、共享性,而相较于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使用人群更具相似性与凝聚力,从而有利于集体疗愈效应的发生。

4.2.1 以口袋公园为承载形式

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将绿地面积压缩,城市自然资源消耗加快,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同时后疫情时代,人们对远距离活动易产生心理负担,可短时间步行到达的公共绿色空间对人们更具吸引力,故在社区公园的营造上可选择口袋公园的形式发挥疗愈作用,口袋公园占地面积小且选址灵活,在城市中可大量存在。

4.2.2 园艺疗法形成集体疗愈效应

间歇性的隔离措施使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更加强烈,可运用亲生物性最大限度还原自然环境,运用园艺疗法在创造类自然空间的同时提供植物栽培、染料文创等园艺活动场地,构建人与环境的互动,以缓解人的负面情绪。

4.3 以城市为活动单元

4.3.1 从规划设计出发——建立安全社交空间

“居家隔离”“保持安全距离”的要求阻碍了人们的社交天性。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可在建立安全社交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公园的规划设计。

1)以社交安全距离为设计标准划分空间。将广场、草坪、铺地等大空间划分为适合人们进行社交的小空间,并利用植物、桌椅、高差等手段进行空间上的物理隔离,创造不同需求的安全社交空间。例如,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多米诺公园的草坪被工人用粉笔画上一个个白色圆圈,直径约为3.4m,每两个之间间隔1.8m,整块草坪由30个圆圈形成5×6的矩阵。这是当地政府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开展的社交距离控制措施,既满足了游玩空间的尺度需求,又保证了社交场所的安全。

2)以需求差异性划分人群松散程度。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需求不同,部分人以失落、悲伤等低度负面情绪为表现特征,更希望以情绪激励、感官刺激等正向引导;而部分人以警惕、愤怒等高度负面情绪为表现特征,适合在平和、宁静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在公园空间划分上,需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应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如丹麦纳卡迪亚森林康复花园将整个空间分为4个部分,即内向活动区、森林园艺区、互动体验区、开敞草地区(见图4),前两个分区更适合放松,后两个分区更适合激励人们通过参与活动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

4 丹麦纳卡迪亚森林康复花园分区

4.3.2 从空间营造出发——营造恢复性环境场所

通过将自然环境作为外部吸引,可对人的“非定向注意力”进行调节,进而使“定向注意力”得到恢复,从而达到缓解身心压力的效果,在城市公园中营造恢复性环境场所是后疫情时代人们缓解压力、调节焦虑、恢复身心的有效方式。在使用空间中可通过“吸引”要素创造对环境的直接感知体验,运用水元素形成景观,既具引导作用又能成为视觉焦点。在听觉环境营造中可引入自然的声音形成正向效应。除视觉、听觉外,嗅觉与触觉等方面也能强化恢复作用,如将草坪设置为可踏入式,让人们近距离触碰自然;在种植花卉植物时选择气味较为清新的类型,从而使人们达到放松状态。

5 结语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才能构建健康、安全、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疫情的反复使人们长期处于心理负压状态,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人们近距离接触自然的场所,其环境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疗愈功能愈发突显。以后疫情时代人的疗愈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从疗愈性空间的运行机制及后疫情时代人的空间活动范围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城市公园疗愈性空间设计策略。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公园社交
社交之城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在公园里玩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