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结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在“食品毒理学”课程中的综合应用

2023-10-18周小伟刘永吉刘根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毒理学食品实验组

周小伟,刘永吉,刘根梅,唐 辉

(韶关学院 食品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食品毒理学”是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韶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毒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三第2学期。其先修课程包含“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及“食品营养学”等,后修课程包括“掺伪食品检验”“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及“食品标准与法规”[1]。其涉及概念多、原理深奥、实验复杂。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主要讲授毒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的原理,阐明“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化学物特别是与食品加工原料、加工过程有关的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学物残留物和环境污染物的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和程序中各阶段的实验项目和评价标准;通过综合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及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机制,重点掌握食品原料及添加剂的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等的实验方法。因此,在课堂短时间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的授课方法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全面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及核心内容,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尝试,如TBL(Team based learning,基于团队式的学习)教学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教学法、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基于讲授式的学习)教学法、TBL+PBL 教学法等[2-6]。然而,由于“食品毒理学”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单纯用一种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课程中精华完全体现。因此,寻找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对分课堂(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PAD)是张学新教授于2014 年提出,其核心为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采取教师讲授及学生讨论互相补充的形式,在教师讲授外,强调学生课下内化吸收及课堂小组讨论[7]。相较于TBL 教学法及PBL教学法,PAD 教学法在保留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基础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提问的自主学习空间。此外,TBL、PBL、LBL、PAD 这4 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负担及教师教学负担各有不同。如与PAD 教学法相比,TBL 教学法中学生课堂时间较长,课后需付出大量时间及精力准备素材;而与PAD 教学法相比,PBL 教学法要求教师在问题情境的把握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机结合这4 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探索对分课堂(PAD)结合TBL-PBLLBL 的教学方式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在课上课下穿插思政要素,紧扣时代主题,将“食品毒理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元素浓厚、教学模式新颖、考核体系完善及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同时,为对分课堂结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在食品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应用提供依据及案例。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本资料

以韶关学院2019 级及2020 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2020 级学生(n=115)为实验组,2019 级学生(n=112)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高考成绩、性别及年龄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学生情况见表1。

表 1 研究对象的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比较

(二)方法

1.教学方法

选取“食品毒理学”的绪论、基本概念、食品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化学物质毒作用的影响因素、食品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制、食品毒理学试验基础、食品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食品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及评价等章节内容,共48 学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均由课程组教师授课相同章节内容,采用高金燕主编的《食品毒理学》教材。

(1)实验组

采用PAD 与TBL-PBL-LBL 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课前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师生充分理解PAD 与TBL-PBL-LBL 的内涵。

a.课程前端设计:根据前期对课程章节知识体系的分析,对教学设计进行编排,挑选适合进行PAD、TBL、PBL 及LBL 的知识点;介绍课程资源,将高考成绩、性格、性别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对实验组学生进行PAD 分组,每小组4~5 人;

b.课程导学:采取LBL 模式对课程章节知识点进行讲解,对重难点进行梳理,结合TBL/PBL 教学模式发布课后任务单;

c.课后自学:领取任务单的小组根据任务进行资料收集,由小组长统筹安排制作相关PPT 课件及视频素材,在下次课进行课堂展示;

d.课堂研学:根据知识点特点,教师发布任务,进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在“学习通”上发布“亮、考、帮”内容。教师根据发布的“亮、考、帮”内容组织讨论总结,对小组进行评价,各组长进行组间评价,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

(2) 对照组

采用LBL 教学模式授课。

2.教学效果评价

(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根据相 同考核标准对不同教学模式的“食品毒理学”课程进行笔试考试。

(2)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评价

根据医学教育环境测量表(DREEM)进行适当优化,对“食品毒理学”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评价,采用5 级量表积分法,从“学习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环境知觉”和“社交知觉”等5 方面评价“食品毒理学”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

(3)核心能力评价

采用5 级量表积分法评价学生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核心能力提升效果。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管理与写作能力和可持续自我学习能力。

(4)教学模式接受度评价

学生学习态度、满意度及对教学模式认可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且要求学生反馈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115 份,有效问卷112 份,有效率97.39%。

(三)数据处理

采用Prism 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对组间进行比较分析,P<0.05 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一)期末笔试成绩分析

根据期末笔试成绩可知,实验组笔试成绩为76.53±14.03 分,而对照组笔试成绩为65.12±10.25分,实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3.57,P<0.001)。且实验组成绩在60~90 分区间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1。

图1 两组学生期末笔试成绩分布

(二)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评价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评价结果见表2。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在“环境知觉”“社交知觉”和“学术知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学生教育环境及教学质量效果比较

(三)核心能力评价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核心能力评价情况见表3。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信息获取”“新技术应用”“管理与写作”以及“可持续自我学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学生核心能力评价得分比较

(四)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接受度

从图2 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对对分课堂结合TBL-PBL-LBL 的教学模式接受度较高。其中,实验组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度较高,“满意”以上比例分别达到95.6%、93.4%、93.3%及99.1%。

图2 实验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接受度的调查结果

三、讨论与结论

PAD 有机融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在对于学生的“环境知觉”“社交知觉”和“学术知觉”方面提升效果显著。可能是由于该教学模式将课内及课外学习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当堂对分/隔堂对分能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内化吸收,更好地“亮”出所学成果[7]。此外,PAD 课堂结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更能促使学生提高对于食品中常见外源化学物的综合分析检测能力。特别是出现新的外源化学物,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各个章节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该模式下,授课教师在分析各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多种教学方法,避免了“满堂灌”现象。再者,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师生角色是平等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更丰富,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更强,课堂氛围更为活跃[8]。

在互动情况方面,此模式将教师、学生角色均充分展现。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结合的方式。如TBL 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任务后,进行课外查阅资料,在下次课的课上展示,展示后,其余同学可进行提问,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分析。PAD 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包含有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根据任务进行查阅资料,在限时情况下小组间进行讨论,并根据内容在“学习通”上总结出“亮、考、帮”[7]。该模式下能将教师讲授及学生讨论相结合,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自我查阅资料和总结分析能力。使得学习过程中方向感更强、获取感更高、满足感更足。因此,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较高。

再者,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核心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PAD 结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从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信息获取、新技术运用和管理与写作等方面全面提升,才能圆满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才能承担起团队中的个人责任,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学习“食品毒理学”课程,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显得意义更大。

由于讲授环节有所优化,因此,在本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需在课前对课程体系及知识框架做出更为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浓缩精华,同时,力戒生搬硬套,需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此外,教师需为课程收集大量素材,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提出合适的案例、启发学生才能更自然、小组讨论环节才能更加顺利开展[9]。因此,对于“食品毒理学”授课教师还需经常组织课程教研活动、观摩及磨课活动,更好地发挥本教学模式的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PAD 结合TBL-PBL-LBL 教学模式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发现在学生考试成绩、教学环境、教学质量评价及对学生对本模式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食品外源化学物的综合分析检测能力。该教学模式也适合推广于“掺伪食品检验”“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等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后置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毒理学食品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食品造假必严惩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PM2.5毒理学实验染毒方法及毒理学效应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灾害毒理学理论研究初探
火灾毒理学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