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实践路径研究

2023-10-18张雨晴

科教导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研究生

张雨晴

(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浙江 杭州 310058)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 号)开篇就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导”与“学”的关系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导学团队,是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态势下应运而生的、灵活扁平的科研组织,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元。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专业发展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学术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学科多样性为建立研究生导学团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是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造就未来高层次人才的最高国民教育形式,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我国的教育强国战略密不可分。2006年,国家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导师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都着重强调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意在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1 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的现实境遇

当前,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已成为普遍共识[1],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的社会关系,存在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既深刻影响研究生求学的过程,又作为一种“师承”关系贯穿于导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涯始终。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培养质量如何保证,研究人员进行了诸多讨论,提出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可从阶段、平台、机制三方面入手[2],导学共同体的概念也应运而生[3]。德育与智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一体之两翼[4],面对提质增效的要求,构建与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导学关系,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又是一流研究生教育应该体现出的鲜明中国特色。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仍面临一些困境。

1.1 研究生培养的政策环境压力

2023 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474 万,“进口放宽,出口收紧”的政策给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都带来了超负荷的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师生比例失衡。科研压力、导师资格动态调整等促使导学关系经常处于紧绷状态。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保障了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直接、全面的指导,但也泛化了师生权责关系,赋予了导师更多的“权力”,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相关的上位文件、准则逐步颁布,但细则还不够完善,高校如何落实任重道远。

1.2 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主体意识不足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促使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体现出鲜明的人文色彩,但目前“全员育人”理念尚未得到普及性实践,部分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主体意识有待加强,对自身与研究生之间的代际差异认识还存在不足,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仍存在部分导师育人意识不足、工作积极性差等情况。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往往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阶段,导师队伍建设实效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

1.3 研究生求学动机缺失

研究生群体普遍有较高的成就期待,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叠加性压力”促使很多学生形成了复杂的求学动机。研究生对良性导学关系诉求强烈,期盼导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给予自己深入的学业指导和人生指引。但现实情况下,部分研究生怯于表达或难以有效表达。同时,价值观也会影响团队成员间的团结程度,价值功利化导致研究生进入团队后学习和科研态度难以匹配导师的期望,也成为致使导学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组织行为学(OB)为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提供了理论路径[5]。组织行为学是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策略,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互动与实践探索,能够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内容充实和创新发展。

2 研究生导学团队外部构建机制

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与一般的科研团队、创新团队不同,比起科研业绩、学术成果、人才队伍等“硬性指标”,更注重团队研究生培养、团队文化、导学氛围等“软性实力”。组织行为学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研究生教育视域下,导学共同体是导师与研究生基于共同的道德遵循和价值追求,通过交流、互动、参与、合作等形式,实现个人价值和共同发展目标的教育形态,而导学团队是导学共同体的现实落脚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大学启动了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将导师(或导师团队)与研究生作为整体进行评价。

2.1 明确的评建政策

从组织行为学视角来看,团队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关注人的沟通、价值观、态度、认知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的评建,强调对导学团队整体的行为管理与激励,通过评选的方式,促进更多研究生导学团队从组织(导学团队)与成员(“导”与“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推动团队良性发展的方法路径,为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动力。浙江大学于2014 年将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 年、2019 年先后印发和修订评选办法,鼓励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全面培养研究生,以团队为载体,构建导学共同体。在具体评选方式上因时而进,每届优化迭代评选流程和评选导向,逐步把团队人员结构、师生发展情况、有效机制和特色经验等纳入申报表,不断强化构建卓越的研究生培养生态和一体化育人体系。

2.2 合理的评价维度

参评团队要符合“五好”标准。“尊师爱生好”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双向互动,在导学团队中形成正确、积极的师生互动氛围。“教学相长好”要求导师与研究生形成良性的学术科研交互机制,导师组成员在学生指导上形成直接的合作和互助关系。“同学互助好”不仅是在校学生的互帮互助,更要求团队建立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联系,与高质量就业紧密衔接。“文化传创好”则不仅指团队文化,还包括学术文化、学科文化,要形成具有传承性和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团队发展好”则考量团队的各方面成效,体现结果导向。通过五个评价维度,促进研究生导学团队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

2.3 健全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评选有序进行,学校成立校级评审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相关机关部门均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具体评审成员为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当届实际情况纳入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评审代表,同时选派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参与评审,保障评选的公开性及影响力。评选设计提名推荐、院系推选、资格审查、通讯评审、网络展评、答辩评议等程序。评选结束后,持续开展宣传营造“五好”导学氛围,并在当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设置专门环节为获评团队颁奖,弘扬“五好”导学文化。

在明确的评建政策、合理的评价维度和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支持下,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连续开展超过十年,得到了导师与研究生的普遍认可,推动了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良性互动。从成效来看,学校或二级学院形成评价内容、流程等相对完善的系统评建机制,保障持续的激励机制,为优秀导学团队全面展示“搭好台”,能够切实促进研究生导学团队的正向发展。

3 研究生导学团队内部构建策略

从团队内部构建看,研究生导学团队的导师与研究生不应是从属关系,而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发展整体,是紧密联结、共同进步的命运共同体。导学团队要更重视“导师”“研究生”双重主体地位,研究生导师要以德育人,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结合对代表性导学团队的梳理分析,本文提出良性导学团队构建应具备以下特征:

3.1 明确的目标愿景

组织的价值与目标会通过成员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得到加强,进而促进团队中成员的目标、利益方向趋向一致。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中的大部分团队,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团队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能够显著有效地统一和促进团队导师、研究生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向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从研究生育人目标来看,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要注重挖掘和整合团队成员的发展期望,通过凝练师生共同、明确的目标愿景,不断促进团队发展成为具有强凝聚力、强目标性的高效活动体。

3.2 积极的互动模式

导师在导学团队中天然具有“领导者”的角色特征,对团队发展目标的确定、校准、实现都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生则更多是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参与团队的建设,期间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较为明显地影响其行为变化。大部分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会形成较为固定的组会制度、师生一对一交流制度或“小中大”研讨会制度,直接促成了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常态化交流,促使师生第一时间获得相互的反馈,更有利于导与学双方在参与团队工作、分工协作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3.3 完整的团队文化

组织文化能够成为促进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熏陶和感染,促进成员凝聚,增强成员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感。在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中,不乏有团队制订较为明确的管理机制,不只约束研究生,也明确导师权责,或是形成明显的文化标识、纪念性仪式等,对团队稳定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总体上,制度规则、氛围营造、理念凝练等软硬结合的形式,对增强团队对成员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组织持续稳定发展。

3.4 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外部影响同样能够增强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动机,其中,激励就是显著有效的外部刺激,恰当的激励能够转化为组织内在的发展动力。研究生导学团队的构建,还应该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从动机出发,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中,设立“导学公约”、定期颁发奖牌和奖杯,甚至设立奖助学金等都是较为典型的激励机制,有的团队导师则通过针对性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科研动机或发展意愿,形成定制化的培养路径,更加充分地激发研究生求学的内生动力。

4 结语

文章基于我国研究生导学团队构建的背景和现实境遇,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构建研究生导学团队的策略,建议通过外部构建机制,以及在团队内形成明确的目标愿景、积极的互动模式、完整的团队文化、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导学团队良性发展,一方面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回应了如何更高质量地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助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