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服务质量提升探究

2023-10-18牛淼淼郭春生

科教导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办学

牛淼淼,郭春生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 威海 264200)

1 研究背景

1.1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合作与竞争时刻在国际舞台上演。当代国家间的科技与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提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1]。因此,归根结底,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靠人才[2]。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和高等教育的起点,只有发展好本科教育,才可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也需要根据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同步调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教育进入提质增效的内涵发展阶段,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多元,人才培养向着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型人才、“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具有多元文化学习背景的国际化人才等方向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才能在国际社会中争取中国话语权。

1.2 教育部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一直以来受到教育部的重视,教育部曾下发了多则通知,实施了多项举措,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例如,2004 年8 月,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收费、颁发证书等方面的制度进行规范性核查,防止低水平重复办学[3]。2006年2 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加强质量与收费管理等意见[4]。2007 年4 月,《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提出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对办学全过程的监督管理[5]。2009 年7 月,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推动中外办学形成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办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6]。上述通知均强调了在管理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与长久发展尤为重要。

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服务的问题与分析

2.1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同,也与普通办学专业不同,具有其特有管理困难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多以独立的二级学院形式存在,如陕西科技大学的阿尔斯特学院[7]、西北工业大学的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8],机构具有一定的管理自主性,学院的教学工作围绕合作办学展开,制度自洽,学院各管理人员配合度较高。普通专业是目前高校办学的主流,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于独立的二级学院,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具有自成一套的管理体制,是基于已设普通专业申报,又具有不同于普通专业的独特办学模式,同时需要和普通专业一样融入二级学院的整理管理体制中。总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具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独立性,其办学特点又与传统管理模式不适配,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体制机制应根据其办学特点与特色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2.2 管理人员不足

中国大学在校生规模大,总体管理人员数量太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法设置专项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不足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顺应大流与主流,也就是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纳入普通专业的管理中,不能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自主性管理,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矛盾突出,办事流程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多,分类管理工作量大,需增设专项管理人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2+2、3+1、4+0三类,部分学校学生具有培养模式的自主选择权。比如,同是招生规模为100 人的专业,普通专业统一管理,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如可选两类培养模式,则管理上需按照两个专业管理,培养方案、排课、出国等都需要单独分类进行,依次类推。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普通专业的不同在于培养模式多导致分类学生少、学生出国流动性大,管理不易。因此,针对培养模式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加强管理机制体制研究的同时,也应增加项目专项管理人员的数量,保证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管理与服务质量。

2.3 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人员思维模式僵化,管理方式方法需要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学生的突出特点是生活条件富裕、思维活跃、接受外国文化熏陶。同时培养模式多,这使得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管理与普通专业不能一概而论,管理人员应该跳出原本的管理思维圈,根据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出国情况等,转换管理思维,在规章制度内灵活开展项目管理。

管理人员英语沟通能力不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英语沟通,如与外方教师沟通、给外方教师排课、出国学生课程学分置换、国外学位证书认定等培养或管理环节,均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4 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不高,中外双方沟通不充分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培养模式多、特殊情况多,在工作中疲于应对、缺乏思考,成就感不强,主动性不高,不能就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前文所述问题同时也导致了中外双方管理人员沟通不畅的问题。中外双方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往往是校级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确定项目整体框架和协调普遍性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双方教学管理人员并不能直接进行沟通,导致排课不合理、沟通效率低等问题。

3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的措施

3.1 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应具有规范性和灵活性,该类专业既需要国际部门协作,又需要教务部门管理,不能一概等同于普通专业进行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应涵盖项目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并针对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学校与学院、学校各部门、学院各管理人员应厘清各自的职责分工,避免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打通中外沟通渠道,加强中方学校部门协作,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利用双方办学优势的同时,还需磨合两方管理团队,克服培养流程、管理模式的不同带来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3.2 扩大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团队应包含项目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分别对应学校的国际处、教务处、学生处开展具体工作,保证具体工作有对应的人员负责,同时开展对应管理方向的能力提升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招收高水平管理人员,加强人才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学生工作处理能力等,具备全方面提升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招聘相关管理人员时,应提升学历要求,提升待遇,同时加强考核,对个人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建立周期性的能力培训课程。周期性的能力培训课程可以从理论层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将理论引入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好方法、好理论。同时,管理人员应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持久有效的方式。管理人员应有意识地参加学习研讨等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其他学院、学校的优秀案例。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与管理评价

针对管理人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从奖励和惩罚两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既要对做得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又要对不认真不负责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惩罚,双管齐下,形成提质增效循环。奖励或惩罚措施可依据学生就业质量、出国率等可考核的数据制订,也可通过调研教师、学生,进行管理服务水平评价。

3.4 建立项目管理系统与学生个人档案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选择3+1 或2+2 培养模式的学生需出国学习,出国时间根据学生是否满足绩点要求而各有不同。同时,出国学生管理是一个管理难点,目前在外学生的管理基本是遵从当地学校的管理,中方学校缺乏管理与沟通的抓手,党团工作无法开展,学生在国外不便使用国内的通信软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状态。

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可进行学生管理与学生档案保存,实现出国申请与审批、留学状态查询、暂缓毕业申请等功能,避免重复工作,同时能将学生培养过程以文件形式留存,方便后期查看。学生在外留学期间的状态可通过该系统进行更新,方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在外学生的状态和困难,了解学业进展,建立中外沟通渠道。

4 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管理与服务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部门协作不顺、管理人员主动性不高、缺乏有效方式方法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完善管理机制,扩大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与评价政策,运用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学生档案。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办学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