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

2023-10-17吴海涛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吴海涛

摘  要:“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面临着新的改革。为发挥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着力探索和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结合教学实践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思政”理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在“大思政”理念下,生活化教育成为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一些具有特定内容的课程而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初中生的品德素养,而且在于培养了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采用更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与价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背景

新时代素质教育得到了越加深入的改革,国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随着“大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发挥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了更多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中学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理论化”,传统的“一课多用”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中,“以生活为本,以学科为本”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述。结合“双减”工作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和相关的政策,切实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教学理念,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丰富、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融合到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生活,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学生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效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教育成果都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从学生可以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认识、感悟和实践,从而在理论上能有所升华。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与书本相融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勤加思考,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随着“大思政”背景下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运用多样化、生动化、有趣化的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通过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或者关注到的事例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以获得更多的启发,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实施“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把“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长期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生活化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认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这表明,中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具有自然的亲和性,具有很好的“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生活化的课堂教育理念

初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学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和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认为这些课是无用的,更多地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而不再是一种兴趣。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让课堂内容受到书本的束缚,要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如,在“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热点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会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掌握。

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并提供生活化的案例,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和好朋友一起长大的照片,并将其整理成PPT,在课堂上随机播放幻灯片,可选取一位或多位学生,让他们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参加班级活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课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使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到,有相当部分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在上课时很容易开小差。但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拥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喜欢表达自我。所以,教师要对这一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将课堂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获得最大程度的實现,就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这一课相关内容时,要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表演与情景戏剧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际关系、友谊和道德价值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情景剧,并在此期间引发学生的反思:“我们共同生活了六年,我们是何时成为朋友的?你认为在你俩之间,哪件事最重要?试想一下,你和他有没有闹过别扭?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这时,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故事中,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认识,从而在表演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能够给予人们支持、安慰和快乐。本课程通过讲述友谊的故事和实践,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真挚友谊所带来的情感连接和幸福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更多角度、更多维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时期的中学教育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将课内的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紧密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呼应。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例如,联合语文学科设计主题活动“对生活的观察”新闻撰写比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首先,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新闻稿件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强调新闻是客观、准确、公正的事实报道,并与生活观察的关系进行连接。其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问题,并展开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观察。如,校园文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环保行动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如采访、调查问卷、阅读资料等)收集与选题相关的事实信息,并整理成清晰、准确的资料。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尋找不同来源的信息,保持客观立场。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新闻稿件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撰写一篇新闻稿件。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突出事实要点,并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收集学生的新闻稿件,大众评比,推荐优秀的新闻稿通过班级报告、校内展示或电子平台发布等形式进行展示。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知识。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课后作业应注重实践与体验、知识与思考、积极正面价值观、个性化与多样性、合理负担与效果评估以及家校合作与指导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相关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给家里的长辈们洗脚、捶背,或者到养老院里去慰问老人,或者到福利院去帮助孤儿、残疾孩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更加亲近,又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安排这样的课外作业,不但不会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任何的压力,还会让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内心充满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也是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五)利用多媒体引入生活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信息,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个案的背景、细节和后果。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还能够让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有更深入的认知。借助多媒体软件或在线资源,教师还可以制作相关的动画和漫画,以图像和动画效果展示道德冲突、法律原则等内容。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了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法治在线》《庭审现场》等相关节目来宣传法律法规常识,这些节目通常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还原庭审现场、解析法律问题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节目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初中生年龄群体的内容,遵循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确保节目内容符合教育目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观看完节目后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常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了解什么是善良、公正、诚实等道德准则,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了解法治原则和机制,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有助于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树立法治观念,从小培养法律素养,为将来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打下基础。教师也要充分关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探讨和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跨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小东. 浅析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J]. 学周刊,2023(08):117-119.

[2]董小光. 单元导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23(04):106-108.

[3]魏美琼.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思考[J]. 名师在线,2023(03):91-93.

[4]黄广军. 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1):59-60.

[5]李文熠,王兰芳. 增值评价助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3):53-55.

(责任编辑:张涵淋)

猜你喜欢

大思政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