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近2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可视化分析
2023-10-17徐健鑫范郁山陈睿
徐健鑫,范郁山,陈睿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530222
失眠在西医范畴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多表现为睡眠障碍[1],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有超过55%的居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2]。随着失眠症状的研究,认为失眠多伴有焦虑、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能力并增加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负担[3]。治疗方案上有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联合治疗[4],均能有效改善病人睡眠质量。其中西医治疗多以苯二氮䓬类为主,可起到对抗焦虑、抑郁和镇静催眠的作用,但西药治疗存在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的问题[5]。而中医认为失眠属于“不寐”病,不寐是以反复不能正常睡眠为表征的一类疾病,临床证型上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型为主[6]。针灸是中医治疗中的常用方式,以运用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对人体进行双向良性刺激,在失眠的治疗中常以三阴交、神门、脾俞、心俞、百会等穴为主[7],以调节阴阳,改善人体气血平衡,进而有效改善睡眠质量[8]。特点为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较大地改善病人睡眠问题,并使病人的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得到大多数失眠病人的认可。基于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研究者在治疗上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但还缺乏整体分析,所以对该领域的热点和趋势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CiteSpace软件知识图谱构建可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在Java系统下进行标准化运行,可探究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和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2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行图谱构建,从领域内研究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图谱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所有文献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NKI),以“针灸”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包含主题词“针灸”的相关文献113 929篇,高级检索以“失眠”进行进一步筛选,截止时间为2022年4月1日,以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2000—2022年为节点,共检索到2 477篇相关文献。
1.2 数据处理 人工将会议类、报纸类、无作者类、科普类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剔除,将筛选过的文献从CNKI中以 Refworks格式导出,通过“download.***.txt”格式保存于input文件夹中,并将其文件夹导入CiteSpace软件5.6.R5(32-bit)版本,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转化和去重处理,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共计2 307篇。归并相似关键词,去除无意义关键词。
1.3 参数设置 将所采纳的2307篇文献用CiteSpace进行分析,绘制针灸治疗失眠的知识图谱。时间设置为“2000—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N =50”,以结合Pathfinder +Prunning sliced networks为算法类型对图谱进行剪辑构建。经过一系列参数设置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现分析,对研究机构和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以实现对近2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发文量趋势图(图1)分析发现,在2002年以“针灸治疗失眠”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发表量为19篇,2004—2011年时间节点发表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虽在2012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发文量有所下降,但至2013年后发文量处于较高上升趋势,2019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峰241篇。预测2022年发文量能达到210篇以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在近年处于稳定阶段,并预计研究热度会保持稳定。
图1 以“针灸治疗失眠”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发文量趋势图
2.2 作者分析 对高频作者合作图进行分析(图2),图谱节点数为648,连线数为480,密度为0.002 3,节点和连线的颜色越深,时间越接近2022年,颜色越浅,时间越久远。发文量≥8篇的作者分别是:吴文忠(11篇)、胡幼平(10篇)、陈云飞(9篇)、INVALID(8篇)、刘成勇(8篇)、奚晗清(8篇)、赵亚楠(8篇)、郑诗雨(8篇),其余作者发文量在8篇以下。通过仔细研究以上影响力大的作者发表的文献,发现吴文忠、胡幼平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是该领域发展的深入研究者。同时形成了分别以吴文忠、岳增辉、胡幼平为主力的研究团队,且具有较大影响力。各团队内部的合作较为密切,参与研究的人员趋于固定,随着时间接近2022年,团队人员数量逐渐增加。但具有影响力的各团队间却无直接合作,联系不密切,给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以吴文忠为核心的团队,主要以“通督调神论”[9]、“腕踝针”“五脏论”“同病异治论”[10]等理论结合临床为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上治疗方法均能较大改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新颖,年代较近,可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以岳增辉为核心的团队主要探究治疗的用穴规律,总结出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着重配伍奇穴和阿是穴[11],以取穴少、高效、安全、无副作用的“三才”配穴法[12]治疗失眠病人,对病人情绪的焦虑和睡眠质量改善显著。以胡幼平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关于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进展并进行总结,又对肿瘤病人导致失眠症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同时开展选穴规律的探究及总结,该团队研究年限集中在2013―2016年,近年并无更多研究,不具备成为当下热的趋势,可做一定的临床参考。整体而言,以吴文忠为核心的团队研究的内容更趋向目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2.3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主要机构合作关系分析图(图3)分析发现,节点数为502,连线数为155,密度为0.001 2。发文量前5的机构分别是成都中医药大学(70篇)、天津中医药大学(28篇)、广西中医药大学(22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1篇)、长春中医药大学(19篇)。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其2022年发表相关文献1篇,2021年发表相关文献5篇,该机构近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为杜莉团队以电针治疗失眠症病人的研究,总结出“三阴交”和“神门”穴在治疗失眠时起到的关键作用[13],可作为治疗的主选穴。在团队合作中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合作,且合作较为密切。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其他机构存在少量合作,范围不广,研究其相关文献发现主要是以研究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规律为主。其余较有影响力的机构间,并无密切合作,都为独自或与该机构的附属医院、学院、机构之间的合作。总而言之,影响力较大的机构之间无密切合作,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促进影响力较大的机构间的合作,呈现中心性更广的机构合作图谱,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形成突破性进展。
图3 针灸治疗失眠的主要机构合作关系分析图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研究领域内的重点,在可视化图谱上直观展现其与研究领域的关联度,词频和中介中心性是关键词的重要评价属性,两者都可说明该节点的重要性。排名前20的频数与其中介中心性排名见表1。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该图谱有784个节点,连线数为2 037,网络密度为0.006 6,图表中节点越大,代表出现频数越高。颜色越深,说明时间上越接近于当今,颜色越浅则距离当今越久远。
图4 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词共现图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图4)和关键词排序表(表1)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引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失眠、针灸、针刺、针灸疗法,除此之外,还包括综述、临床研究、不寐、原发性失眠、电针、睡眠质量等。其中,在治疗方法上的热点与趋势为针灸(604,数值代表频次,下同)、针刺(337)、电针(79)、中药(51),相比其他治疗方法的选择,针灸、针刺成为引用频次最高的关键热点,如牛琦云利用针刺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的失眠与使用西药艾司唑仑进行临床治疗对比,得出以心俞、脾俞为主穴的针灸治疗效果更显著[14]。相关文献发表以综述(149)为主。病名引用以失眠症(158)、原发性失眠(85)、睡眠障碍(46)为主,且因病名不同,代表的疾病类型也有所不同,主要还是以“失眠”为主要关键词。中医辨证以心脾两虚(93)、心肾不交(51)、肝郁化火型为主,关键词排序表(表1)中心脾两虚与心脾两虚型为同一类型,可将其频次进行相加。心脾两虚为失眠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引用频次最高,最早于2008年开始形成突现,可见临床上以该证型为主的失眠居多,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心肾不交与肝郁化火证型也随着研究时间线的推移而成为研究热点与趋势,尤其是肝郁化火证型在2019年形成爆发点。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通过对数似然化(LLR)算法和聚类算法将关键词自动聚类,可得出代表本领域研究重点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图5,表2)。共形成20个聚类,排前10的分别是#0针灸、#1综述、#2心肾不交、#3原发性失眠、#4针刺、#5治疗失眠、#6失眠症、#7针灸疗法、#8临床疗效、#9临床研究。其中聚类规模最大的是#0针灸,节点为73。轮廓值最高的是#5治疗失眠,为0.885。仔细分析各聚类下的关键词,发现#0针灸聚类下的关键词以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为主,以“三阴交”“神门”“心俞”等穴为主要穴,可对临床选穴治疗起指导性作用。#5治疗失眠的关键度高,更注重于失眠症治疗上的研究方式与途径,从整体治疗方式出发,着重于临床对照数据分析,从疗效反映该领域的优势及特点。#2心肾不交是从中医证型上进行聚类,主要突出以心肾不交证为主的失眠治疗,成为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与方向,为该证型的临床治疗提供诊治思路。
表2 关键词聚类表 (TOP10)
图5 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词聚类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聚类进行时间线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图6),该图谱的侧重点在于在时间维度上将每个聚类模块的历史跨度和每个聚类模块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依次对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研究时间跨度最大的是#0针灸、#1综述、#6失眠症、#7针灸疗法,是该领域长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其中#0针灸主要研究热点以治疗的选穴规律及穴位配伍为主;#1综述反应研究者对文献总结及发表的形式;#2心肾不交的时间跨度为2002—2016年,主要在辨证取穴上进行研究探讨;#3以原发性失眠为前沿,治疗上偏病因病机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沿;#4针刺的研究跨度为2007—2022年,形成热点突现的时间最晚,表明研究者将该时间节点的热点着重于单纯针刺的研究,从治则治法上进行研究;#8临床疗效、#9临床研究均以临床为基础,对临床的治疗规律、治疗效果、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及研究。总而言之,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可看出这20年针灸治疗失眠在临床上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及理论,随着时间节点的变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也随之变化,为研发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法则而不断加深研究与探索,也印证了人们对失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和对临床治愈的迫切需求。
图6 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2.5 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Bursts突现检测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共检测出25个针灸治疗失眠的突现关键词(图7)。
图7 关键词突现信息图
其中针灸疗法突现最早,突现强度最高,为30.05,并持续到2011年,成为跨度最长的研究热点,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及实验中,对于治疗方法的使用和选穴规律上一直有新的突破和发现,证实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可靠性。到2009年,百会穴成为研究热点;2013年,背俞穴成为研究突现,笔者认为在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上有不同的研究趋势,穴位的选择与配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温针灸在2017年形成爆发点,得到众多研究和关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谭彦龙[15]使用温针灸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进行临床治疗研究,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突现于2020年,突现强度分别是4.99和4.23,是2020年突现词中强度最高的两个领域,从突现时间和强度分析,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围绝经期失眠分析,近年来女性随着各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加,成为失眠病的主要受患群体[16],治疗上可采取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针灸疗法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亚健康生活成为大部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糖高脂等不健康的饮食方法,加不规律的睡眠,导致中风病人数量递增,而失眠是中风后伴随出现的一种症状[3],加之中风的其他后遗症,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困扰,针灸治疗中风后“心肾不交”的失眠,可以头三神穴为主[17],能有效缓解病人焦虑,改善睡眠治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与日俱增,失眠成为高发性的疾病,受到大众的密切的关注,相关的治疗方法也受到重视。针灸在治疗失眠时发挥其独特之处,有效、安全、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在临床运用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20年针灸治疗失眠症进行图谱构建分析。通过CNKI对关键词“针灸”AND“失眠”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纳入标准的2 30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构建及分析,为针灸治疗失眠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通过发文量趋势图(图1)分析,该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逐年递增,随着时间线越接近现在,发文量越多,从节点2000年—2022年分析,2019年达到发文量的最高点,2020年后趋于稳定阶段,笔者认为从发文量的稳定性看,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稳定,具有可持续研究性,通过分析文献内容,可给研究者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通过对高频作者合作图(图2)和机构合作关系分析图(图3)分析,吴文忠、岳增辉、胡幼平在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分析以上作者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的探究,也有以大鼠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同时都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总结,不同之处是以上研究人员团队对不同病因病机导致的失眠展开了深度研究,在治则治法上也有不同之处,从治疗效果看,都能解决失眠的一系列症状。但三个研究团队之间联系不密切,缺少合作,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形成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机构合作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合作,且合作较为密切。其余影响力大的机构相互合作较少,这对该研究发展来说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图4)及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的热点及前沿是失眠、失眠症、针灸、针刺、针灸疗法等。其中针灸治疗时的辨证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作为主要病因病机,其中心脾两虚以心血亏虚,脾气虚弱为主;心肾不交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抑郁,郁而化火,心肾阴虚阳亢所致,两个证型在临床上最常见,所以因心神不定,心神失养,脾失健运和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失眠的比例最高。在治疗上当以选取三阴交、神门、脾俞、心俞、百会为主,心理干预治疗为辅[18],其中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腧穴,对治疗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证型的失眠起到关键作用,宋孝军通过《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三阴交、神门穴进行针刺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昼夜规律而治疗失眠,效果显著[19]。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图6)及突现信息图(图7)分析,入睡和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原发性失眠、颈源性失眠、慢性失眠、围绝经期失眠、肝郁化火型、中风等为各不同时间节点的突现热点。最早的突现热点是睡眠障碍等问题,2019年后的研究热点在慢性失眠症、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后遗症导致的失眠中,可见该领域的研究更趋向于对同病、并病及后遗症的研究及治疗。其中慢性失眠症突现于2019年,突现强度为5.29,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刘奥博、汤永红[20]对慢性失眠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都会产生变化,老年人失眠问题更突出。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突现于2020年,突现强度分别是4.99和4.23,从突现时间和强度分析,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围绝经期失眠是指45~55岁的女性因身体激素变化而导致的失眠[21],针灸治疗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辨证论治,彭颖君等[22]总结针灸疗法与口服西药对治围绝经期失眠,得出针灸组疗效及安全性更高的结论。中风在证型上以心脾血虚、肝郁血瘀、脾肾阳虚为主,而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的失眠也因血虚、血瘀引起,所以中风后易并发失眠等后遗症,刘霞等[23]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总结60例中风后失眠患针灸治疗后的效果评估,发现针刺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比口服艾司唑仑疗效及安全性优势更明显。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分析,目前该领域发文量趋于平稳,研究具有持续稳定性,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分别是吴文忠、岳增辉、胡幼平,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治疗临床辨证的热点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证型为主,在临床总结的热点穴位选择上以“三阴交”“神门”“脾俞”“心俞”为主穴,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是围绝经期失眠和中风,将成为目前研究者重点突破和研究的方向。
不足之处是研究核心成员之间还缺少合作,具有影响力的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不密切,建议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中心性更广的相互合作,以提高研究结果的质量。因数据的统计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对针灸治疗失眠领域的分析同样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