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2023-10-17朱由瑾周向昭吴远慧温杰高晓莉冯冬梅

安徽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螺旋体滴度梅毒

朱由瑾,周向昭,吴远慧,温杰,高晓莉,冯冬梅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河北 张家口0750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导致病人出现硬下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丘疹或斑块、溃疡等多种症状或体征,并可引发骨骼梅毒、神经梅毒等,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1]。相关研究[2]报道,我国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临床上,有部分梅毒病人多年无明显临床表现,而梅毒血清试验反应阳性,呈现潜伏状态,称为潜伏梅毒,其难以被发现,对机体的影响更大。早期潜伏梅毒是指感染期限在2年以下的潜伏梅毒,因无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成为重要的传染源[3]。目前,已有研究[4]指出,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在梅毒病人的发病、疾病进展及转归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另有研究[5]表明,梅毒血清固定病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低于体检健康人群,NK细胞功能失调与梅毒病情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关于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情况尚有待进一步探索。鉴于此,本研究特开展对照试验,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早期潜伏梅毒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潜伏梅毒病人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早期潜伏梅毒病人13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6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76例,女59例;年龄范围为24~57岁,年龄(35.19±5.87)岁;病程3个月至2年,病程(1.27±0.25)年。对照组男55例,女48例;年龄范围为21~59岁,年龄(34.52±6.1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病人或其近亲属对研究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观察组均为经临床诊断的早期潜伏梅毒病人,无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过去2年内非螺旋体试验、梅毒螺旋体试验均阳性,或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或其性伴侣患有病程2年以内的一期、二期或潜伏梅毒;对照组均为体检健康者,无感染性疾病等,非螺旋体试验、梅毒螺旋体试验均阴性;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出现一期或二期梅毒临床症状或体征者;接受脑脊液检查而结果显示阳性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机体各系统及组织器官疾病者;近期急慢性期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恶性肿瘤者;有精神疾患、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检测观察组于治疗前、对照组于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抗凝,离心,收集血清,采用流失细胞仪检测、并应用Canto自动软件计算外周血CD3+、CD4+、CD8+以及NK细胞绝对计数,并测算CD3+、CD4+、CD8+以及NK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并计算CD4+/CD8+,其中FACSC alibur流失细胞仪、相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BD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2.2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检测 所有病人均行RPR检测,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加入卡片上圆圈内,并设阴性、阳性对照,滴加RPR抗原,旋转摇动,观察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将病人分为RPR初始滴度≤1∶8组与>1∶8组。

1.2.3 治疗方法 对经临床明确诊断的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均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肌内注射,240万单位/次,1次/周,共注射3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比较(百分比与绝对计数)。(2)RPR初始滴度≤1∶8组与>1∶8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比较。(3)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RPR初始滴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RPR初始滴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外周血CD3+、CD8+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4+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CD4+/CD8+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NK细胞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绝对计数/(个/微升,)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116 135 CD3+1 316.52±259.84 1 379.94±263.07 1.92 0.057 CD4+679.84±159.33 765.41±164.29 4.17<0.001 CD8+563.72±141.23 598.75±148.35 1.91 0.058 NK 351.27±63.28 331.62±64.59 2.43 0.016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116 135 CD3+/%64.85±12.95 67.79±10.76 1.96 0.051 CD4+/%29.73±5.84 37.36±7.26 9.07<0.001 CD8+/%28.09±5.61 29.51±5.92 1.94 0.053 CD4+/CD8+1.06±0.21 1.27±0.25 7.14<0.001 NK/%17.46±3.34 16.59±3.29 2.07 0.039

2.2 RPR初始滴度≤1∶8组与>1∶8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比较 根据RPR检测结果,135例早期梅毒潜伏病人中RPR初始滴度≤1∶8者有61例,>1∶8者有74例。RPR初始滴度≤1∶8组外周血CD3+、CD4+、CD8+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均低于RPR初始滴度>1∶8组(P<0.05),且CD4+/CD8+所占比例低于RPR初始滴度>1∶8组(P<0.05),NK细胞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均高于RPR初始滴度>1∶8组(P<0.05)。见表3,4。

表3 早期潜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绝对计数/(个/微升,)

表3 早期潜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绝对计数/(个/微升,)

组别≤1∶8滴度组>1∶8滴度组t值P值例数61 74 CD3+1 325.79±273.48 1 424.58±264.91 2.12 0.035 CD4+715.84±145.32 806.27±131.06 3.80<0.001 CD8+571.03±132.46 621.60±138.53 2.15 0.033 NK 345.75±68.42 319.97±60.14 2.33 0.021

表4 早期潜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

表4 早期潜伏梅毒不同RPR初始滴度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

组别≤1∶8滴度组>1∶8滴度组t值P值例数61 74 CD3+/%66.01±9.48 69.28±8.63 2.10 0.038 CD4+/%34.25±6.17 39.92±7.34 4.80<0.001 CD8+/%28.46±5.35 30.38±5.74 1.99 0.048 CD4+/CD8+1.20±0.23 1.31±0.26 2.58 0.011 NK/%17.32±3.45 15.99±3.16 2.34 0.021

2.3 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RPR初始滴度的相关性 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CD3+、CD4+、CD8+绝对计数与百分比均与RPR初始滴度呈正相关(P<0.05),CD4+/CD8+比值与RPR初始滴度呈正相关(P<0.05),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比均与RPR初始滴度呈负相关(P<0.05)。见表5,6。

表5 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绝对计数与RPR初始滴度的相关性

表6 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与RPR初始滴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好发于多个性伴侣、男同性恋、无保护性交等人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亦可无症状而长期处于潜伏状态[6-7]。潜伏梅毒不易被发现,可对机体状态与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危害性极大[8]。梅毒发病机制复杂,已有研究[9]证实细胞免疫调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中的重要反应指标,在机体的整个免疫状态中举足轻重。为了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在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就此展开探讨。

CD3+、CD4+、CD8+、CD4+/CD8+均是T淋巴细胞亚群重要参数,可对机体细胞免疫状态进行良好地反应。CD3+细胞属于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代表淋巴细胞亚群,主要执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反映特异性免疫应答状态;CD4+细胞属于辅助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与特殊杀伤功能;多数CD8+细胞属于抑制性T细胞,部分属于毒性T淋巴细胞,可通过介导抗病毒性感染等细胞免疫反应而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CD4+、CD8+细胞相对稳定,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研究[10]指出,T淋巴细胞免疫可抑制梅毒螺旋体,以保护机体避免感染。有研究[11]表明,兔感染梅毒后,CD3+细胞逐渐上升,在第18 d时达到最高峰,表现为睾丸炎,而随着症状的缓解逐渐下降到一个相对低水平,但数天后,再次持续上升,此推测可能在人体感染梅毒后亦可出现上述CD3+细胞变化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病人外周血CD3+细胞绝对计数与百分比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因此类病人属于早期无症状感染。CD4+细胞在机体抗梅毒螺旋体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分泌白细胞介素-2、抗肿瘤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从而发挥抗梅毒免疫[12]。而在抗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中,CD8+细胞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同时亦可抑制梅毒螺旋体抗体生成,避免造成梅毒螺旋体扩散与潜伏[13]。本研究中观察组外周血CD4+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CD4+/CD8+所占比例均较对照组高,而CD8+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当,此与屈晓威[14]等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免疫力增强情况,利于消除梅毒螺旋体。NK细胞是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免疫细胞,可识别靶细胞与杀伤介质而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在清除梅毒螺旋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外周血NK细胞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低,可能是因早期潜伏梅毒病人机体的防御功能受到一定的损伤,吞噬及杀伤梅毒螺旋体的功能降低,清除梅毒螺旋体的作用减弱,则引发机体被梅毒螺旋体感染[15]。相关研究[16]报道,梅毒血清固定病人NK细胞较健康者低,此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外周血CD3+、CD4+、CD8+绝对计数与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所占比例在RPR初始滴度≤1∶8的早期潜伏梅毒病人中较RPR初始滴度>1∶8者低,而NK细胞绝对计数及所占比例在RPR初始滴度≤1∶8者中较RPR初始滴度>1∶8者高,且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早期潜伏梅毒病人外周血CD3+、CD4+、CD8+绝对计数和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均与RPR初始滴度呈正相关,而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比均与RPR初始滴度呈负相关,提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变化情况可能与早期潜伏梅毒滴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早期潜伏梅毒滴度越高,则病人机体防御功能损坏越明显,NK细胞下降,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以抵抗梅毒螺旋体感染,相关研究[17]显示,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1∶8的梅毒病人CD3+、CD4+、CD8+细胞均低于TRUST≥1∶8病人,而NK细胞高于TRUST≥1∶8病人,此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进一步表明外周血T淋巴亚群、NK细胞的检测对早期潜伏梅毒滴度评估有积极临床意义。

综上,与健康人群相比,早期梅毒潜伏病人外周血CD4+、CD4+/CD8+升高,NK细胞降低,而CD3+、CD8+细胞无明显改变,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变化均与早期潜伏梅毒滴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推测此可能参与了早期潜伏梅毒的发病过程。

猜你喜欢

螺旋体滴度梅毒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和ALT滴度与恩替卡韦疗效的关系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