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后服务中动作技能类项目的学习和融会贯通
2023-10-17葛军林
葛军林
(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在日常生活在,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像写字、绘图等简单的动作技能在长大过程中依靠兴趣逐步学会,而想要掌握更加深层次的动作技能,例如舞蹈、球类运动便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指导教学和不断地练习。通过动作技能类运动的学习,能够和智力活动产生相应的联系,因此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也是离不开体育运动的。可以说外显的动作技能常常是智力技能的最初依据和智力活动的体现者。
1.中学课后服务中常见的动作技能类运动
1.1 动作技能的基本概念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运动技能,通俗讲动作技能并非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跟心理活动息息相关,[1]如中学里体育课后服务项目中的舞蹈、游泳、武术、舞狮舞龙等均需要动作技能训练。动作技能类运动和学生的直觉密不可分,学习者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以及技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准,并且缺一不可。[2]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图谱、文字叙述调整自身的肢体位置和活动幅度,以此来借鉴自己的动作。因此,动作技能也被很多教师称之为知觉——动作技能。
1.2 动作技能类运动
现阶段全国积极开展中学的体育课后服务的实践和创新,因此在课后服务的项目内容上多了很多全新的体育内容,例如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摔跤、空竹、马球、棋类、射艺、舞龙舞狮、毽球、五禽操等,国际体育项目:手球、滑雪、棒球、橄榄球等,加上中考会考的足球、篮球、实行球等项目,体育的项目类别可谓是多样多变,而学校在项目设计上最大的难点便是最大程度的利用体育教师的影响力,减轻他们的指导压力。因此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将体育项目分为动作技能类运动和智力技能类运动。举例来说,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棋类、属于智力技能类运动项目,棋类运动在练习的时候更多的难度在于动脑思考,并非动作技能。体育项目中的武术则属于运动技能类。区分动作技能类运动和智力技能类运动的主要依据是熟练掌握该运动技能是否需要动作技巧。
动作技能类运动也包含初级和高级之分,拿最简单的体育运动跑步为例,学习跑步这一运动时需要注意跑前热身、跑步姿势、跑后拉伸、建立跑步习惯等,最开始的跑步练习只需要做到前三步,注意动作过程的本身和连贯性,这便是初级的动作技能培养,[3]而最后的建立跑步习惯时,包含学习者的呼吸频率、下意识的跑步姿势、跑步的行为习惯等。在完成了这个目标时,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动作连贯的执行出来,完整的动作系统能熟练地、自动的完成,因此高级动作技能也可称之为技巧。庄子的《庖丁解牛》讲述的一位屠夫通过自己不断宰牛积累经验,最终靠精神来和牛接触,最终得到文惠君赞赏的故事。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技巧娴熟均是高级动作的表现。将动作技能的训练方法运用到还在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上,可以让学生的意志力、注意力、生活自信心、生活态度均得到提高,还能够通过实践来验证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在学业上的学习兴趣,减少压力。[4]
2.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日常常见的智力技能有思考、记忆、感知、想象等,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是智力技能,例如解题、作文构思、记忆课本内容等。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外线的骨骼、肌肉的操作活动,后者则主要是大脑思考等内隐式操作方式,前者的锻炼能够更好的将后者具象化的呈现出来,后者则是前者的调节者。这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二者齐头并进,才能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最为经典的案例,是在数学中常用的心脑珠算法,它以珠算为基础,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内化到脑部心理活动,得以形成。在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必须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手、眼、脑协调,以现实中的珠算为基础,头脑中形成具象进行运算,从而迅速报出答案。
3.中学课后服务中动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动作技能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练习的基础下,从外部逐渐掌握,让整个动作结构中的动作达到系统化、自动化。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将体育课后服务的学习技巧带到学业中,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后服务和学业课程中齐头并进。[5]
一般来说,动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了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阶段、动作的练习阶段和动作的联系阶段。
3.1 动作的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这个阶段的内容基础但是非常重要,练习者可以通过接受教师、或者学习手册的语言讲解、动作示范,了解所学技能的相关知识、动作要领和基础动作,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在初步学习之后练习者进行的尝试操作,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动作体系。这个阶段教师主要做的是纠正明显的动作错误和相关专业知识问题,开始阶段要示范正确的动作要领,简略做出动作提示,接着让学生闭目,想象技术动作,接着开始练习动作。
由此可见,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至关重要。在认知阶段,动作练习者很容易出错,由于注意范围较小,只能注意到个别动作,整体动作会不连贯,由于受到自身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运动的训练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多余的活动,动作精确性差,此类现象在舞蹈、太极拳等课后服务项目中出现较多,因此在该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理解,保持足够充沛的耐心进行指导。反之,过度的批评会导致练习者灰心丧气,甚至出现抵触情绪。[6]
3.2 动作的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是将局部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系列的动作,主题活动从简单的认知活动转变为动作活动的开始,在形成连贯动作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动作体系。比如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一般都是将动作分成部分进行教学,在每个动作教学结束之后便是连贯动作学习。
第一,练习者将分段的动作进行初步结合,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在这个过程训练中,是重复记忆整套动作体系,将动作之间的停顿去掉。[7]第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减少视觉控制,增加肌肉动觉效果,让身体拥有主导权,完全调整整套动作体系。第三,开始完整的动作训练,练习者在这个阶段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的动作逐渐消失,形成了一套属于自身习惯的动作体系。[8]当完成了练习阶段时,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能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
3.3 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也是真正熟悉、掌握体育运动的最后阶段——将运动和动作技能之间达到了协调和完善。练习者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把各个动作在实践和空间上进行完美组合并且巩固下来,动作之间达成了自动的程度。第三阶段可以用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来解释:集颐养性情,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最终达成这样的动作技能习惯。
4.动作技能的形成特征
动作技能在形成之后,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连续的反应,那么在体育课后服务中,教师应当如何判断学生已经达成了熟练操作的动作技能呢?
4.1 意识控制减弱
在动作技能养成之后,学生会对此类体育项目形成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取缔了由意识主动掌握的控制,就比如在打篮球的过程中,熟悉掌握篮球技巧之后,意识控制会变成主动对篮球场上局面的把控,而并非对身体的操作,在动作技能养成之后能够更加注重大局,对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有非常好的帮助。
4.2 动觉控制加强
学习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练习者主要通过动觉的反馈来控制行为。动作技能的反馈可以分为外反馈和内反馈。视觉、听觉给予的反馈成为外反馈,如教师的重复示范和口头指点,由关节运动和肌肉产生的内部信息反馈成为内反馈,如投篮的力度。动觉的内外反馈既能是 教师判断学生有无形成动作技能,也能由学生自己判断自身是否形成了动作技能。在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内外反馈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在动作技能的认知阶段,外部反馈能够直接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动作反应后看到的结果进行调整矫正,然后使动作朝向自己所表达的目标。而随着技能的形成,内反馈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动地位,成为动觉控制的主要调节方式。
4.3 反应和预见能力增强
承接上文,内反馈在占据主动地位之后,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内部动觉反馈信息在动作发生之前便传递到脑部中枢,使得大脑可以对此类运动未来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性动作或者进行紧急反应。此类现象在看球类比赛中极为常见,很多球手在遇到自身身体失去平衡时还能通过下意识的动作将球提入网内。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初学者一般会手足无措,难以发挥自身实力,而经验老道的选手则能随机应变,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希金斯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专业运动员甚至尚未等到肌肉信号的到来便能够预料到大脑给肌肉发出不正确的指令,然后在指令执行之前用过肌肉记忆、及时反映、或者收回指令的方式来避免错误的发生,这种预见性的动作在球类运动中尤其的多,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场面在很多时间都需要自身做出预见性的反应。所以在熟悉动作技能之后练习者会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5.在课后服务中动作技能的训练方式
动作技能之所以能够形成依赖,先决条件是不断地练习。以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进行反复操作,通过练习使得动作技能精准度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最终达成动作之间的完美协调,完成整套动作的时间减少。为了加强学生在体育课后服务中的训练成果,教师需要在课后服务的教学体系中加入相应的测试和训练,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学有所得。
5.1 考核机制的加入
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使完成动作的速度加快和准确性提高的标志。考核机制主要从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来插入。随着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动作技能往往会出现以下表现形式:训练进步先快后慢,初期的练习时局部简单的动作,学生容易学习,因此提高成绩的速度较快,加上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盎然,则更容易进步神速。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的下降是练习练习进步速度差的主要因素,跳远、跳高、射箭等体育运动项目均是如此。而且在不断挑战自身时极易产生厌烦心理,此时的练习需要避免每天大量重复同样的训练,在少量训练的同时尝试用技巧来增加进步速度,这样进行训练还能缓解练习者的疲劳状态。
5.2 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指的是结构比较复杂的体育运动学习时,练习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练习的“瓶颈期”,成绩会出现暂时的停顿。高原现象的出现一般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者在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需要去学习新的动作结构和方法才能使得动作技能的联系有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学生也需要反思自身,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在大多数时候,体育运动的动作技能是大方向相同,而细节方面需要做最契合自身的改变来进行的,如跑步的姿势:“错误的姿势各有各的错误,正确的姿势则是相似的。”二是练习者兴趣和动机水平下降,或者是疲劳等因素制约了进步的速度。
高原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遇到的方式,不管造成原因是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其背后最为核心的需求都是兴趣,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大的老师,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是能够让学生平稳提升的最大核心竞争力。
5.3 动作技能教学中的示范手段
在运动技能类的体育项目训练中,教师单纯的教授,远没有利用影片的效率高。有学者还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足球的训练中,将受试者分为了两组,一组观看电影教学,另外一组用语言教学。结论是电影教学的效率高于语言指导的效率。电影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呈现学习的全部过程,学习者能够通过对比来反应出自身的问题。在利用影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练习之前播放影片,在学生练习之后再次播放影片。第一次帮助学生来产生脑海中的映像,第二次则是方便学生对比判断自身的动作有那些错误。利用影片教学的时候还需注意避免大量播放影片,长时间的播放会过多的占用学习者的时间,捡起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在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恰当的利用好视听手段。
5.4 学生练习动机的激发
因为想要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要经过长期、大量的体育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是保证学生学习体育技巧积极性的主要措施之一。在面对还是青少年的中学生的时候,焦虑水平是教师判断学生练习动机的体现之一。表现轻松、快乐的学生往往有有着明确的练习动机,而对于部分高焦虑的学生,应当采用压力较低的教学和测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习过程中,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心是学生成长的巨大内在动力,也是学生练习动机的唤醒条件之一。
结语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包含了内部的智力活动,还包含了生活在最为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技能。我国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善于动脑,更要做到勤于动手。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体育课后服务项目蓬勃发展,各个学校都积极进行创新和改造,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动作技能的学习空间。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但是帮助学生获得了运动技能,还帮助学生能拥有获得提高自身的能力,动作技能的练习不仅仅可以利用到体育运动,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能获得更好的帮助。因此体育教师在执行体育课后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培养一种运动的习惯,让学生下意识的进行动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专注、有兴趣的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和学习内容,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学教育价值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