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学本课堂策略探析

2023-10-17张开花

今天 2023年18期
关键词:学本双减语文课堂

张开花

(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甘肃 金昌 737200)

“学本课堂”,“学”即“以学为中心”,“本”指“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学本课堂的中心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不是“以教为本”,而是“以学为本”。学本课堂是重视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注重全体学生都能发展的课堂。“双减”背景下,打造小学低年级语文学本课堂很有必要。“双减”不是减去所有。“减去”过重负担后,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更有可能变成现实。可以说,“双减”有效落地,正是打造学本课堂的前提。具体到小学低年级语文,究竟是以教为本还是以生为本的区分,也正是架构学本课堂的应有之义。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善玩、好胜,教师应该“按照学生成长的循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针对性”正是演绎学本课堂的关键要素。比如,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思维开拓;少一些抄抄写写,多一些真实体验,包括生生间的互动、角色扮演、情景化暗示、实验或制作等等。这样“少”与“多”的取舍,这样的“减”与“增”的考量,指向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指向学本课堂的高效打造,指向“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因而值得教师深入进去开展建设性探析。构建高质量的学本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学校语文课堂的精细化与内涵式改革,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转变教学理念

课堂行为究竟为哪般?其关键性要素究竟是什么?“双减”政策下,其意义需要重新定位。就小学低年级而言,那种多识了几个字、多背了几首诗的做法需要甄别。一个时期以来,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低年级课堂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识字,多背记,考出优异成绩。由此,不经意间窄化了课堂的功能。实际上,语文课堂之功效是多方面的,如字词的识记、思维的开拓、情感的浸润、实践力的提升、视域的扩大等等。“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课堂应该由识记为主转变为思维开发与素养提升并重方面。唯有我们认识到语文课堂的多重功效,才能为解决费时低效等问题而觅得良策。

1.1 由识记到思维的转变

悉心观察,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重识记而轻思维开发的现象时有存在。“你记住了没有”的提问或检查多于“你动脑了没有”,书面作业多于非书面作业,单一感官参与多于多种感官参与。这样的课堂指向学生的记忆系统而非思维系统,指向低阶思维而非高阶思维。低年级语文课堂,写写背背不可或缺。但仅仅注重识记层面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与新颖性。当学生不仅仅是记忆的高手,而且是思维的高手,那么,学本课堂的打造也就为时不远了。“双减”背景下,不要求学生大量书写与背记,于是,为学生思维开发腾出了时间。创新课堂形式,让读、写、说、体验、搜集、实验等综合性活动有机融合,应该成为打造学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视点。

例如,学习统编本(以下所提课文均是部编本新教材,不再赘言)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听故事,讲故事》时,不是教师大讲特讲,而是放权让学生听讲。学生听《老鼠嫁女》时,用手指出相应的插图,将听与看一一对应。讲的时候,体会情节反复的特点,并且能够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前一个事物害怕后一个事物)。之后,教师将八幅插图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后再讲。整个过程中的自由练讲、同桌互讲等等,都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上上镜”,促使学本课堂落到实处。期间,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语言的创生与思维的开拓:课文中的词记不起来,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这个故事,只要符合故事原意即可,由此实现由识记到思维的转变。

1.2 由知识到素养的转变

语文课程人文性较强的属性决定了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是人文素养与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一向注重“文道统一”,注重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注重站在人文素养的制高点上设计教学、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子。深挖其中的有意义的部分,通过细致涵咏提升学生的素养,应该成为打造低年级学本课堂的一个基本视点。素养的提升就应该早早抓起,早点在学生心底播撒道德的种子,是对学生一生的奠基与长期的准备。那种仅仅注重知识技能掌握和分数第一的做法应该得以改变。“双减”视角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应该“从‘分数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比如,学习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提前布置实践性活动: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物品,了解其制作过程,课堂上进行汇报,并畅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搜集到的物品可能很精美,但学生对物品的制作过程可能很陌生。此时,引入《千人糕》的相关内容,学生了解到米的来源,种子的栽培,甜菜汁制糖的过程等等。教师不妨采取逆向推导法,让学生一一推导每一种原材料的来源,包装、送货、销售,如此完成了由知识到素养的转变,如珍惜劳动成果,意识到浪费可耻,团结力量大,平平常常的物品中蕴含着无数人的心血。这样的课堂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应该大力提倡。

2.变革课堂设计

课堂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阵地,低年级语文课堂更要成为学生个性阅读、开发思维的主要场域。既然理念上强调打造学本课堂,那么,课堂就应该多一些个性体验、多一些交际互动,真正让学生的本位发展有效落地,真正让“双减”政策有效落地。

2.1 凸显体验性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勇于体验,喜欢多种感官参与的课堂。那种单一的读读写写的课堂形式应该予以摈弃,那种光有认知没有体验的学习应该予以改变。教师应该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体验的天性,“增加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的作业”。体验愈多,所学所得能够更持久地刻画在学生的头脑深处;各种感官参与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思维,思维进阶的可能性增大,学本课堂的打造有了依托。基于此,小学低年级课堂应该少一些被动的读读写写,而多一些诸如实验、制作、情景剧扮演、分角色代入、小组表演等等,让学生在体验感十足的学习场域中获得语文体验,品尝语文的万千情态。

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时,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制作礼物,当场尝试体验的快乐,并从中懂得好的、有意义的礼物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粒种子,可以是一朵鲜花,可以是一张卡片,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个工艺品,可以是实物与艺术的结合……一个学生在小金橘上写着“老师,我爱你”,在大金橘上写着“老师生日快乐”。另一个学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蛋糕音乐盒,打开开关,优美的音乐倾泻而出……这样的体验性学本课堂有趣味,有意义,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加深了文本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注重交际性

学本课堂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对话课堂,学生应该是有话能说、善说、会说的主人。现实中,一些教师总是自己舌绽莲花,而让学生少了言说的幸福。须知,教师言说的精彩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精彩,教师的滔滔不绝反而有意无意地阻挡了学生言语生命的丰富。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不能让学生沉默寡言或者欲言又止,而应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人,成为交流、质疑、争辩、演讲、创新的高手。对话需要鼓励,需要教师创设对话的舞台与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说话、说完、说透。针对语文学习中的关键问题,针对有意义的困惑,针对发言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教师应放权让学生敢于表达、完整表达、个性表达,让“学生得体地与人交往”成为一种常态。“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写话为主的练习,而多一些说话为主的练习。

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局限于有限的几个职业方面,为了鼓励学生多多表达,尽心表达,教师不妨出示关于警察、医生、护士、消防人员、清洁工、厨师、理发师、地质工作人员、电脑程序开发人员等方面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职业不分贵贱,关键在于自己能够在这一行中做一个最棒的自己。表达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说别人没有提及的职业,做到尽心、真实、多姿。这样的口语交际中,学生积极发言,提升了表达能力,学生本体落到了实处。

3.细化实践路径

学本课堂因为以生为本,指向学生主体,人文性及综合性较强,这就需要细化实践路径,夯实各个环节,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性,确保学生本位落到实处。

3.1 以充分放权促高效实践

低年级小学生随意性强,学习方式还未定型,这对于学本课堂的打造既是压力也是优势。于是,充分放权,给予学生自己学习的权利,化压力为优势就成为教学中的必与常态。既然强调以生为本,教师的强迫与过分的干预就应该少一点,而学生的主动与自主就应该多一些。实践证明,“自己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心,才是学本课堂的应有之义。由“扶”到“扶”,既是打造学本课堂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的需要,更是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需要。作为教师应充分放权,诸如提问权、交流权、实践权、对话权、质疑权、创新权等等,都适当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能力一点一滴地提高。实践也证明,学本课堂就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近语文,并在语文的大花园中“郁郁乎文哉”。

比如,学习部编本二年级下册中的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时,就应该充分放权,应以最近真实看过的动画片为主,而不是之前的《西游记》等等。一个学生喜欢《小猪佩奇》,另一个学生喜欢《朵拉历险记》,还有一个学生喜欢《出发吧!迪亚哥》……喜欢的理由也各不一样,有的是时候认识了很多动物,有的学到了数学知识,有的分辨了颜色。再比如,学习部编本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时,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这个选做题。实际上,这个选做题恰恰是打造学本课堂的好资源。因为,推荐什么完全在于学生本人,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权利,如推荐彩色铅笔、一本有趣的书、多功能书本……或许学生推荐了什么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其间学生说话的连续性、学用经验的积累、人际交流能力的提升,才是学本课堂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3.2 以过程印证促素养提升

学本课堂应该承担着多种功能:学生兴趣的激发、技能技法的掌握、高阶思维的开发 、人文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此多样化的功能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或夯实学习过程。唯有注重过程,学生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双减”政策才能有效落实。基于此,那种只注重最后考试成绩而忽视平时的过程性检查的做法应该予以拒绝。尤其是学生素养提升方面的情况应做到过程性监控,让学生发生接地气的成长。教师应该既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力与道德力的提升,同时也联系家长观察学生在家中或校外时的行为,真正打通学习与生活的通道,让学习、实践及印证融为一体。

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时,教师应调研学生在家庭、在课间十分钟、课堂上、集会中是否做到了有序说话、文明说话,是否做到了尊重别人。事实上,通过调研,学生肯定有不文明说话的现象,肯定有说话语气“僵硬、无礼、粗鲁”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委婉地指出来并加以训练,课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话时彬彬有礼,礼貌有加,文明处世。于是,“您好、对不起、谢谢”等,不仅仅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礼貌语,而且成为成长中强烈的主旋律。可见,注重过程印证不可或缺。

3.3 以多元评价促学习高效

低年级学生需要正面的多元评价,而这也是打造学本课堂的需要。好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力量,促使学生向着学习的深处挺进;高质量的评价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促使学生再次鼓起探究的勇气。另一方面,“教—学—评”的完整过程,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需要。评价愈多元,学生的负担愈轻。相反,那种“一棍子打死”的评价,只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学情与年龄特点,多一些正向评价,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综合评价。语文答案模糊性之属性,也决定了语文评价不能过分地严丝合缝,追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想或这么做”背后的想法很有必要。诸如“你的回答虽然与正确答案不一样,但善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等激励之词,应大力提倡。事实上,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愈多元愈正向,学生的“学”愈有效果,而这,正是学本课堂应有的姿态。

一方面就内容的评价而言,教师基于正向循环,应提倡个性或多元解读。就像“雪融化了是春天”这样的经典型灵性答案,应该给予肯定。比如,二年级上册语文《狐假虎威》中,有个学生认为狐狸的做法是对的——如果狐狸不“凭借老虎的威风”就会失去生命。对此,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与学生反复谈论其中有意义的地方,力争在多元回答中达成共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

另一方面,就形式而言,不妨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家长评、总评等、钉钉网上评等多种方式。比如,面对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学生制作的礼物,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家长助评与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因为礼物材料的选择方面,家长参与了,亲自见证了,所以有权评价。这样的评价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与学习力,对于打造高质量的学本课堂有促进作用。

总之,“双减”背景下学本课堂的打造需要多个因子的糅合,“相关利益方必须汇聚合力、综合施策,”家长、教师应联手为学本课堂的高效而发力。以上措施只是小切口,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观、教学观、育人观的转变。当教师真正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时,当学生的“学”的兴趣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时,当轻松的、活泼的、温润的学法替换了老师的理论灌输时,当知识与素养同步提升时,我们必将打造高质量的学本课堂。

猜你喜欢

学本双减语文课堂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