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构建
2023-10-17杨爱萍
杨爱萍
(会宁县科创中学 甘肃 会宁 7307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小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简单层面,而是已涉及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的高地层面。作为学校,应以德为先,以能为重,不断开拓育人领域,搭建完善教育平台,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提供保障。近几年,随着教育管理团队的持续改革,各地各校开展了全面实践,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见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对教育机制改革的决心。当然,教育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通过各级教育机构的持续改革和勇于创新,进而建立成熟的教育体系,完善的育人机制。“双减”政策正是注重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平衡的问题。家校社应该共同面对、协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家庭教育现状
1.1 家庭教育困难差异
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困难存在诸多差异。其中家长工作太忙、教育能力匮乏、教育耐心不够等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主题是学校,家庭只需负责衣食住行。家长应已“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契机,增强家庭担当意识,认清自身教育责任,准确定位教育角色。家长是学生的“成长伙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专注力和生命力。课外辅导机构的下架,需要家长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
通过调研可见,83.7%的家庭面临着诸多困难,16.3%的家庭认为没有困难。
家长工作繁忙,家庭教育策略匮乏以及求助无门,是共性问题。城镇家庭的周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复杂多样,家庭教育意见更容易出现分歧。农村家庭亲自观念不一致,矛盾突出。
调研结果还表明,单亲、离异家庭遇到“亲子矛盾突出”和“家庭教育策略匮乏”两种困难的占比较高,达到了68.7%。
1.2 “双减”后的学生心理
调研可见,“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家庭开始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有以下方面:心理健康(83.3%)、素养(74.0%)、成绩(70.1%)。
家庭更希望获得“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占81.7%,“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占77.1%,“培养社交能力”的方法占76.3%。综上可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点已逐步从纸面成绩向身心健康转变,同时也认识到了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2.协同育人内涵
适应社会改革发展步调。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生产力迅速壮大,大数据技术于社会生活的运用和影响日渐深入,基础教育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家庭教育在教育全局活动中的基石作用尚差强人意,家庭教育的内容、环节和方式等都要与时俱进。毋庸置疑,家庭教育需满足新时代进步的更多新要求,家校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规律。内卷已成为当前社会活动中的主题词,家庭之于学生教育的焦虑日渐加剧,导致学生卷入被动学习状态,勉力应对种类繁多的培训班、竞赛等。“双减”是教育模式彻底变革的契机,当下教育应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降低学生升学压力、减少学生机械学习状态为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时移世易,物质充裕使得学生鉴别能力缺乏,互联网普及使得学生自控能力减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缺爱、溺爱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障碍,家庭须切实担负教育角色和职能,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双减”政策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的教育,禁止教育资本化,然而“双减”政策的落地,无形中减少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学生的课余学习压力,使学生的自由处理时间更长,学生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更多,这就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也就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协同育人策略
3.1 优化顶层设计
各级管理部门须秉承教育规律,依据学校发展特征,积极联系家庭与社区,充分形成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使家校社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家长监督机制能对学校管理进行补充,家长也能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可以组建班级、年级、校级等三个级别,实现三位一体有效机制,赋予家长更多职能,有效开展德育教学,校内所学寓于校外实践,落实家长督学权利。其次,建立知行联动机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催生家长德育工作认同感,建立家校融合共同体。最后,建立校社联动机制。学校牵头组织建立有效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实现共育共赢
要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就需要家校有机融合。提升家长素质是实现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学校与家庭要达成共识,给予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确保家庭教育有效开展。另外,要充分调动家庭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诱导家长主动融入学校教育活动,见证学生成长过程。最后,引导家长进入课堂,在课程开设前设计主题,教师指导课程细节,家长做好相应准备。教师给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以有效指导,教育内容可包括社交礼仪、网络问题处理和青春期教育等诸多方面,实现学校与家庭充分合作协调发展,收获良好成效。
3.3 校社教育联动
学校应注重教育宣传,使社会各界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共同搭建教育活动平台,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环境。例如,带领学生进入敬老院,了解如何关爱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在传统节日时也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社区中,与演员进行同台演出,包括包粽子、包饺子、吃汤圆等,通过各类活动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领会精神,沐浴文化氛围。在寒暑假内,社区也可以与学校举办联动,一起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等,为学生后续成长创设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必须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统筹搭建协同育人共享服务平台,着力组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学校根据教育需求开设针对性家庭教育服务项目,开设线上家庭教育课程,力求家庭教育在线服务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需求。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信技手段,将其应用于教育服务全过程,分析家庭教育需求,明确家庭教育实际,个性化推送优质家庭教育内容。
3.4 实现供给平衡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人民,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家庭教育发展也存在差异,部分农村、贫困地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盲区。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他们往往是因为经济的落后,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什么。这时就需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遍布每一个角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均衡各地区家庭教育的供给。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些有特殊问题的家庭,就需要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一些父母和学生关系不好的家庭,就需要通过心理的开导,使他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让他们的关系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面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应该将他们分类,明确他们的需求,给到他们适合的家庭指导。
3.5 线上线下统筹
首先,要统一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理念,“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家、校、社统一的育人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主,营造轻松健康地成长环境。其次,是要清楚自己的明确分工,政府的作用是合理安排好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的作用就是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考试负担;家长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清楚家庭教育该有的方式,做学生的第一位老师;社会要提供足够的资源起到支撑的作用。最后,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政府提供线上的服务平台,社会应该提供第三方的专业技术来支撑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学校则应设立教育的板块,一方面,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和线上课程,家长则要通过平台学习与学生的正确相处方式,督促学生的线上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平台服务的方式,将家校社联系起来,构建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教育服务应用模块以家长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问题诊断和家长自评工具,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智能识别家庭基本特征,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寻找问题症结,深度诊断家庭情况,提供实时、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在线专业团队线上咨询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力。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水平的提高,需要家校社和共同为其保驾护航。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更加迫切,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要家校社共同合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