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试题研讨
2023-10-16王燕
王燕
【摘 要】本文对近两年新高考试题各专题的分值进行对比、总结试题特点,并通过原题重现生动具体地给予论证,特别分析实际应用部分的试题,并附详细解析过程.进而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实际教学,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学科素养;高中数学
作为最后一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之一,身边的教师们早已关注新高考试题已久,现将我自己在完成2021、2022两年的新高考四套试题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进行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 试题分析
1.1 专题对比
1.2 特点分析
专题分布均匀,梯度合理,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命题更加灵活,对学生联系实际、临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特点1 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新高考数学试题继续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突出数学学科的本质,坚持学科素养的导向、能力为重的原则,设计真实情境,倡导学以致用,体现应用价值。
实际应用一直是高考数学的热点之一,在继金字塔、维纳斯、钢琴键盘等美好的数学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数学试题逐渐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展现了数学学科较强的实用性.
例1 (2021年Ⅰ卷16)某校学生在研究民间剪纸艺术时,发现剪纸时经常会沿纸的某条对称轴把纸对折.规格为的长方形纸,对折1次共可以得到,两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对折2次共可以得到,,三种规格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之和,以此类推.则对折4次共可以得到不同规格图形的种数为__________;如果对折n次,那么____.
本题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为背景,考查数列相关知识与归纳推理相结合,综合性强,层次较丰富.
解析(列举+归纳)将题目中的数据整理推断可知,对折n次后,可以得到(n+1)种不同规格的图形,故对折4次后,可以得到5种不同规格的图形.
对折n次后各规格图形面积之和为
故
记,
所以①
②
①-②可得
②-所以
所以.
例2 (2022年Ⅱ卷3)图1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是桁,相邻桁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垂直距离称为举,图2是某古代建筑屋顶截面的示意图.其中是举,是相等的步,相邻桁的举步之比分别为.已知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且直线OA的斜率为0.725,则( )
(A)0.75. (B)0.8. (C)0.85. (D)0.9.
本题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查等差数列的求值问题.
解析一如图3,连接OA,延长与x轴交于点,则.
因为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所以,
则,
即.
又,所以,
且,
由于,
所以. 故選(D).
解析二 设,
则.
因为成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
所以,
且,
即,所以. 故选(D).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卫星导航系统”、“微生物群体繁殖”、“南水北调”、“地方性疾病与当地居民的卫生习惯”等问题都出现在试卷中,应用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已是前所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者终将被淘汰.
特点2 凸显学科特点,彰显教育功能
高中数学学科素养包括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和数学抽象等,这也学科的特点,重视能力考查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如此,尚能彰显教育功能.
例3 (2021年Ⅰ卷7)若过点可以作曲线的两条切线,则( )(A). (B). (C). (D).
题干简单清晰,落脚比较大小,主要考查指数函数和导数的几何意义.
解析一 设切点为,切线方程为,
因为过点,则,
由两条切线可知方程有两个根.
令则,
则函数在上递增,在上递减.
由可得.故选(D).
解析二 因为过点可作两条切线,
所以点只能在图象的下方,即.
由,可知两条切线斜率均为正,故选(D).
一是代数方法进行求解判断,二是数形结合进行直观推断,还可以两种方法双管齐下、相辅相成,体现了灵活性和开放性.
例4 (2022年Ⅱ卷14)曲线过坐标原点的两条切线的方程为 .
题干直接明了,由于绝对值的出现,去绝对值是当务之急,去掉之后自然就是分类进行求导,题目也是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
解析 当时,,
设切点为,则切线方程为.
因为过原点,所以,即,
所以切线方程为即.
当时,,
设切点为,则切线方程为.
因为过原点,所以,即,
所以切线方程为 即.
综上两条切线的方程分别为,.
另外,适当地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也可以减少重复运算.
2 教学建议
2.1 重视教材,把握基础,提升能力
教材用最简洁的叙述,从引入、创设问题到抽象概括逐层地展现知识,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除此之外例题、习题也能使原本抽象的概念、知识点更加具体化,帮助学生对巩固,可以从题型、解法或数学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2.2 关注知识能力的后期发展
后期发展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应用意识、能力培养和思维拓展,加强应用意识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能力培养主要方向也是高中数学学科素养,同时也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拓展初期是仿学,其次是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最高层次便是举一反三、一题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