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体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均等化研究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

2023-10-16苏昌贵卢召艳陈四云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天心区芙蓉区岳麓区

苏昌贵 卢召艳 陈四云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经济地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1-4],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建设。以足球、篮球等职业体育为抓手,提升体育赛事活动质量和消费者观感、体验度,促进竞赛表演产业扩容升级。发展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群众‘喜冰乐雪’”[5]。目前,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6]。如何破解“健身去哪儿”瓶颈,促进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7-9]。

学术界对公共体育资源的研究较多,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外对公共体育资源的研究较早,主要关注公共体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优化配置[10][11]。Gábor等(2016)探究了匈牙利县级体育设施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大型体育设施一般建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而小型体育设施一般布局在城市边界以内,影响体育设施选址最重要的因素是可用土地面积[12]。Barghchi 等(2010)研究了马来西亚体育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13]。我国关于公共体育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区域上,主要针对国家[14][15]、地区[16]、县域[17]、农村[18]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公共体育资源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19-21]、服务满意度与有效供给[22-24]、空间布局[25][26]、可达性[27-29]以及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均等化[30-32]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耦合协调度、DEA模型等方法。上述研究为公共体育资源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与空间配置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科学参考,但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往的研究对象专注于单一类型的体育设施,针对多种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分布的均等化及其差异性的研究较少;二是在数据获取和数据精度上存在不足,基于POI数据方面运用较少。

本文以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长沙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基于POI数据,运用最近邻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以社会公平视角,采用缓冲区方法分析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引入基尼系数与洛伦茨曲线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均等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区位熵法进一步分析其均等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本文研究旨在丰富大城市公共体育资源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配置,增强全体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优化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

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全市土地面积11816.00平方公里,辖6个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1个县(长沙县)、2个县级市(宁乡市、浏阳市)。2021年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023.93万人,城镇化率为83.16%。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66.11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50元。2022年年末长沙市常住人口超过1042万人,其中建成区人口510万,已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2020年长沙市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长沙市委市政府将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工作作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幸福长沙的战略举措加以部署,制定并印发了《长沙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健身”和“促进体育消费”等主题,以改善民生共享成果为导向,以健体修身体育惠民为落脚点,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以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导向,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利用“金角银边”,增设体育健身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

(二)研究数据

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数据来自“2020年度湖南省体育场地设施统计表”,通过Python爬虫技术爬取各公共体育设施的经纬度坐标,并通过纠偏、去重和空间匹配等操作获取最终数据。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包括基础大项场地、主要球类场地、冰雪运动场地、体育健身场地和大型体育场馆五大类,其中基础大项场地120个,主要球类场地1671个,冰雪运动场地21个,体育健身场地1942个,大型体育场馆261个,共计4015个,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长沙市公共体育设施分类

行政区划界限等空间矢量数据来自国家基础信息系统1∶100万行政区划数据。人口数据来自长沙市各区县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研究方法如下:

研究方法分为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与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研究方法两部分。

(1)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第一,最近邻距离指数。平均最近邻距离指数用来判定长沙市主城区各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33]。

(1)

其中,AND为平均最近邻距离,di为各公共体育设施之间平均最近邻距离,de为各公共体育设施理论上的平均最近邻距离,xi为第i个公共体育设施与其最近邻公共体育设施间的距离,n为区域内公共体育设施数量,A为区域的行政区划总面积[33]。

第二,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用来分析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34],公式如下:

(2)

其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34];Xi为长沙市主城区第i个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T为长沙市公共体育设施总数;n为长沙市主城区的区县个数。

第三,不均衡指数。不均衡指数用来衡量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35],公式如下:

(3)

其中,S为不均衡指数,且0≤S≤1,若S等于0,说明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呈现均衡分布;若S等于1,则表示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极不均衡。Yi表示长沙市主城区各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与主城区所有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的比重按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35]。n表示长沙市主城区区县的数量。

第四,核密度估计分析。核密度估计分析用来探究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密集分布区域及其分布规律[36],公式如下:

(4)

(2)均等化水平研究方法

第一,服务水平测度方法。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采用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与所在空间单元总面积之比来衡量[37],公式如下:

LDj=Mj/Aj

(5)

其中,LDj为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Mj为各级体育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之和,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测算各级体育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Aj为空间单元的总面积[37]。

第二,基尼系数。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方法对公共体育设施分配的均等化水平进行评价[38],公式如下:

(6)

其中,Pk为居住人口变量的累计比例,基尼系数越小,表明资源的空间分配越合理,均等化水平越高[38]。

第三,区位熵。区位熵法用来分析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和常住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匹配程度,公式如下:

LQj=(Tj/Pj)/(T/P)

(7)

其中,LQj为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区位熵;Tj为长沙市主城区第j个空间单元的公共体育资源数量;Pj为长沙市主城区第j个空间单元中常住人口的数量,本文采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示;T为长沙市主城区内全部公共体育资源数量;P为长沙市主城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总量[39]。

三、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异特征

(一)空间分布数量

截至2020年年底,长沙市主城区各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排序为雨花区(1032个)>岳麓区(967个)>开福区(707个)>天心区(664个)>芙蓉区(645个)(见表2)。其中,雨花区由于面积较大,体育设施总数最多,大型体育场馆、基础大项场地、主要球类场地占比均处于长沙市主城区之首;岳麓区冰雪运动场地数量占比和体育健身场地占比较高;芙蓉区基础大项场地占比较高,而冰雪运动设施数量明显不足;开福区大型体育场馆数量有明显优势,而主要球类场地相对缺乏;天心区五大体育设施场地占比均处于中等位置。

表2 长沙市各区县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格局

从五大公共体育设施资源来看,主要球类场地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最为明显,标准差为113.36,其中雨花区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分别为263个和106个,均超过其他区县总量的一半,这说明雨花区是长沙市主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地;大型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场地的空间分异特征次之,标准差分别为10.63和42.83,其中雨花区数量最多,芙蓉区数量最少;冰雪运动场地的空间分异特征最不明显,标准差为2.14,这与冰雪运动场馆分布稀疏、场馆档次不高、设施老化有密切关系。同时,冰雪运动设施资源普遍不足制约了冰雪运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应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优化体育场馆布局、创新运营管理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作为工作重点。

(二)空间分布的类型

通过Arcgis最近邻分析分别对长沙市主城区所有公共体育设施以及所划分的五类体育设施类型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类型体育设施的最近邻指数(见表3)。由表3可知,长沙市主城区全部公共体育设施的ANN值为0.15,Z值为-107.19,呈现出显著聚集状态。其中Z值小于-50的有主要球类场地与体育健身场地,说明该类型公共体育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聚集状态,其中主要球类场地ANN值最小,聚类程度最高。基础大项场地ANN值为0.74,趋近于1,聚集分布程度比其他类型低。冰雪运动场地ANN值为1.07,更趋近于1,该类型公共体育设施为随机分布。

表3 长沙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平均最近邻指数

(三)空间分布均衡度

1.地理集中指数

通过对公式(2)的计算,得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地理集中指数(见表4)。其中,冰雪运动场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0.17%,大型体育场馆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5.64%,基础大项场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5.45%,体育健身场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4.99%,主要球类场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7.22%,而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体育设施平均分布于长沙市各区时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4.72%。这表明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呈集中分布态势。五大类体育设施的地理集中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冰雪运动场地>主要球类场地>大型体育场馆>基础大项场地>体育健身场地。

表4 长沙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均衡度

2.不均衡指数

通过对公式(3)的计算,得出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的不均衡指数(见表4)。其中,冰雪运动场地的不均衡指数为0.33,大型体育场馆的不均衡指数为0.14,基础大项场地的不均衡指数为0.12,体育健身场地的不均衡指数为0.08,主要球类场地的不均衡指数为0.22,说明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分布的均衡性较差。五大类体育设施的不均衡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冰雪运动场地>主要球类场地>大型体育场馆>基础大项场地>体育健身场地。

(四)空间分布密度

为进一步探析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主要集聚区域,本文运用ArcGIS10.5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工具,采用自然断裂法将公共体育设施的核密度值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低、次低、次高和高四种类型,得到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核密度空间分布图(见图1)。根据核密度结果发现,长沙市主城区体育设施呈现“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中心城区五一路与芙蓉路交叉处由于商圈比较集中,吸引力强,集聚了较大客流,成为公共体育资源要素的聚集高地。其中,基础大项场地核心区位于中心城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交界处,呈“C”字形分布,其他极点分布在开福区洪山街道、芙蓉区东湖街道、岳麓区天顶和麓谷街道;主要球类场地核心区分布在长沙中心城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交界处,呈“C”字形分布,其他极点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在芙蓉区东湖街道、岳麓区橘子洲街道、天顶街道、咸嘉湖街道、望岳街道与开福区洪山街道和青竹湖街道以及雨花区洞井街道和跳马镇;冰雪运动场核心区分布在中心城区沿五一路与芙蓉路交叉处,岳麓区的梅溪湖步步高、雨花区的德思勤、天心区的生态动物园依托大型商圈和景区成为冰雪运动设施分布的三个极点;体育健身场地核心区位于中心城区五一大道与芙蓉路交会处,呈“T”字形分布,其他极点分布在岳麓区梅溪湖街道、望岳街道,开福区沙坪街道和秀峰街道,雨花区圭塘街道和跳马镇,天心区暮云和南托街道;大型体育场馆核心区分布在中心城区芙蓉路沿线,其他极点分布在岳麓区咸嘉湖街道和望岳街道,开福区洪山街道和秀峰街道,雨花区圭塘街道和井湾子街道,天心区暮云街道。

图1 长沙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的核密度分布

图2 长沙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

(五)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15分钟社区健身圈全覆盖,按照人正常每分钟步行60~100m,设定15分钟步行1000m。因此,本文综合不同的设施可达性分析方法,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长沙市主城区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1000m的缓冲区分析,按照公式(5)计算各街道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水平。结果发现,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可达性峰值区主要位于芙蓉区、开福区与岳麓区交界的中心区域,沿五一大道与芙蓉路两侧形成“十”字形峰值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天心区外围体育设施较少,可达性较低,表明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单元可达性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中心高边缘低”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居民能够充分享受设施服务福利,但长沙市主城区其他区域居民享受到的供给可达性较低。这主要是由城市外围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造成的。

进一步对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可得,基础大项场地可达性最高值位于芙蓉区的朝阳、定王台和文艺路街道与开福区的清水塘街道以及天心区的城南路街道,可达性最低值位于开福区的青竹湖、沙坪、秀峰街道,岳麓区的含浦、雨敞坪、望月湖街道,天心区的大托铺街道;主要球类场地可达性最高值位于天心区和雨花区北部,芙蓉区东部,开福区南部,可达性最低值位于岳麓区雨敞坪街道和莲花镇;冰雪运动设施可达性最高值位于芙蓉区与开福区、岳麓区交界的中心区域,沿五一大道与芙蓉路两侧形成“十”字形峰值区,岳麓区西部与雨花区东南部冰雪运动设施较少,可达性较低;体育健身场所可达性最高值位于芙蓉区、雨花区和天心区,在中心城区的交会处,可达性最低值位于岳麓区坪塘街道;大型体育场馆可达性最高值也位于中心城区与芙蓉区、雨花区和天心区交会处,可达性最低值位于岳麓区的坪塘、含浦、雨敞坪街道,天心区的南托街道,芙蓉区的马坡岭街道与东岸街道。

四、长沙市主城区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均等化评价

(一)总体评价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对长沙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分配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结果为0.35,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资源分配相对合理。洛伦兹曲线表明,长沙市主城区体育设施在常住人口中分配比较均衡(见图3)。

图3 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分配的洛伦兹曲线

(二)空间差异

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使用需求,为更加直观地体现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的空间态势,本文基于区位熵值绘制长沙市主城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图(见图4~图5)。从中可以发现,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且城区分化明显。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单元设施服务水平和可达性存在个别极值区域,但有效服务的人口有限。岳麓区天顶街道、天心区黑石铺街道、开福区洪山街道区位熵指数最高;城区外围街道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和可达性较低,体育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极低值空间单元成片集中在主城区边缘地带,主要分布在岳麓区和天心区交界处及雨花区和开福区外缘,其中,雨花区同升街道和东山街道、开福区浏阳河街道区位熵指数最低,该区域体育设施资源极度缺乏,未来体育设施要优先配置在该区域;市区内出现多个区位熵“指数洼地”,主要分布在雨花区东塘和侯家塘街道,芙蓉区定王台街道,天心区坡子街、裕南街、金盆岭街道。

图4 长沙市主城区各街道人口密度

图5 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的区位熵等级

分区来看,主城区各空间单元的区位熵都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其中岳麓区和雨花区的两极分化最为严重,这两个区比其他城区的空间单元具有极高和极低的区位熵值。芙蓉区、开福区和天心区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和可达性的区位熵平均值高于长沙市主城区平均水平,岳麓区和雨花区的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和可达性区位熵平均值低于长沙市主城区平均水平,各区区位熵值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

综上所述,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且与人口分布存在错配,这容易造成长沙市主城区居民公共体育健身的活动空间被分割,进而制约体育设施的空间绩效,既影响社会公平的顺利实现,也影响区县之间的融合互动。因此,为实现社会公平,未来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要基于人口密度进行空间配置。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长沙市五大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缓冲区方法探究其可达性,引入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综合评价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均等化水平,并采用区位熵法进一步分析均等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差异。结论如下:

第一,从空间分布数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底,长沙市主城区中雨花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最多,芙蓉区最少。从五大公共体育设施来看,主要球类场地的空间分异特征最为明显,标准差为113.36,冰雪运动场地的空间分异特征最不明显,标准差为2.14。

第二,从空间分布的类型来看,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最邻近指数为0.15,空间分布非均衡性显著且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体育设施的地理集中指数均大于体育设施平均分布于长沙市各区的地理集中指数,表明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呈集中分布态势;长沙市主城区五大类公共体育设施的不均衡指数较低,说明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的均衡性较差。

第三,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长沙市主城区体育设施呈现“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中心城区沿五一路与芙蓉路交叉处由于商圈比较集中,吸引力强,集聚了较大客流,成为公共体育资源要素的聚集高地。

第四,从服务水平来看,长沙市主城区体育设施单元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中心高边缘低”分布特征,长沙市中心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集聚的高地,而外围城区的供应规模明显不足。

第五,从均等化程度来看,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且城区分化明显。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单元存在个别设施可达性较高但有效服务人口有限的地区;城区外围街道空间单元的设施可达性和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市区内出现多个区位熵“指数洼地”;长沙市主城区区位熵值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规划建设,优化配置、提高均等化水平。兼顾区域发展与建设时序问题,优先发展常住人口多、设施公平性低的区域;加强城区外围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市人口有机疏散,促进区域体育设施供需平衡;明确各区各街道的优化目标,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尽快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提升长沙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资源的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高市民获得感。持续完善群众身边的市、区(市、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休闲健身圈”,支持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用地建设健身设施。推动体育公园、健身路径、健身步道、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金边银角”镶嵌式健身点等群众身边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商业楼宇、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存量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夯实体育消费基础。进一步盘活健身设施存量资源,加大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全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政策。

第三,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提高市民幸福感。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影视动漫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设施配套,优化体育产品供给,优化体育消费体验,打造运动社交、主题活动、住宿餐饮等复合型消费场景,激发市民体育消费热情。深化长株潭体育领域联盟建设,推动长株潭区域文旅体康一体化协作。

第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体育服务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数字体育、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开展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加快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增建小区智慧健身中心,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舒适、科学、方便的运动体验,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猜你喜欢

天心区芙蓉区岳麓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
五月的
长沙市岳麓区贝伶幼儿园
长沙芙蓉区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书法诗句其一
长沙芙蓉区举办美术教师微课制作线上培训会
长沙芙蓉区举办美术教师微课制作线上培训会
爱心点亮第一课
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