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类型与留守儿童具体领域社会适应的关系:一个多重中介模型*

2023-10-16谢朝阳李宇琪周伦嘉冯宁宁崔丽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际主观量表

谢朝阳 杨 灿 李宇琪 周伦嘉 冯宁宁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上海) 200062 △通信作者 E-mail:nnfeng@brainedu.ecnu.edu.cn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群体。由于亲子分离和家庭教育监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该群体面临着较高的社会适应不良风险,不仅损害留守儿童个体身心发展,也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对校园和社会安定形成影响[1]。如何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全面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对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关键意义[2]。考虑到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类别[3],同时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也存在多个方面[4],探讨社会支持不同类别与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内在关系,可能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各个有关环节(家庭、学校、社区、教育部门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保障。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5]。由于社会适应具有多维性和广泛性,研究者们对社会适应的维度存在不同的看法。缪华灵等人[6]在探讨当前社会适应量表的基础上,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键领域,修订了社会适应理论模型,将其分为4个主要方面:人际和谐,指个体开朗乐观、积极融入集体的程度;环境认同,指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对不同观念的接纳度;生活独立,指个体能够独立生活的程度;学习自主,指个体主动寻求学习方法、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已有实证研究支持该模型在留守儿童中的适用性[4]。

社会支持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来说具有积极作用[7]。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指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增益效果,帮助个体维持良好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8]。黄辉等人的研究[2]表明,社会支持网络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不过关于社会支持的不同类型在处境不利儿童的重要性比较上,现有研究存在部分争议。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类别可分为客观的、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3]。Parrenas[9]针对菲律宾跨国务工家庭的研究指出,父母跨国务工虽然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增强了客观支持,但是遭受亲子分离的儿童却因为失去情感支持产生孤独、脆弱和不安全感。这表明对于处境不利的青少年,主观支持相比于客观支持更为重要。相似地,刘霞等人[10]发现,主观支持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留守儿童问题行为,而客观支持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提示对于应对留守儿童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可能更有效。然而,Jordan和Graham的研究[11]却指出,相比于缺乏情感支持,长期的物质支持匮乏、贫困等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更加不利。所以,基于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本研究假设1a: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均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存在正相关。由于支持类型的不同,本研究假设1b: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总效应存在差异。

孤独感是对当前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意而体验到的不良情绪[12],可能在两类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首先,根据互动主义理论,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够提升关系满意度,从而减弱个体孤独感[13]。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时间外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感知来自外出家长的社会支持较少,因此更难体会到温馨的家庭氛围,也更容易产生孤独感[14-15]。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比如较高的亲子亲合水平,可显著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14,16]。刘宗发的研究[17]指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两类支持负相关,且与主观支持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根据危险性-保护性因素理论,危险性因素会导致消极结果增加[18],比如高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弱势[19],反映出孤独感可能是留守儿童人际适应的危险因素。然而现有文献中,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其他方面的关系探究尚较有限。仅有张更立的研究[20]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负向预测其社会适应的人际、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但是与生活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综上,提出假设2: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通过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而预测其社会适应。

危险性-保护性因素理论和保护性因素的补偿模型还指出,保护性因素会在即使存在危险性因素的情况下增加积极发展结果的可能性[18,21]。大部分留守儿童面临亲子分离、依恋断裂等不利处境,为了应对这些现状挑战,有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应对[22-24],发挥未来取向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作用[25-26]。未来取向反映了个体对未来的认知偏好和意志行动倾向[27]。留守儿童的未来取向是其社会适应的积极预测因素,已有文献提供了社会适应某一方面或者社会适应不良的研究结果作为间接证据。例如,陈晶晶和任玉洁[25]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可由未来取向正向预测。肖雨蒙等人[26]发现留守儿童的未来取向水平越高,越少出现抑郁、焦虑、问题行为等适应不良现象。同时,社会支持也可能与留守儿童的未来取向有关。来自亲朋好友的关注与支持,让青少年对生活充满期待,他们不仅积极规划未来,也勇于向目标前进[28-29]。留守儿童的有关研究指出,来自留守儿童父母的情感温暖和关注正向预测其未来取向水平[25]。综上,未来取向可能在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中起保护性中介作用,提出假设3: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通过预测留守儿童的未来取向,进而预测其社会适应。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进一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假设模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长达半年及以上,年龄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30]。采用整班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河北、湖北、河南和四川5省的5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得伦理批准,且被试遵循自愿原则参加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143份。被试年龄14.35±1.03岁,未正确填写年龄信息17人;初一学生459人(40.15%),初二学生451人(39.45%),初三学生232人(20.29%),未正确填写年级信息1人;男生552人(48.29%),女生591(51.70%)人。

1.2 方法

1.2.1 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采用修订版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6],含人际和谐、环境认同、生活独立、学习自主4个维度,如“我能自己洗衣服”,“与同学们有不同观点时,我能想办法防止矛盾产生”等,共计34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克隆巴赫ɑ系数为0.94。量表效度拟合良好,TLI=0.93,CFI=0.94,SRMR=0.04,RMSEA=0.07。

1.2.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由叶悦妹和戴晓阳[31]编制,在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32]。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类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与差异,故用两个维度共计11个项目进行测量。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克隆巴赫ɑ系数为0.92。量表效度拟合良好,TLI=0.94,CFI=0.96,SRMR=0.04,RMSEA=0.08。

1.2.3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 采用刘霞等人[27]编制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包含26个项目,涉及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动3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大表示未来取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克隆巴赫ɑ系数为0.89。量表效度拟合良好,TLI=0.95,CFI=0.97,SRMR=0.04,RMSEA=0.08。

1.2.4 儿童孤独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33]中指向孤独的8个项目,5级计分,高分表示孤独感水平较高。本研究中克隆巴赫ɑ系数为0.88。量表效度拟合良好,TLI=0.96,CFI=0.98,SRMR=0.03,RMSEA=0.071。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SPSS 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AMOS 24.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及中介路径分析。

2 结 果

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发现本研究中最大的因子解释变异量为24.88%,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

2.1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分析

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两类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社会适应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四维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与未来取向显著正相关,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r)

2.2 假设模型检验

模型拟合良好(见图2),χ2/df=7.17,CFI=0.96,TLI=0.91,SRMR=0.03,RMSEA=0.07。主观支持与人际和谐、环境认同、学习自主的直接路径系数均显著,但与生活独立的直接路径系数不显著。客观支持仅与环境认同的直接路径系数显著。同时,主观支持与未来取向、孤独感显著相关,而客观支持与未来取向正相关,与孤独感的关系不显著。未来取向与社会适应四维度之间的正向路径均显著,孤独感与人际和谐和生活独立的负向路径均显著。

注:实线(虚线)表示路径系数显著(不显著)。控制变量为性别和年龄,未显示图中

两类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关系的总效应如表2所示,四维度与主观支持关系的总效应均大于客观支持。

表2 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预测社会适应的总效应

为检验未来取向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将Bootstrap法中的重复抽样值设为5000,并进行检验[34]。结果表明(见表3),主观支持通过未来取向预测社会适应四维度的间接效应均显著,且通过孤独感预测人际和谐、生活独立的间接效应显著。客观社会支持通过未来取向预测社会适应各维度的间接效应均显著。

表3 全模型中介效应及95%置信区间

3 讨 论

3.1 两类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指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增益效果[35]。本研究支持了该模型,具体来说,对于留守儿童,主观支持显著预测所有具体领域的社会适应,客观支持与人际和谐、环境认同、学习自主的总效应显著,假设1a部分得到验证。留守儿童在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并有利于留守儿童改善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协调状态。但客观支持可能无法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可能与我国农村留守家庭流行隔代抚养有关。农村隔代抚养过程中,祖辈由于年龄原因,只能顾及饮食起居,而忽视了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导致在满足物质条件上,留守儿童在生活独立领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36]。

本研究还发现,主观支持在社会适应四维度的总效应值均大于客观支持的总效应值,假设1b得到验证。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经历着生理和认知的改变,尽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有助于提升对留守儿童的物质支持[37],但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需要的是言语的沟通和亲友的陪伴。对他们来说,主观体验到充分的情感支持对其社会适应各方面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家长、教师们需更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助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

3.2 未来取向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未来取向在两类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四维度的预测中均起中介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该结果不仅扩展了未来取向的驱动因素,支持了亲友关怀对未来取向的正向作用[28],还突出了两类支持的积极价值,为提升留守儿童未来取向提供了相关思路。正如其他弱势青少年群体,未来取向也是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尽管父母外出打工让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面临发展不利的风险,但是来自于亲友的关怀、以及物质资助都有利于留守儿童对未来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意志,从而促使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交往等具体领域适应良好。已有研究揭示了留守儿童未来取向与内外化问题、学业成就的关系[25-26],本研究支持并扩展了该结果,未来取向不仅可以预测学业适应(学习自主),还可以正向预测人际和谐、生活独立、环境认同等多个方面,说明未来取向是对各个留守儿童各个领域发展都比较重要的积极因素。因此应尽可能通过增强留守儿童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以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未来的积极态度,继而全方位促进各个具体领域的社会适应水平。

3.3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主观支持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继而促进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而客观支持对孤独感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刘宗发[17]指出两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且主观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更密切,本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与之相符。可是在路径分析检验两类支持同时预测孤独感时,未发现客观支持对孤独感的显著预测作用,这可能是两类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所致,也反映了主观支持在减少留守儿童孤独感时的相对优势。相对于物质支持,来自亲友的关怀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支持,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孤独感,继而有利于部分领域的社会适应,特别是人际和谐。研究结果丰富了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多方面指标的关系研究,尤其是证实了孤独感与人际适应的研究结果[19-20]。张更立[20]的研究发现了留守儿童孤独感负向预测学习适应,与生活适应不存在显著关系,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同,发现了孤独感对生活独立存在较小的预测作用,对学习自主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社会适应理论模型及测评工具。缪华灵等人[6]界定的生活独立维度强调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我能自己洗衣服”,而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中,生活中的技能、习惯和观念,比如“经常找不到自己要用的东西”也被纳入生活适应。由于两种量表在社会适应的生活方面涉及不同的测量内容范围,最终结果也可能存在些许差异。提示研究者们需采用不同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进一步地考察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孤独感、社会适应的关系,有条件也可考虑采用元分析等统计技术探究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具体领域之间的确切关系。

3.4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两类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在人际、学业、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社会适应的具体关系,检验了未来取向和孤独感的中介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横断研究无法直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来可采用追踪设计或实验进一步探索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二是本研究留守儿童来自5个地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加强样本来源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启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吸引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创业,既可保证务工人员对子女的客观支持,也可满足务工人员子女对主观支持的需求。如果物质资源暂时有限,也应以保障留守儿童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优先,增强他们对于未来的乐观态度,改善孤独感,从而全方位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

猜你喜欢

人际主观量表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