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人员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3-10-16李大为许寅枫苏盈楹
朱 亮 李大为 许寅枫 苏盈楹
①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珠海) 519087 E-mail:zhuliang@mail.bnu.edu.cn ②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④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通信作者 E-mail:ldw2000@126.com
基层警务及辅助人员持续开展着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等高强度、高风险的专业性任务。长久以来,警务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1]。不仅如此,我国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1994至2017年间我国警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2]。同时,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3],焦虑与抑郁等因子均高于2006年的全国正常成人常模[4]。若不及时干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会损害警务人员生理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其组织氛围和工作效率[5]。为科学有效地干预警务人员焦虑抑郁心理问题,有必要探讨警务人员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根据“素质-应激交互作用模型”,焦虑抑郁的产生受个体的压力知觉和自身素质共同影响[6]。过往研究证实了压力知觉对于焦虑抑郁的预测作用,面对应激事件,个体压力知觉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焦虑抑郁[7]。同时压力感与睡眠关系理论模型指出,压力、睡眠、情绪反应各个因素之间均为双向交互作用的关系,睡眠在压力与情绪反应之间充当调节者的角色[8]。而在实际的干预工作中,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很难直接干预,因此本研究将从压力知觉与失眠状况来探讨其对于焦虑抑郁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失眠是压力知觉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关键中介因素[9],即压力感过强会引发失眠问题,失眠会进一步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0-11]。面对突发事件,警务人员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下容易导致睡眠质量较差[12],而平日高压力的工作要求容易导致睡眠不足以及睡眠中断,造成失眠问题,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3-14],提示着警务人员失眠在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之间可能存在中介作用。
此外,应急事件中睡眠中断或睡眠不足是客观存在的负性刺激,对警务人员来说是难以回避的[15],即失眠改善措施可能因为客观因素而失效。然而目前根据警务人员工作特点探讨处于失眠困境下如何减少焦虑抑郁水平的研究尚有不足[16],因而有必要探讨警务人员失眠程度与焦虑抑郁作用机制中的保护性因素,以减少因失眠诱发焦虑抑郁的概率。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弹性模型[17],如果睡眠质量、健康生活方式、工作福利等保护性因素无力抵抗危险生活事件的冲击,就会产生系统失调。面对系统失调,心理弹性高的个体不仅适应良好,自身精神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进一步提高,心理弹性低的个体则可能适应不良,放弃原有的理想信念甚至采取危险应对方式[18]。研究发现,失眠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19-20]。即心理弹性相对较低的个体,更可能因失眠产生焦虑抑郁[21]。由此推测,警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在失眠与焦虑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当警务人员睡眠质量等保护因素无力抵抗压力应激事件的冲击打破原有动态平衡时,心理弹性低的个体可能适应不良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则容易成功应对。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压力知觉正向预测焦虑抑郁;H2:失眠在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压力知觉不仅直接预测焦虑抑郁,还可以通过失眠间接预测焦虑抑郁;H3:心理弹性在失眠与焦虑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心理弹性越高,失眠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越小。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市公安指挥室及14个派出所单位中进行抽样,共计1220名在职警务人员参与调查,排除无效问卷后纳入有效问卷1172份(96.07%)。为了避免自我报告的问卷法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依据各量表计分方式求得总分之后进行数据标准化,并按照2.5个标准差进行控制,最终得到有效数据955份。包括:男性700人(73.3%),女性255人(26.7%);辅警415人(43.5%),民警540人(56.5%)。本研究施测已征得该市公安局心理中心同意,并由两名文审员进行统一审核修订,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压力知觉 压力知觉量表(CPSS)由14个项目组成,包括失控感和紧张感2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总分0~56分,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压力知觉程度越严重[22]。本研究中该量表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3。
1.2.2 焦虑抑郁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由14个项目组成,包括焦虑和抑郁两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法,各维度总分是0~21分,以8分作为焦虑或抑郁的临界值,得分高于8分表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2个维度相加的总分即焦虑抑郁的得分,总分是0~42分,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可应用公共部门职业人群筛查,其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3-24]。本研究中该量表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91。
1.2.3 失眠程度 失眠严重指数(ISI)由7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总分是0~28分。0~7分表明没有临床上显著的失眠症;8~14分表明阈下失眠症;15~21分表明中重度临床失眠症;22~28分表明重度临床失眠症。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其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5-26]。本研究中该量表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95。
1.2.4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问卷(RS-14)由14个项目组成,包括个人能力和积极认知两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是14~98分[27]。本研究中该量表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94。
1.2.5 质量控制 各单位心理辅导员前期先行测试并接受培训,后组织全员测试集中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警务人员详细解释问卷的填写方式及注意事项,若警务人员对问卷中问题理解存有疑问,由辅导员当场解答。研究对象使用软件扫描二维码填写电子问卷,调查人员通过问卷系统后台核对问卷信息,检查所填问卷是否有逻辑错误以及漏填项,及时修正并筛选出每题填写时间3s以上的数据,以确保问卷信息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核心变量在各协变量中的差异程度,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四者的相关性。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检验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的总体效应。应用Process插件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失眠程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为避免连续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连续性变量提前进行中心化处理。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数共7个,第一公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33.44%,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28]。
2.2 核心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对核心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在压力知觉、焦虑抑郁、失眠程度方面,男性公安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公安,民警的得分显著高于辅警;结合LSD事后检验得出,工作20年及以上的公安在压力知觉、焦虑抑郁、失眠程度上显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下的公安;工作20~29年的公安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其他工作年限的公安;有一个子女的公安相较于没有子女和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公安更容易焦虑抑郁,见表1。
表1 人口学变量在核心变量上的差异
2.3 核心变量间的描述统计与相关
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失眠程度与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压力知觉与失眠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r)
2.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学者的观点,先检验失眠程度在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再检验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使用标准分数以得到标准化系数[29]。
首先以压力知觉为自变量,焦虑抑郁为因变量(控制性别、编制、工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684,SE=0.02,P<0.001),即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的总体效应显著。然后采用SPSS 23.0的PROCESS程序(模型4)检验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抽样次数为5000,控制性别、编制、工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结果表明,压力知觉正向预测失眠程度(β=0.65,SE=0.05,P<0.001),压力知觉和失眠程度同时预测焦虑抑郁时,压力知觉(β=0.57,SE=0.02,P<0.001)和失眠程度(β=0.17,SE=0.01,P<0.001)均有显著预测效应。校正的Bootstrap检验表明,失眠程度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11,95%的置信区间为[0.08,0.1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0.68)的16.29%。
然后,采用PROCESS的模型14检验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失眠程度和心理弹性的交互项对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显著;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的交互项对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显著,系数、标准误和置信区间如表3所示。上述结果证明了:①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的预测总效应显著;②压力知觉对失眠程度的预测显著;③失眠程度和心理弹性的交互项对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均显著,因此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存在。
表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其次,PROCESS会输出判定指标INDEX,INDEX显著说明在调节变量的不同水平上中介效应的差异显著。上述模型的INDEX为-0.02,置信区间为[-0.034,-0.005],置信区间不包含0,再次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
为了更完整地验证失眠程度与心理弹性的交互作用,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依据Preacher等人的研究,基于条件间接效应检验程序对整合模型进行了再次检验。当心理弹性处于不同水平时,压力知觉经失眠程度对焦虑抑郁的间接关系均显著,即失眠程度在压力知觉对焦虑抑郁的中介效应显著,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调节下失眠程度在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的间接效应
面对失眠困境,相比于心理弹性较低的警务人员,心理弹性较高的警务人员焦虑抑郁水平更低。证实了心理弹性在失眠与焦虑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心理弹性可以降低失眠带来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风险,调节效应图见图2。
图2 心理弹性对失眠程度与焦虑抑郁之间的调节效应
3 讨 论
警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肃性,服务对象广泛、处理事项繁杂,肩负着诸多社会责任,其职业的高压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以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切入点,验证了警务人员群体下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失眠的中介作用,首次通过数据确认了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以失眠为中介对焦虑抑郁影响的后半路径上的调节作用,希望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寻找改善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3.1 警务人员的基本状况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方面,男性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压力知觉、较高的失眠程度与较高的焦虑抑郁倾向。同时,在警种编制上,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辅警。这与前人对于警务人员心理健康上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一致[3],以性别为亚群体,女性警察心理健康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优于男性警察。结合Shim等人的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警种心理健康的差异验证了李艳青等人研究中的假设推论:导致不同性别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的根本并不是性别,而是不同警种编制中的性别差异,如女性警察多服役于内勤、机关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强度与工作挑战不同,从而引起的心理压力不同[13]。
从工龄的角度分析,结果显示工龄以20年为一个分水岭,工作20年及以上的警务人员在压力知觉、焦虑抑郁、失眠程度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工作20年以下的警务人员,且呈现倒U型曲线,这与过往研究结果一致[30],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处于该警龄的警务人员大多处于壮年时期,作为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负责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长期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31]。
此外,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不同子女情况的警务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与家庭事物,在处理工作生活的同时还会面临来自子女的多重挑战[32]。
由此,公安心理中心工作人员应当以上述一线警务人员、工龄较长和家庭复杂的警务人员为重点人群展开工作,及时介入并持续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以更精准地开展心理中心健康咨询工作。
3.2 失眠程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发现,警务人员的压力知觉可以正向预测其失眠程度及焦虑抑郁水平,该结论与Luo等人研究一致[33],较高的压力知觉水平的个体倾向于报告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并伴随着失眠症状的出现,警务人员群体也并不例外。失眠程度在压力知觉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成立,失眠程度作为中介因素影响着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即警务人员感知到的压力越大,睡眠质量就越差,其焦虑抑郁的程度越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警务人员的工作具有任务重、时间长的特点,会对其造成较大的身心压力,存在包括失眠的睡眠障碍[34]。
因此,公安心理中心应当对警务人员的睡眠状况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睡眠质量监督及预警;正念疗法[35]等措施都被证实是改善睡眠状况以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
3.3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本研究确认了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以失眠为中介对焦虑抑郁影响的后半路径上具有调节效应。在出现失眠状态时,具有高水平心理弹性的警务人员可以维持较低的焦虑抑郁水平,该结论与Hughes等人的观点一致[36],即具有更积极的压力应对能力的个体在睡眠较差的情况下可以免受更大的心理困扰。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包括出色的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积极认知[27],个人能力强的个体可能可以缓解失眠情况带来的身心负荷,而积极认知可以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37],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持。
心理弹性已被证明受到一些个人因素(如家庭组成、工作关系等)及环境因素(社会支持、榜样)的影响[38]。一些个人特征,如希望、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弹性[39],而内心的平衡感与冲突、艰难的工作环境则不利于个体心理弹性的维持[40]。由于警务人员的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任务与作息规律在某些特殊情境下难以改变,因此公安还应找到一些缓冲失眠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的保护性因素。结合研究结果,公安心理健康干预系统需要重点开发诸如心理弹性等保护性训练模块,使警务人员在较为艰辛的工作环境中可以自主开展心理调适工作,以更好缓解特殊情境下难以休息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本研究着眼于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发现压力知觉对其焦虑抑郁水平有负面影响,失眠程度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心理弹性会调节失眠对于焦虑抑郁的影响。期望由此为公安机关心理从业者进行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予以帮助和启发,明晰工作重心;在关注警务人员个人特质的同时结合个人背景选择有效方案实施工作,卓越工作成效。
3.4 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以及可以改进之处,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第一,受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是通过被试填写自陈量表,尤其是对于失眠程度的测定,没有使用可以获得客观生理数据的睡眠测量方法。随着智能设备的精进,多种生理指标可以通过设备检测,如对日常压力的检测等。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成熟的技术与设备对研究变量进行细化指标的探索与分析。
第二,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一方面,横断数据的收集限制了进一步分析失眠情况的原因和持续时间的可能;另一方面,无法确定各变量之间的时间性。同时,缺少对警务人员过往经历的追踪,尚不清楚睡眠情况受早期工作生活影响还是新产生的问题。结合疫情情况,未来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进行追踪研究,了解疫情对警务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变量随时间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扩展目前的研究结果,以更好地展开干预。
第三,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仅源自一座城市警务人员的相关情况。由于各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警察的警力配置、薪资待遇等各不相同,警务人员心理健康情况也有差异[3]。研究结果的推广要因地制宜,后续研究亦可扩大数据收集面,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任务节点的样本进行补充,以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结果的解释性及推广性。
此外,大多数心理弹性相关的研究都侧重于直接从日常生活或某压力事件入手,少有研究关注重复或长期的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未来研究也应当选取特定的慢性压力作为研究对象。而考虑到警务人员承担较多社会责任与工作压力的特殊性,相关研究还可以扩展至诸如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公务员、军人等相关群体。
(致谢:感谢参与调研的公安局领导和警务人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得本项研究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