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023-10-16李焕玉李卫东薛兰慧
李焕玉 沈 波 李卫东 安 冉 薛兰慧
①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430079 E-mail:lihuanyu750628@126.com ②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③俄亥俄州立大学 ④潜江市行知实验学校 ⑤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与心理系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11.1%和7.9%[1]。俨然,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会产生Ⅱ型糖尿病、葡萄糖耐量降低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主要健康问题[3];而且,也与较低的自信心及生活满意度水平相关联[4-7]。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概念已经扩展到积极心理学的范畴,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就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估价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8];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它是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9]。两者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与个体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自信心、生活满意度越高,则心理健康水平越好[10-12]。可见,促进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发展,对于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简单且实效的方法,已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13-15]。同时,它作为一种提高儿童青少年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方法与手段,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6-18]。在实证研究领域,学者们主要从强度、频次、持续时间与周期,以及项目类型等方面,考量体育锻炼对自信心、生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在锻炼强度与频次上,有学者提出每周3次中等强度可作为“锻炼”的参考标准[19]。在锻炼周期上,研究常为考虑的范畴是8~12周[20-21]。在锻炼类型上,对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却各有侧重:对于自信心的改善,有研究采用健美操[22-23]、足球[24-25]、拉丁舞[26]等单一项目的干预,也有研究采用“篮球+花样跳绳”组合项目的干预[27];对于生活满意度的促进,研究多采用单一项目干预,如健美操[21]、体育舞蹈[20]、拓展训练[28]等。但是,却鲜有研究从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两个变量的综合效益视角来考虑锻炼项目的选择。在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上,研究采用30~90分钟不等,且30分钟及以上的干预效果已得到证实[20-22,27,29]。但是,最佳效果的持续时间还未得到有效验证,并且较少有研究探讨时间的累计效应,以及评估不同时间对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稳定性或消退程度。与此同时,少有人探讨组合项目与不同持续时间的体育锻炼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锻炼干预项目,篮球是一项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锻炼过程中不仅消耗量高、强度大,而且需要将身体能力、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集体配合、对抗等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27]。健美操是一项集健身、健心、娱乐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其快速律动的节奏不仅能够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另外,所学成果的展示功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建立自信心[30]。关于锻炼干预持续时间,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平均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31]。2021年我国发布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32]。另外,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每次课40分钟。因此,有必要在学校体育真实情景中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揭示40分钟与60分钟的“篮球+健美操”组合锻炼项目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改善效果,进而考证开展试验研究的可行性。
借鉴以往研究在锻炼强度、频次与周期方面的干预成效,本研究从组合项目与时间剂量效应视角,探索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发展的效益,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超重/肥胖小学生健康发展策略提供实践参考。本研究假设,为期8周、每周3次、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的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具有促进作用,且体现出“时间剂量”效应,即每次持续时间60分钟的锻炼效果及延后效应优于40分钟与对照组的,40分钟的优于对照组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利用潜江市某小学四、五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按照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筛选出超重/肥胖个体。体质量指数(BMI)是一种计算身高体重的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33]。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60名四、五年级超重/肥胖小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调查学生与班主任,实验对象无遗传病史、无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听力、视力、智力皆正常,能正常完成锻炼干预任务且无长期锻炼习惯。随机分成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60分钟实验组(四、五年级各10人,男、女各10人,平均年龄9.95±0.79岁;超重9人、肥胖11人,BMI为23.10±3.20);40分钟实验组(四年级11人、五年级9人,男、女各10人,平均年龄10.08±0.89岁;超重15人、肥胖5人,BMI为21.29±2.02);对照组(四年级8人、五年级12人,男、女各10人,平均年龄10.10±0.55岁;超重12人、肥胖8人,BMI为22.10±2.77)。经检验,不同组别在体型上的人数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组别之间的年龄、BMI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被试及家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案及流程 采用3(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对照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的混合实验设计,即以组别为自变量,以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为因变量,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组内的前-后-追踪测量设计的实验法。
锻炼干预方案设计,主要从锻炼强度、频次、周期、时间和项目类型等5个方面考虑。其中,锻炼强度、频次与周期的设计是参考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中等强度为心率=(220-年龄)×(60%~69%)[34]、频次为3次/周[19]、周期为8周[35]。时间设计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时间与相关政策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为依据[32],该校为寄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能够充分保障。锻炼项目设计则考虑对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两个变量的综合效益,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该校开展的运动项目与场地条件,以易操作、易控制强度、符合超重/肥胖小学生身心特点为基本原则,选择篮球和健美操作为实验干预项目。篮球以传接球、行进间运球,以及比赛小游戏为主要内容;健美操以基本步法改编的套路为主要内容。篮球主训是该校具有3年篮球教学经验的教师,健美操主训是课题组成员(健美操专项研究生);另外,主训教师都熟悉实验干预的流程、内容、时间以及强度等要求。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60分钟与40分钟的“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的锻炼干预;对照组在干预时间段进行非体育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等活动)。具体干预流程(见表1),干预时间1为60分钟实验组先进行20分钟健美操练习,40分钟实验组先进行20分钟篮球练习,然后互换项目;下一次课则两个实验组先开始练习的项目进行互换,依次类推。干预时间2为60分钟实验组再进行20分钟该次课干预时间1的项目,40分钟实验组则进行非体育活动。除干预时段之外,所有被试都进行常规课外体育活动。
表1 锻炼干预实施流程
1.2.2 干预的有效度检验 研究为规避主训与项目练习顺序带来的效果差异,实验组在相同时间段、地点由相同教师指导;同时,对实验组的练习项目顺序进行了平衡设计。研究由1名经过前期培训的研究生助理负责实验监控与记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①负责心率的实时监控,干预过程中及时与主训教师进行沟通,确保了强度在适宜范围。在实验干预过程中,各实验组随机选出4名学生佩戴Polar心率遥控仪监控锻炼强度,确保强度达到中等水平“最大心率=(220-年龄)×(60%-69%)”,即学生心率控制在125~145次/分钟。实验组学生监控心率的均值计算:60分钟实验组约为最大心率的65.5%,40分钟实验组约为最大心率的62.1%,均达到中等强度负荷;②负责对被试出勤进行记录,确保被试的参与度。所有实验组,仅60分钟实验组有3名男生各请假了1次;③负责对干预过程进行记录:采用预先设计的干预执行度列表,实时记录干预情况,确保执行干预流程、内容及时间与原方案是一致的。
1.2.3 测量工具 ①儿童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5题组成,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居住环境、自我和朋友满意度5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其中“1=很不同意,2=不太同意,3=基本同意,4=同意”。每个维度得分为该维度题项总分除以题项数的均分;生活满意度得分为所有题项的总分除以总题项数,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越高。该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群体,其中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3~0.86[36]。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30。②儿童青少年自信量表为自评量表,由17题组成,包含自我效能、自我表现和成就感3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其中“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基本符合,4=很符合”。每个维度得分为该维度题项总分除以题项数的均分;自信心得分为所有题项总分除以总题项数,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信水平越高。该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其中克隆巴赫α系数为0.48~0.88,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群体[36]。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14。
使用上述量表分别在正式实验前1周、实验干预8周结束后1周,以及延后1个月进行测量。利用课后活动时间,由课题组成员在教室内集中发放与统一指导,被试填写完问卷后现场回收,其中,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 统计处理
运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设定P<0.05为统计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前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对实验对象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前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在自信心的自我表现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体型在生活满意度的自我满意度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级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及学校满意度维度、整体自信心水平上都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3组的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前测)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发现,3组学生之间的自信心及各维度、生活满意度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锻炼干预前,各组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为同质,可进行比较研究。
2.2 不同组别与时间的自信心及其各维度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以年级、性别、体型为协变量,对3(组别: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3(时间:前测、后测、追踪)混合设计的研究采用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分析组别、时间因素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及其各维度水平的效应。在整体自信心上,时间主效应(F=38.668,P<0.01,η2=0.593);组别主效应(F=3.664,P<0.05,η2=0.119);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F=17.418,P<0.01,η2=0.392)。在各维度上,时间主效应:自我效能与自我表现维度(F=9.484、25.381,P<0.01,η2=0.264、0.489)、成就感维度(F=1.701,P>0.05,η2=0.060);组别主效应:自我效能与成就感维度(F=1.533、0.036,P>0.05,η2=0.054、0.001)、自我表现维度(F=4.025,P<0.05,η2=0.130);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自我效能维度(F=1.694,P>0.05,η2=0.059)、自我表现维度(F=7.929,P<0.01,η2=0.227)、成就感维度(F=3.936,P<0.05,η2=0.127)。
由于整体自信心及自我表现、成就感维度水平在组别与时间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因此,需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从不同时间点上在各组内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见表2):在40分钟实验组上,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自信心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5.66,P<0.01),其中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1),且追踪测也显著高于前测(P<0.05);不同测试时间之间的自我表现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3.12,P<0.05),其中后测与追踪测均显著高于前测(P<0.05)。在60分钟实验组上,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自信心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5.39,P<0.01),其中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1),且追踪测也显著高于前测(P<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自我表现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6.57,P<0.01),其中后测与追踪测均显著高于前测(P<0.01)。从不同组别在3个时间点上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见表2):在后测上,不同组别的自信心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8.60,P<0.01),其中60分钟实验组与40分钟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组别的自我表现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7.45,P<0.01),其中60分钟实验组与40分钟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追踪测上,不同组别的自信心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6.32,P<0.01),其中60分钟实验组与40分钟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组别的自我表现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5.84,P<0.01),其中40分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0分钟实验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不同组别锻炼干预的自信心及自我表现与成就感维度效果在3个时间点差异的比较
2.3 不同组别与时间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以年级、性别、体型为协变量,对3(组别: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3(时间:前测、后测、追踪)混合设计的研究采用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分析组别、时间因素对超重/肥胖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水平的效应。在整体生活满意度上,时间主效应(F=21.941,P<0.01,η2=0.453);组别主效应(F=1.840,P>0.05,η2=0.064);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F=12.722,P<0.01,η2=0.320)。在各维度上,时间主效应:家庭满意度与居住环境维度(F=0.254、0.421,P>0.05,η2=0.010、0.016),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与朋友满意度(F=5.847、27.736、7.523,P<0.01,η2=0.181、0.511、0.221);组别主效应:自我满意度维度(F=3.867,P<0.05,η2=0.127],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与朋友满意度维度(F=1.094、0.545、2.268、1.138,P>0.05,η2=0.039、0.020、0.077、0.040);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自我满意度维度(F=18.024,P<0.01,η2=0.400),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与朋友满意度维度(F=2.121、1.699、1.145、3.069,P>0.05,η2=0.073、0.059、0.041、0.102)。
由于整体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满意度维度在时间与组别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因此,需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从不同时间点上在各组内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见表3):在40分钟实验组上,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2.24,P>0.05),但其中,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自我满意度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14.60,P<0.01),其中后测与追踪测都显著高于前测(P<0.01)。在60分钟实验组上,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4.31,P<0.05),其中后测与追踪测均显著高于前测(P<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自我满意度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7.38,P<0.01),其中后测与追踪测均显著高于前测(P<0.01)。从不同组别在3个时间点上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见表3):在后测上,不同组别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其中60分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组别的自我满意度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10.15,P<0.01),其中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追踪测上,不同组别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4.45,P<0.05),其中60分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组别的自我满意度维度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9.89,P<0.01),其中60分钟实验组、40分钟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不同组别锻炼干预的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满意维度效果在3个时间点差异的比较
3 讨 论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年级、BMI对个体的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37-39],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部分验证。因此,通过控制性别、年级与体型等干扰因素,保障研究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试验是在学校体育真实情景中展开,且课后体育活动时间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篮球是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健美操的锻炼强度易于控制,因而,研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3.1 体育锻炼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为期8周、每周3次的60分钟与40分钟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对超重/肥胖小学生整体自信心的锻炼效果及延后效益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从锻炼强度、频次与周期角度分析,采用为期8周、每周3次的中等强度锻炼来促进自信心的良性发展是有可能的,以往有研究采用每周3次、中等强度、为期6~12周的追踪干预发现,在第6周锻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改善就有明显效果[27];也有学者提出每周3次中等强度,更有利于促进锻炼者的心理健康[19]。从锻炼项目角度分析,采用“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锻炼对自信心改善具有效果是可能的,以往有研究采用舞蹈、拉丁舞等单一项目或“篮球+花样跳绳”组合项目进行锻炼干预发现,促进小学生自信心改善的作用明显[26-27,40]。究其原因,篮球在小学课内外体育活动开展较为普遍,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在篮球锻炼过程中,尤其强调同伴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随着个体运动技能的提升、合作成功,以及个人与团队目标的不断达成,将会增强个体的成功体验感与对自身或团队的认同度,增进积极情绪与缓解消极情绪,进而可以不断提升自信心水平。另外,健美操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途径,通过长期练习能有效增强超重/肥胖小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能状况。在后期随访学生中了解到,随着健美操动作规范性与熟练程度增强,学生可以在同学、老师或家长面前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充分展现自我与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可以提升其自信心水平。从锻炼时间角度分析,每次持续40分钟与60分钟锻炼对自信心改善是可能的,以往研究甚至在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的锻炼中发现对小学生自信心的改善作用[27]。
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自信心的锻炼效果、延后效应上,60分钟与40分钟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与研究假设“时间累积”效益不一致。这一违背惯性思维的结果,值得深究。可能由于体重原因,超重/肥胖小学生参加“篮球+健美操”锻炼对其就是一种挑战。随着每次锻炼时间增加,需要动用个体更多的体能与智能来保障任务完成。那么,锻炼达到一个时间点后,个体更有可能感受到生理疲劳,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自我否定、挫败感。另外,可能是因为锻炼项目的兴趣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不同锻炼感知。比如,在随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项目,在锻炼中觉得轻松且时间过得快;而对于不喜欢的项目则感觉相反。因此,针对超重/肥胖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设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方案时,可能需要考虑选择学生喜欢且难易程度适中的锻炼项目,同时,也需要关注锻炼时间的“节点”,才能保障锻炼促进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发展的有效性与时间的经济性。
研究结果显示,“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锻炼对自信心各维度的效果不尽相同。在自我表现维度上效果显著,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如,有调查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足球锻炼对小学生自我表现的提升作用明显[25];也有干预研究证实,快乐体操对幼儿自我表现有显著提升[41]。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维度上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如有实验研究表明,12周的舞蹈练习游戏对超重/肥胖女孩自我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42];也有调查研究显示,课外足球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的促进作用显著[25]。由此可见,本研究实验方案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各方面的提升还是不够全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由于本次实验对象包括超重、肥胖小学男女生,相对于正常体型学生,存在更低的自我效能感或成就感水平。因此,在自信心各维度的提升上,可能需要单独考虑超重或肥胖的不同性别群体,深入展开不同锻炼项目、周期、频次及持续时间的研究,尤其更长周期的“时间剂量”效应。
3.2 体育锻炼对超重/肥胖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为期8周、每周3次持续60分钟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对超重/肥胖小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的锻炼效果与延后效应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40分钟仅在锻炼效果上有显著作用,进一步验证了部分研究假设。从锻炼强度、频次与周期角度分析,采用为期8周、每周3次中等强度锻炼来促进生活满意度的良性发展是有可能的,以往有研究证实了8周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效果[29,35];也有研究证实了中等强度的最优效果,如,中等强度锻炼对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效果明显好于小强度[21];另外,也有研究通过元分析发现,每周3次身体活动干预组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最大效果量[43]。甚至,以往也有研究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锻炼干预,与本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如,BUDIANA等人采用为期4周、每周3次、每次时间60分钟的力量和耐力体育锻炼干预(包括跑步、跳跃、爬行、蹲下和有氧舞蹈),发现对超重/肥胖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效果[44]。从锻炼项目角度分析,采用“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改善具有效果是可能的,以往有研究发现健美操、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积极效果[20-21]。尽管,本研究采用的是组合锻炼项目,与这些研究不完全一样。但是,也有共同的元素。从锻炼时间角度分析,每次持续时间40分钟与60分钟锻炼对生活满意度具有促进作用是可能的,以往有研究发现,每次持续时间40分钟锻炼对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改善作用明显[21],60分钟锻炼对超重/肥胖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44]。从体育锻炼的总体视角分析,对个体生活满意度促进的原因,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如,有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大幅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和内啡肽的产生,从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45];也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与减少焦虑、抑郁,进而对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46-47]。
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生活满意度的锻炼效果与延后效应上,60分钟与40分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性:40分钟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60分钟与对照组的差异明显;而且40分钟延后效应出现下降趋势,60分钟延后效应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可见,研究假设中的“时间剂量”效应得到了部分证实,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每天锻炼1小时的必要性。尽管,60分钟与40分钟锻炼效果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仍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因为超重/肥胖小学生身体机能、生理的特异性,需要更多时间调动身体资源来达到机体唤醒。因此,如何把握时间累积效应的“度”,探明60分钟以上某个时间点最佳效果的“拐点”现象,可能需要从个体生理、生化与心理3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
研究结果显示,“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锻炼对超重/肥胖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改善效果不完全一样:对自我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对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和朋友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如,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学校满意度的改善效果明显,而对其他维度的改善效果不明显[44]。研究表明,超重尤其是肥胖儿童青少年,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经常感到情绪低落,较容易被同龄人欺负与较难被同龄人接受,与父母交谈有较大困难;与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相比,学校教师的学业评价较低[48-50]。因此,超重/肥胖小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上可能会更低、且程度表现各异。由此,对于超重/肥胖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全面发展,可能还需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项目、周期、频次及持续时间。
为期8周、每周3次中等强度“篮球+健美操”组合项目,每次持续40分钟与60分钟对自信心的锻炼效果与延后效应均具有积极作用;每次持续60分钟对生活满意度的锻炼效果与延后效应具有明显效果,而持续40分钟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真实情景下课外体育锻炼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锻炼干预对超重/肥胖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改善具有“时间剂量”效应。有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改善作用[51],但是,本研究中对照组学生的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却并没有随时间推移而得到发展,可能是学生因为其身体形态的特殊性,在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投入不足。因此,本研究在学校体育真实情景下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探讨其对超重/肥胖小学生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的改善效果,不仅体现了对这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更多关怀,也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