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实施困境与优化对策
——以Y校为例

2023-10-16程腊梅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弹唱幼儿教师技能

程腊梅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山西运城,044000)

一、引言

2010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并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了2021年的88.1%,学前教育实现基本普及。[1]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追求从有学上到追求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这是新时期赋予学前教育的新使命。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使命。新时期需要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以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教师。[2]音乐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支撑。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培育高水平幼儿教师的重要场域。因此,本研究以Y校音乐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Y校音乐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提升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音乐课程的定位

音乐对个体发展具有陶冶作用,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完善个体人格和培养个体独立个性。古时先哲们就意识到音乐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还是古希腊的七艺,都包括音乐这一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一方面,幼儿教师要能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合理的方式、手段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获得发展,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幼儿天生对音乐比较敏感,容易被旋律、节奏所吸引,会用自由哼唱、手舞足蹈等方式进行表达。幼儿园中以音乐形式展开的教育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欣赏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对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幼儿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的能力”[3]。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技能是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所必需的,而音乐教育则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认知、丰富生命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为其职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课程定位即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同院校因培养目标不同,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有所差异。有的院校侧重艺术技能的培养,将音乐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课,有的院校侧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则将其定位为专业基础课。[4-5]不同的课程定位反映了院校对音乐技能是否为幼儿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争议。将音乐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的以职业类院校居多,这是受课程艺术化的影响,[6]也是在迎合幼儿教师显性艺术技能的功利性需求。这种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倾向,与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相矛盾,高超的演奏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幼儿教师的音乐技能,不仅是指他们自身具备演奏能力,更多的是指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和掌握与理解幼儿音乐特点的能力。以此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赏析、体验情感的表达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并获得必要的弹唱技能。基于此,本研究倾向于将音乐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在于美育的本体功能,即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7]另一方面在于职业岗位需求,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并理解幼儿音乐的特点,培育他们一定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为他们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作准备。

三、音乐课程的实施困境

(一)课程开设时间长,对岗位支撑弱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音乐课程包括琴法、声乐、乐理、视唱、伴奏等内容。在重视幼儿教师弹唱跳画艺术基本功的观念影响下,音乐课程课时占比较高。在对Y校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中,多数毕业生表示工作后在幼儿园使用较多的音乐技能是唱歌,弹琴这一技能很少能够用到。音乐课时占比高,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少、对教师职业岗位支撑不强,这样的课程设置会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长,进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以Y校为例,《标准》出台前,Y校音乐课程开设5学期,每周4—6课时(不包括音乐选修课),具体如表1所示,音乐课程占总课时的18%。顺应国家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响应《标准》的政策精神,重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Y校将多门音乐课程整合为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具体如表2所示。[8]音乐课程共开设4学期,周课时仍为4学时,以基础的乐理、节奏、欣赏等知识为根基,强调学生掌握儿童歌曲的弹唱能力。整合后的音乐课程课时有所下降,但比例仍占总课时的10%,其课时数仍超过“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论”“学前教育原理”三门专业课程的学时之和。

表1 2012年前Y校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表2 Y校现行的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二)学生精力投入多,掌握效果不明显

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会利用早晚自习、课余时间进行集体或个人练习,以完成琴法、发声等作业。在对Y校在校生的调查中,根据学生在练习琴法、声乐等音乐技能愿意花费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67%的学生选择每周花费2小时,18%的学生选择每周花费1小时,15%的学生选择每周花费3小时。根据课外学习投入的调查结果,发现有85%的学生表示练习琴法的时间会明显多于弹唱时间。但是根据平时的课堂反馈,发现虽然学生投入练习的时间较多,但学习效果不明显。调查表明,47%的学生对弹唱存在紧张与畏难情绪,56%的学生自我评价弹唱能力一般,仅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弹唱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在Y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中,面对学习过的曲目,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是会出现不连贯、节奏不准、跑调的情况。在教师资格证面试及入编考试中,面对新曲目,学生会出现音准不到位、左右手不协调、伴奏不和谐等情况,这一现状在幼儿园实践中也较为明显,许多学生存在弹唱能力较低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校的日常练习并未获得应有的实效。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这部分学生入校前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较少。生涩的曲目、枯燥的练习,手指灵活度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在于课程本身。音乐课程中存在强调音乐技能,忽视音乐理论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导致学生乐理知识欠缺,影响着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导致学生难以将技能知识进行正迁移。此外,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个性化的指导有限。调查结果显示,每节课能够得到教师个性化指导的仅有15%,而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和不解,能够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仅有10%,寻求同伴帮助的学生有55%,自己反复摸索的学生有35%。学生投入精力多,掌握效果不明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上课形式多样,教学实效低

传统的音乐课堂中,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检查反馈的教学流程为主。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互联网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在Y校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通信工具,如通过QQ、微信等发布示范视频、查收学生作业;二是利用娱乐软件,如通过抖音、全民K歌等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三是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尝试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再给予指导。

综上,教师上课形式多样,但存在教学实效低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不足,例如在备课环节未较好地把握重难点,未分析曲目的旋律、节奏、结构等,对不同经验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测;上课时,教师对课前布置的任务缺乏有效反馈;上课时,打节奏、分组唱、分句唱等形式多样,但学生并未较好地体会到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弹唱练习时,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长此以往,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儿歌曲目有限,能够有感情、富有童趣地表现歌曲的学生较少,多数学生只能勉强弹奏。丰富的信息技术并未助推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增强师生互动与个性化指导,未能提升课程实效。例如,《爸爸妈妈听我说》的儿童歌曲弹唱。教师课前发布弹唱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堂中教师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进行基础指法练习,然后让学生打着节奏唱词,再分句弹唱,并邀请优秀生上台示范,最后让学生自由练习,并发布课后作业。这种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导致基础扎实的学生只能重复原有经验,而缺乏音乐基础经验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四、音乐课程的优化对策

随着时代发展,注重技能、参照音乐专业的课程模式,难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教师。[9]依据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课程应明确学生毕业后会达成何种能力,促使学生具备此种能力。[10]产出导向以学生学习结束后获得什么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确定不同内容的教学方式,以有效达成培养目标。

(一)为什么教:厘清课程定位,制定适切目标

音乐课程的目标即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素养,使其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相较于音乐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以培养幼儿教师必需的音乐知识、欣赏能力和适当技能为目的。适切的目标是课程的起点,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培养幼儿教师的音乐课程中,要明确三个课程目标:一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动机;二是通过学习乐理、音乐鉴赏等知识,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表达的情绪,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三是进行技能练习,引导学生能够精确、连贯地进行弹唱,掌握儿歌基本的弹唱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对音乐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什么:优化课程内容,丰富音乐内涵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既包括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技能,又包括必要的音乐发展、音乐欣赏等理论,更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对学生塑造的重要作用。[11]当前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严格按照艺术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对西方音乐的认识程度较高,忽略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12]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基于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强调对于音乐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素养。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区别于音乐专业,注重音乐的整体性,以乐理、节奏、曲式、赏析等要素为课程内容的基础。在曲目选择上,删减难度较大、与时代不符的曲目,选择经典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此外,课程中应增添中国传统音乐内容和地方本土音乐,以音乐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三)怎么教: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助推教学改革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着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的理念决定着其教育行为与教学方法。当提及为何学生弹唱能力弱,音乐教师普遍都会认为是学生基础弱,练习时间短而导致的,很少有教师会反思自己对课程的认知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围绕学生中心,思考音乐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和学生如何能够学好三个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的教育”,更是“通过音乐的教育”,音乐本身既是内容,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媒介和手段,能够使个体得到全方位的提升。[13]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法。面对班级授课制,教师一是要在讲解示范基础上,避免一刀切。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设置进阶难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能有合理的学习任务。三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对学习结果的反馈,个性化指导的效果会优于集体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或通信工具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如学堂在线、大学MOOC等线上精品课程,为个人录制的微课、选取的优秀曲目、学生作品等建立教学资源库。

五、结语

音乐课程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在继承中创新与变革。教师应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中心,在尊重音乐学科属性的前提下,立足专业基础课的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及改革教学方式,满足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不断探索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音乐课程。

猜你喜欢

弹唱幼儿教师技能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江南的弹唱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南山赋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对教师教材歌曲弹唱比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