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艺术在幼儿园传承与利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长沙市S园为例

2023-10-16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皮影幼儿园游戏

杨 艳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幼儿园天心分园,湖南长沙,410004)

一、引言

在幼儿园开展皮影艺术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2]由此可知,幼儿园教育应当在幼儿心中播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种子。

皮影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曾被称为“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皮影艺术具有幼儿文化特点且与幼儿有天然的亲近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题材适合幼儿。皮影艺术的剧本大部分来自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龟与鹤》等经典皮影剧都是以动物形象为表演角色,它们对幼儿而言是可亲可感的事物。因此,类似题材的皮影艺术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皮影艺术进行探究、游戏的兴趣。二是皮影艺术表现形式适宜幼儿操作与学习。皮影艺术传承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曲折的小故事,鲜活生动的形象,让幼儿在直观操作、亲身体验中感受皮影艺术的精妙。

综上,将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且能被幼儿接纳、喜爱、理解的皮影艺术融入幼儿园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进而让皮影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

二、现状

本研究以长沙市S园为例,采取观察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对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经过三年课题孵化研究之后,传承与利用皮影艺术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传承与利用皮影艺术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访谈得知,S园因本身具有资源、生源及地域优势,加上经过为期三年的课题孵化研究,涌现出一批在皮影艺术传承与利用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但也有部分新进年轻教师表示对皮影艺术了解不足,且在园本课程转化方面存在困难。通过分析S园近几年的课题和园所发展轨迹,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许多新进教师还未获得皮影艺术相关的系统培训;二是将成人的、古老的艺术转化成适宜幼儿学习的教育内容,除了要了解艺术,更要读懂幼儿,这对新进教师来说有难度。

(二)幼儿对皮影艺术兴趣浓厚,但游戏持续时间不长

皮影艺术因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角色、俏皮的语言、灵动的音乐、较高的可操作性,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皮影表演游戏中,幼儿也表现出频繁更换皮影角色、用皮影嬉戏打闹、改变游戏计划等行为特点,呈现出较低的游戏水平。基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皮影道具本身属于高结构游戏材料,玩法较单一,幼儿难以长时间投入游戏;二是皮影艺术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幼儿日常接触较少,已有经验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游戏的深入。

(三)家长认可皮影艺术的价值,但了解程度较低

随着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文化自信工作的大力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从S园的家园实录与期末问卷调查可知,S园的家长非常认同幼儿园将皮影艺术渗透进教育日常。但具体到对皮影艺术的了解程度,仅有1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73%的家长表示“一般了解”,17%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见,家长群体对于皮影艺术的了解不够,无法较好地引导幼儿深入领悟皮影艺术。家长对皮影艺术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皮影艺术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家长很少有机会接触皮影或是观看皮影戏;二是从地域距离来看,S园离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传统艺术资源聚集地较远,失去了环境的熏陶,地域优势减弱。

三、策略

结合皮影艺术在S园传承与利用的现状,S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传承与利用皮影艺术的效果。

(一)教培结合,提升教师皮影艺术课程转化能力

课程转化是将具有价值的抽象理念逐渐转型变化,规划成具体、可行的课程及教学,以供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3]从现状分析可知,S园的部分教师目前存在皮影艺术课程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将传统的皮影艺术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转化为适宜幼儿吸收的内容。教培结合是缩短新进教师业务磨合期不可或缺的举措,可以帮助他们从课程的视角来分析、把握教材内容,学会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态度、兴趣。[4]S园主要采用教培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皮影艺术课程的转化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系统专题培训,助力教师深入了解皮影艺术

首先,开展皮影艺术的专题培训。S园主要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是指定期组织教师去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等;“引进来”是指在教师遇到有关皮影艺术专业知识瓶颈和难题时,S园会积极邀请专业剧团的专家、演员来园进行专题培训,如有关皮影操作、制作的相关内容等。其次,开展“解读儿童”专题培训。S园主要采取分散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分散自学主要是为教师配备有关儿童心理的专业书籍,让教师自主学习;集中培训是教师自学后将相关困惑梳理出来,S园再根据教师的困惑,定期邀请专家来园开展“读懂儿童”主题式集中培训,支持教师系统掌握解读儿童的价值、原则、方法等一系列专业知识。

2.有效借助教研平台,基于真问题促教师转化能力的发展

在园本教研中,S园建立了皮影艺术常态化研究机制,如将每周二定为课题教研时间,成立专门的皮影教研组,用教研津贴激励教师。同时,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观察、研究幼儿与皮影游戏的互动过程,捕捉教育契机,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探究将皮影艺术转化成适宜幼儿学习内容的途径和策略。例如,幼儿在进行皮影游戏的过程中提出想做属于自己的皮影的想法,但从传统皮影制作工序和材料来看,都不适宜幼儿直接操作。为了找到适合幼儿制作皮影的流程与材料,S园开展了以“问题驱动下的皮影制作”为主题的教研:教师参考幼儿年龄特点和传统皮影制作的流程,将传统皮影制作的9个步骤简化成描样、上色、剪样、打孔、连接、装杆6个步骤;在制作材料上,教师以“经验收集、深入探究和分享展示”为路径,找到了透光性好、连接方便的皮影制作材料和方法。幼儿制作皮影的具体尝试过程如下。

(1)第一次尝试

教师投放传统皮影制作材料牛皮,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牛皮剪起来太滑、太硬,根本剪不动,于是寻找替代材料。幼儿找到了不织布、卡纸、塑料片等,并制作出如图1所示的皮影。

图1 不同材料做成的皮影

(2)第二次尝试

幼儿有了自己的皮影后,就开始去幕布上表演。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能看见手和杆子?为什么皮影不能动?皮影为什么看不清?为解决能看见杆子的问题,教师协同幼儿改进了杆子连接的方式,如用双面胶将杆子粘在后面或采用打孔的方式将杆子穿进去。为解决皮影不能动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分解皮影的关节。至于皮影看不清的问题,教师认为这应该是材料透光性的问题,于是逐一比对各种材料,最终发现塑料胶片的透光性最好。

(3)第三次尝试

解决了材料透光性、关节分解和杆子连接的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用双面胶粘贴或打孔连接的杆子不够牢固,容易脱落。于是教师带领幼儿又尝试了扭扭棒、软铁丝、鱼线、双脚钉等材料。这些材料既方便幼儿操作,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选择。

通过探究,S园做出来的皮影虽然异于传统皮影,但这些皮影千姿百态、灵巧生动、童趣盎然,是真正属于幼儿的皮影艺术。同时,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皮影艺术课程转化能力。

(二)多途径渗透,支持幼儿建构皮影艺术的相关经验

幼儿在进行皮影游戏时,表现出游戏水平较低、持续时间不长的问题。根据上述原因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幼儿认知不足的问题。S园主要从幼儿的学习方式出发,帮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接触、了解皮影艺术,支持幼儿建构皮影艺术相关经验。

1.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渗透

将皮影艺术渗透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既能发挥环境“第三位教师”的作用,也彰显了幼儿园文化底蕴与办园内涵。皮影艺术在S园环境创设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打造专门的皮影艺术功能室,在活动室里投放皮影、服饰、奥尔夫打奏乐器、手电筒、积木等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儿在活动室围绕皮影艺术进行自主游戏活动;二是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环境中摆放、悬挂、陈列与皮影艺术相关的内容,供幼儿欣赏、讨论,起到熏陶作用;三是在班级创设专门的皮影表演区,或将成品皮影及制作皮影的材料作为一种游戏材料,投放到班级的区域之中,供幼儿在自主游戏时进行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活动。

2.在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渗透

皮影艺术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其可爱、生动的形象非常受小班幼儿喜爱。为了让幼儿了解、喜欢皮影艺术,S园将皮影艺术融入幼儿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入园、离园环节中的渗透。例如,为了缓解新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教师选取了一个幼儿耳熟能详的动物形象,将其制作成皮影摆放在教室门口,以朋友的角色来迎接、安抚幼儿。二是在晨谈环节中的渗透。在晨谈环节,教师借助皮影开展点名游戏、问好、播报天气及趣事分享等活动。三是在盥洗环节、进餐环节、午睡环节中的渗透。在这些环节中,皮影艺术作为班级的吉祥物或秩序常规的维护者出现,给幼儿的生活活动增加了趣味性。

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皮影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素丰富、形态可知可感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融入幼儿园集体教学,有着其他教学媒介难以替代的优势。相比图谱、视频、图片、实物等,皮影艺术在介入过程中的灵活性更强。幼儿可以直接拿着皮影进行操作、游戏等,进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幼儿营造学习情境。具体表现在:一是皮影艺术作为教学内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如皮影戏剧欣赏活动、皮影欣赏、制作活动、光影的探究活动等;二是皮影艺术作为教学媒介,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中介入,发挥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三)放手游戏,成全幼儿在皮影游戏中的自主生成

为解决幼儿游戏持续时间不长的问题,S园尝试从“放手”游戏出发,支持皮影艺术与幼儿自主游戏的有机融合,将高结构的皮影道具转化为幼儿眼中低结构的材料,拓宽皮影艺术在幼儿园内传承和利用的边界,成全幼儿在皮影游戏中的自主生成。

S园打破了皮影艺术以演戏为最终目的的固有思维,将其作为一种有文化属性的游戏材料融入幼儿的游戏与生活。这时,幼儿开始调用他们的“一百种”想法、能力与皮影艺术互动。例如,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探索光影,在园里寻找各种小角落进行光影探索,自制形态各异的皮影台,自创皮影剧本与表演形式等。这些探索使皮影艺术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在游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当皮影艺术融入“放手”的自主游戏时,教师会感受到幼儿与皮影艺术建立起的积极、正向的连接,从而支持他们在皮影游戏中“常玩常新”,促使他们时刻被皮影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四)多措并举,支持皮影艺术传承的家园协同

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合力大小与两者的合力方向是否一致有很大关联。皮影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利用也需家园协同的力量。S园主要通过创设家长工作坊、组织亲子实地参观和家长参与大型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皮影艺术传承的家园协同。

1.创设家长工作坊,提升家长对皮影艺术的认知水平

S园利用已有的家园联系制度,定期开展以皮影艺术为主题的家长工作坊,支持家长在轻松、平等、互通有无的氛围中吸收关于皮影艺术的相关知识。为了增进家长对皮影艺术的了解,S园要求班级每学期通过家长工作坊、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有关皮影艺术的相关知识,支持家长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的过程中增加对皮影艺术的了解。

2.组织亲子实地参观,促进家长和幼儿对皮影艺术的深入了解

“百闻不如一见”,除了创设家长工作坊等形式,S园还倡导家长和幼儿到皮影艺术传承与保护中心或非遗展馆实地参观与体验,从而更直观、全面地帮助家长和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皮影艺术的深入理解。S园的教师谈到,在班级开展皮影主题活动时,幼儿常常会对皮影艺术提出各种各样问题,如“我想知道用皮影可以演绎出多少个故事”“我想知道皮影戏里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等,也有家长会询问皮影演出的资讯,因此,每到周末、节假日,教师就会建议家长带幼儿去传统艺术剧院观赏皮影戏,以增强他们对皮影艺术的了解和情感。

3.策划园所大型活动,支持家园协同共促幼儿成长

幼儿园开展传统艺术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的协同,为幼儿的传统艺术学习打造完备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5]S园经常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园内组织的有关皮影艺术的大型节日庆祝活动或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周”“传统艺术集市”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更加关注、了解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皮影展演主题活动中,每名幼儿都参与了皮影表演,体验了皮影的魅力;在“庆元旦非遗文化亲子游园活动”中,教师用跨班区域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幼儿探究非遗文化的主动性,将皮影艺术传承和利用的研究引向深处。此外,每到大型节庆日,为了营造传统艺术传承的氛围,S园会邀请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专业演员到园开展皮影戏公益演出,让家长和幼儿体验皮影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结语

皮影艺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都适合幼儿,是与幼儿有着天然亲近感的艺术形式。S园在传承与利用皮影艺术方面做了积极尝试,虽存在教师传承与利用皮影艺术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幼儿参与皮影艺术游戏的持续时间不长、家长对皮影艺术的了解程度较低等问题,但也采取了教培结合、多途径渗透、放手游戏等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皮影艺术融入幼儿园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期实践可更关注皮影艺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为幼儿提供更有趣、多样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皮影艺术活动。

猜你喜欢

皮影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月光皮影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爱“上”幼儿园
皮影的来历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