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为例
2023-10-16罗紫琳刘雅涵
罗紫琳,刘雅涵
(豫章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3)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使用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家长的关注和争议。当前研究普遍认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家长在这一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规范、指引与标榜作用。[2]为了解大班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为例,对大班幼儿及其家长开展了相关调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的幼儿和家长,研究方法为随机抽样法。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单位: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陈小凤等人编制的“宜宾市3—6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情况调查问卷”[3],并对问卷进行了改编。最终问卷共29个项目,分为家庭基本情况、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认识三个部分。向家长在线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100%。为了解大班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随机抽取其中21位家长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1.使用类型:以手机、电视为主
关于在家庭中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类型,调查结果显示,42%的幼儿主要使用手机,33%的幼儿主要使用电视,16%的幼儿主要使用学习机,7%的幼儿主要使用平板,2%的幼儿主要使用电脑。可以看出,幼儿主要使用的电子产品类型为手机和电视,其中,手机使用最多。在对家长的进一步访谈中发现,家长同样认为,在所有的电子产品中幼儿对手机的依赖性最强。幼儿在家中一般会先提出玩手机的要求,如果不被允许才会去看电视。手机的方便快捷和成人在家庭使用手机的行为可能影响了幼儿对使用手机的偏好。
2.使用内容:以观看娱乐、学习视频为主
关于在家庭中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43%的幼儿用电子产品看视频,33%的幼儿用电子产品学习在线课程,14%的幼儿用电子产品玩电子游戏,6%的幼儿用电子产品听音乐,4%的幼儿用电子产品语音或视频聊天。在与家长的深入访谈中发现,幼儿观看娱乐视频时偏好动画片和短视频。同时,由于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家长也会筛选一些关于幼小衔接的在线课程供幼儿学习。由此可知,幼儿在电子产品的使用内容方面涵盖了娱乐、学习和社交功能,但最常用的是娱乐功能,最少使用的是社交功能,而家长倾向为幼儿选择学习功能。
3.使用频率和时长:以每天及每次时长1—2小时为主
关于在家庭中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74%的幼儿每天使用,13%的幼儿隔天使用,10%的幼儿一周使用2次以上,3%的幼儿一周使用1—2次。关于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42%的幼儿的使用时长为1—1.5小时,31%的幼儿的使用时长为1.5—2小时,16%的幼儿的使用时长为0.5—1小时,6%的幼儿的使用时长为0.5小时之内,5%的幼儿的使用时长为2小时以上。可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较为频繁,绝大多数幼儿每天都使用电子产品,同时,幼儿使用时长较长,以每次使用1—2小时为主。
4.开始使用原因:以家长无暇顾及幼儿为主
关于在家庭中幼儿开始使用电子产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因家长忙碌无暇顾及幼儿而让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占46%,因幼儿学习需要用到电子产品而使用的占20%,因幼儿表示想玩电子产品而使用的占18%,因幼儿哭闹家长用电子产品来安抚幼儿而使用的占16%。可以发现,幼儿开始使用电子产品大多是因为家长忙碌无暇顾及幼儿。此时,电子产品是成人陪伴幼儿的替代品。
5.停止使用原因:以家长强制停止为主
关于在家庭中幼儿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54%的幼儿是因为到了规定时间而被家长强制停止使用,31%的幼儿是因为其他活动或者同伴的出现而停止使用,12%的幼儿是因为到了规定时间主动停止使用,3%的幼儿是因为不想使用而停止使用。可以发现,幼儿停止使用电子产品大多是由于家长的强制停止,其中较少有幼儿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主动停止使用。访谈发现,大多数家长会为幼儿规定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但是幼儿往往会拖延使用时间。而幼儿主动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形,大多是由于其他活动或者同伴的出现,这从侧面说明了活动和同伴对大班幼儿的重要性。
(二)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认识
1.积极影响:提供学习支持,开阔幼儿眼界
关于使用电子产品对幼儿的积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8%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作为学习工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30%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知识,15%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9%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8%的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发现,在使用电子产品的积极意义中,家长主要看重电子产品对促进幼儿学习和知识获取的作用。
2.消极影响:容易网络成瘾,伤害幼儿身体
关于使用电子产品对幼儿的消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2%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幼儿网络成瘾,23%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幼儿身体健康,16%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幼儿接触不良信息,15%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会占用幼儿学习时间,14%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幼儿注意力。可以看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消极影响中,家长主要担忧电子产品会让幼儿沉迷网络和影响幼儿身体。
3.态度:主要持反对态度
关于对待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56%的家长持反对态度,32%的家长持中立态度,12%的家长持支持态度。本研究随机访谈了持不同态度的家长:持反对态度的家长表示,很多幼儿从大班开始就戴眼镜了,幼儿还是要远离电子产品;持中立态度的家长表示,幼儿缺乏自控力容易沉迷电子产品,但是又不忍心让幼儿羡慕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同伴;持支持态度的家长表示,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
四、研究建议
帮助幼儿学会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基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分析,本研究从家园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一)家长层面
1.以幼儿身体健康为前提,建立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家长主要担心幼儿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影响视力、骨骼发育和睡眠健康。因此,幼儿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应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给幼儿示范正确的使用方式,在尊重幼儿使用需求的同时,严格要求幼儿的使用习惯。
一是保障视力健康。研究表明,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频率、时长、距离等对其视力有显著影响。[4]因此,家长应与幼儿约定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和频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强调,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5]当约定时间到了,家长需要立即提醒幼儿放下电子产品,等到幼儿逐渐形成了休息习惯,家长再逐步减少提醒。此外,幼儿应在家中光线柔和的地方使用电子产品。二是保障骨骼发育。家长应指导幼儿以正确的姿势使用电子产品。例如,在使用手机、平板时,幼儿应与电子产品保持60厘米左右(约一只手臂)的距离,座椅高度应该调节至让幼儿以平视或略微俯视的角度观看电子屏幕;在结束使用之后,家长可以带着幼儿一起活动身体。三是保障睡眠健康。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幼儿的大脑保持兴奋,为了避免入睡困难或睡眠不足的情况出现,幼儿在睡前一小时不应使用电子产品。
总体而言,家长要遵循尊重幼儿和以身示范的原则,和幼儿一起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方式,并把其变成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营造在家庭中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良好氛围。
2.结合幼儿兴趣爱好,丰富电子产品的使用内容
家长认为电子产品的优点是能够为幼儿提供学习支持,开阔幼儿眼界。家长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带领幼儿探索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让幼儿认识到电子产品的功能不只是播放视频或者玩游戏。一方面,家长应当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和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幼儿表现出对某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家长应鼓励幼儿不断探索和发现。另一方面,家长应引导幼儿借助电子产品来完成喜爱的活动。幼儿的学习大多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去尝试电子产品中的不同功能。例如,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幼儿,家长可以利用电子产品浏览器和软件中的科普功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满足幼儿的科学求知愿望;而对喜爱艺术的幼儿,家长可以利用电子产品中的丰富媒体,帮助幼儿在听一听和看一看中感受欣赏艺术美,在动一动手中表达创造艺术美。
3.加强陪伴和共同游戏,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幼儿开始使用电子产品的原因大多是家长无暇顾及幼儿。家长的工作繁忙,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来推卸父母应尽的陪伴责任。家长需要自省,是否将电子产品当作一种替代性陪伴或者安抚幼儿情绪的工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长此以往,幼儿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会不断加深。电视利用其生动的图片和声音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了儿童,使儿童过早地成人化,导致其童年的消逝。[6]为了预防童年过早的消逝,家长应充分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加强对幼儿的陪伴并参与幼儿的游戏,以减少和控制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对幼儿来说,陪伴的质量比陪伴的时间更重要。游戏是家长陪伴和滋养幼儿童年的有效方式。游戏的场地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户外。在家中,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结构类、角色类的游戏。例如,利用家中的雪糕棒、快递盒、奶粉罐等废旧物品搭建不同造型;利用家中的现有蔬菜、零食等物品开展小商店的角色游戏。这既能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物品,又能发展幼儿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在户外,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体育类游戏。例如,家长可以在不同季节带幼儿踏青远足,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积极心态。
(二)幼儿园层面
1.为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电子产品使用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7]幼儿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长育儿沙龙、家访等方式为家长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提供指导与支持。在专题讲座上,幼儿园可以提前收集家长关心的幼儿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邀请对应的专家来答疑解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家长资源,例如,有些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有些家长是儿科医生,可以在教育方式、电子产品使用要点上为其他家长提供专业和准确的指导。针对大班家长普遍关心的幼小衔接问题,幼儿园可以邀请小学老师就“如何利用电子产品,更好实现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展开分享。幼儿园还可以举办家长沙龙活动,为家长搭建交流与互助的平台,鼓励家长分享自己家庭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或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熟悉幼儿的在园表现,能够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2.帮助幼儿科学认识和使用电子产品
幼儿园集体教育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体能够在幼儿之间唤起强大的舆论力量,约束和调节幼儿的行为,幼儿园应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教师可以设计和开展电子产品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发起“怎么用电子产品才好”的讨论,帮助幼儿通过集体讨论,增加对电子产品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设计电子产品使用计划,并通过家长反馈来跟进幼儿电子产品使用行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幼儿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例如,在使用教室一体机设备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睛疲劳。教师也可以设计相应的领域活动,如社会活动“和手机交朋友”、科学活动“电子产品的利弊”等,帮助幼儿了解电子产品使用的利与弊,学会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教师还可以针对幼儿集体的共同诉求,让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加协调融洽。例如,幼儿对“汤姆猫跑酷”这一电子游戏很感兴趣,而家长普遍担心玩游戏对眼睛有害而限制幼儿玩,面对幼儿发出想让游戏从手机里“搬”出来的集体诉求,有教师组织幼儿一起利用各种材料,通过多次尝试和调整,设计了能在幼儿园跑道上玩的跑酷活动,成功将电子游戏“汤姆猫跑酷”从手机“搬”到了现实生活中。
(三)社区层面
1.利用社区“儿童之家”,满足幼儿假期交往和活动需要
社区“儿童之家”是依托城乡社区资源建立的,以保护儿童权利和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儿童之家”不仅可以满足幼儿游戏、阅读、人际交往、兴趣培养等成长需要,还可以满足家长对幼儿临时照料、品德教育、生活技能指导等需要。同时,各社区“儿童之家”需要积极回应家长关心的问题,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主动停止使用电子产品主要是当其他活动或同伴出现时。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并不是依赖电子产品,更多是因为缺乏玩伴或者是无事可做。寒暑假是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高峰期,也是家长忙碌的高峰期,尤其需要“儿童之家”的服务。社区“儿童之家”可以汇集同一生活区域的不同幼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从根本上弱化幼儿对电子产品的需要。也就是说,社区“儿童之家”应有意识地将年龄相仿的幼儿汇聚到一起,使其形成一个儿童共同体,满足其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的需要。
2.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做好电子产品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开放性空间,也是社区开展宣传服务的重要阵地。为了帮助幼儿科学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社区可以巧妙利用公共空间的多种宣传渠道,拓宽其应用场景,从身心健康、网络安全等方面做好电子产品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设计电子产品儿童宣传专栏,张贴电子产品健康使用小贴士、网络安全指南等。在电子产品健康使用小贴士中,用便于幼儿理解的图画方式来提示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在网络安全指南中,呈现常见的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网络安全提示。社区也可以通过社区小喇叭,以广播的方式播送电子产品使用的温馨提示或电子产品使用倡议书等。社区在公共空间的电子屏中滚动播放关于电子产品使用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和合理引导幼儿使用电子产品。
五、结语
在电子产品普及的背景下,大班幼儿不可避免地与电子产品建立了联系,但这种联系需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引导大班幼儿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幼儿园和社区都应承担起责任,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大班幼儿创设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