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建构区材料投放研究
2023-10-16王艳芝杨丁芳李溪言康王丽
王艳芝,杨丁芳,李溪言,康王丽
(1.河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河北石家庄, 050024;2.唐山劳动技师学院,河北唐山 ,063300;3.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一、问题提出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以发展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1]作为深度学习重要理论支柱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在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来获得意义建构和身份认同。[2]有研究者从学习的角度概括了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包括生活中有挑战的学习情境、观察感受和实践操作等。[3]由此可知,在建构活动中实现幼儿深度学习的前提是真实学习情境的支持,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材料的操作中实现内部心理表征,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性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整合、转化、迁移和发展,从而促进深度学习。[4]本研究探讨建构材料及投放方式对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影响,以期为建构区的材料投放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遵循方便取样原则,在石家庄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选取大(3)班为被试班,该班共24名幼儿,男女各半,平均月龄为68.0±3.5。
(二)建构材料及投放方式
通过实地观察,本研究发现积木和珠子是每个班级都有的建构材料,结合教师对幼儿建构主题内容的反馈,最终确定数量充足、形状大小不同的积木和珠子作为研究材料。
材料投放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影响幼儿操作行为的方法,高投放方式是教师对活动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限制。[4]考虑到高投放方式对材料使用方法的特殊要求,本研究将珠子的高投放方式确定为“串有规律的项链”,积木的高投放方式为“搭建公园”。无论是积木还是珠子,低投放方式均为幼儿自由游戏。
(三)测量工具
为增强观察表与本研究被试的适切性,参考张馨月编制的“幼儿深度学习观察表”[5],结合预观察,对各子维度的三级幼儿行为表现进行了细微调整和修改,具体包括:将二级指标“克服困难”维度中0分对应的幼儿行为“幼儿没有遇到困难”调整为“在游戏活动中没有遇到困难或遇到困难便毫不犹豫地放弃”;将二级指标“问题意识”维度中 0 分和1分对应的幼儿行为互换位置,并完善幼儿行为表现,即将“游戏活动中没有意识到问题,或教师指出问题但不去解决”设为0分,将“游戏活动中意识到问题但是不去解决”设为1分;将二级指标“联系与迁移”维度中1分和3分对应的幼儿行为增加“区别”一词,在2分和3分对应的幼儿行为增加“正确”一词,以使1、2、3分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调整和修改后的幼儿深度学习观察表如表1所示。
为考察幼儿批判性思考、联系与迁移能力、反思能力的发展水平,需要研究者适当询问后做出评判。询问的问题如下:“请某某小朋友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你在玩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有没有遇到与其他小伙伴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你认为今天的作品怎么样?”“你认为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怎么样?”
邀请两位学前教育专家和两位一线教师进行内容审核,邀请三位幼儿园教师在熟悉各维度操作性定义的前提下对同一游戏场景的幼儿进行打分。结果显示,肯德尔系数为0.792,大于0.5,说明其一致性程度较好,具有较好的信度。
(四)研究设计
采用2(积木和珠子)×2(高和低投放方式)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积木低投放、积木高投放、珠子低投放、珠子高投放四种实验处理。其中,自变量为建构材料(积木和珠子)和投放方式(高和低),因变量为大班幼儿深度学习水平,控制变量为材料熟悉度、游戏室、时间段、顺序效应。在实验中,尊重幼儿意愿让其自由结组,每组6人,一共4组。每组幼儿均参与4种不同的实验处理。
(五)研究程序
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选取6名幼儿进入建构室开展游戏。参照张莹等人的研究,游戏时间设定为不超过30分钟。[6]具体研究程序如下。
1.熟悉镜头,活动预热
主试询问幼儿的姓名、班级、所玩的区域名称等,帮助幼儿熟悉镜头,实现实验预热的目的。教师问“小朋友,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是哪个班的?”“你今天玩的是什么区域呀?”等。
2.主试向被试介绍游戏规则
积木低投放游戏规则介绍的介绍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在建构区玩积木,大家拿这些积木想搭什么都可以。如果游戏时间快到了,老师会提醒大家,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准备好了就开始吧!”
积木高投放游戏规则的介绍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在建构区玩积木,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们来搭建一个‘公园’,如果游戏时间快到了,老师会提醒大家,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准备好了就开始吧!”
珠子低投放游戏规则的介绍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在建构区玩珠子,大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哦,如果需要绳子可以跟老师说,如果游戏时间快到了,老师会提醒大家,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准备好了就开始吧!”
珠子高投放游戏规则的介绍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在建构区玩珠子,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为妈妈穿项链,你们见过项链吗?今天我们穿的项链可不是一般的项链,而是‘有规律的项链’,你们知道什么是‘有规律’吗?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能穿出漂亮的、有规律的项链。如果游戏时间快到了,老师会提醒你们,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准备好了就开始吧!”
3.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
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总观察时间持续40 余天,时间固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00—11:00,下午15:00—16:00。
运用摄像机录制视频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对4个实验组共录制观察16次,收录16段视频文件,共480分钟。研究过程中,保证视频录制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同时尽可能多地记录幼儿搭建作品以及幼儿言语和表情等情况,如果幼儿与主试交流,在避免主观性引导的前提下,主试可以回应。
分析视频。分析间隔时间为10秒,即每10秒确定一次幼儿行为,并根据幼儿深度学习观察表以及相关记录对幼儿行为进行赋分,最后录入并运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建构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1,23)=5.274,p=0.031,η2=0.187;投放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23)=75.616,p<0.001,η2=0.767;建构材料和投放方式交互作用显著,F(1,23)=13.505,p=0.001,η2=0.370。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运用高投放方式投放积木,幼儿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批判性思考、反思以及深度学习总分均显著高于低投放方式投放积木。运用高投放方式投放珠子,幼儿克服困难、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联系与迁移、批判性思考、反思、深度学习总分均显著高于低投放方式投放珠子。运用低投放方式投放积木,幼儿克服困难、问题意识、联系与迁移、批判性思考、反思以及深度学习总分均高于低投放方式投放珠子。在高投放方式下,无论是投放积木还是珠子,幼儿深度学习各维度及总分均无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简单效应分析(M±SD)
四、研究讨论
(一)不同投放方式投放积木,幼儿深度学习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高投放方式投放积木,幼儿的注意力、问题意识、批判性思考均优于低投放方式。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幼儿在低投放方式的积木自由搭建活动中经常在各种感兴趣的搭建主题之间徘徊,小组成员之间也未能灵活地调节和控制游戏时间,注意力不集中,有东张西望、发呆、说闲话等与活动无关的言语和行为。而在高投放方式的搭建公园活动中,搭建主题的明确性引导幼儿按照想象讨论搭建内容、拿取搭建材料,少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因此在搭建积木活动中,幼儿在高投放方式下注意力更集中。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问题意识的产生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但当建构主题过于脱离幼儿原有经验时,反而会不利于问题的产生。例如,在低投放方式“自由搭建”活动中,幼儿用积木搭建银河隧道、航空母舰,虽然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但由于对搭建物的外形特征和建构方法掌握较少,在遇到问题时常会不了了之,然后出现改变建构主题的现象,导致幼儿错失正确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时机。而在高投放方式的“搭建公园”活动中,幼儿围绕熟悉的建构主题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幼儿的问题意识在与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被激发,在遇到问题时会通过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搭建积木活动中,幼儿在高投放方式下问题意识更强烈。
幼儿深度学习的批判和反思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基础之上,以达到对事物属性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7]在低投放方式“自由搭建”活动的自评和互评环节中,幼儿对搭建作品的讲解不详细、其他幼儿对作品兴趣度不高等原因都会影响幼儿对彼此作品的熟悉程度。这种陌生感妨碍了同伴间的合作与分享,导致幼儿对搭建作品的自评和他评不够深入,评价多停留于“好看”“相像”的浅层评价状态,妨碍了幼儿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在高投放方式“搭建公园”活动中,幼儿能对作品的“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深层评价,如幼儿会提出“你的滑梯又高又陡,还没有台阶,我们怎么玩呢?”“公园里的电线还能为哪些机器供电呢?”等问题。本研究分析认为,正是由于搭建主题一致,幼儿能围绕主题集思广益,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对自己和其他幼儿的作品进行评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建构经验,因此他们能有效质疑。在观点的不断碰撞中,幼儿的高阶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不断发展,进而引发高质量深度学习。因此,在搭建积木活动中,幼儿在高投放方式下批判性思考能力更强。
(二)不同投放方式投放珠子,幼儿深度学习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在高投放方式投放珠子时,幼儿克服困难、注意力、问题意识、联系与迁移、批判性思考、反思能力等均优于低投放方式。其中,在注意力这一维度上的研究结果与魏洪玉[8]、岳玉洁等人[9]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在低投放方式“自由操作”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缺乏目的性,会出现随意拿起珠子串起来、故意弹珠子、左顾右盼等无关的行为;而在高投放方式“串有规律的项链”活动中,在从材料的选取到设计珠子有规律地排列过程中,幼儿的专注度更高。因此,在操作珠子的活动中,幼儿在高投放方式下注意力更集中。
在低投放方式“自由操作”活动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设置串珠主题和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很少会遇到困难,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内容也处于浅层学习状态。例如,在自评与互评环节中,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通常会用一个“好”字概括。而当研究者进一步追问好在哪里时,幼儿认为“好”体现在珠子的颜色、数量和形状更多等方面。但他们不能发现作品背后蕴含的建构知识,他们思考与探究的批判性有待增强。在高投放方式“串有规律的项链”活动中,由于有明确的主题,幼儿在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是规律”“规律有哪些”“依据规律选择相同串珠”等难题。幼儿会带着难题观察他人串珠子,确定规律的表现形式,有目的地选取所需材料。在发现串错时也能及时纠正,通过主动沟通、主动思考克服了困难,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有的幼儿在自评、互评环节中会根据作品猜测项链是否有规律,不仅能对ABAB、ABCABC等简单的规律有所识别,有的幼儿还能穿出并总结出ABABBABBB的规律。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积极思考、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更改建议,幼儿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反思意识得到提升。因此,在操作珠子活动中,幼儿在高投放方式下更能克服困难,具有问题意识,联系与迁移、批判性思考、反思能力更强。
(三)低投放方式下投放积木和投放珠子,幼儿深度学习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在低投放方式下,投放积木比投放珠子时幼儿的问题意识更强烈、更容易克服困难,进行联系与迁移、批判性思考的反思能力更强。由于积木的开放性和造型性强,幼儿可以搭建很多有建构难度的作品,在搭建过程中会遇到支撑、组合、连接、围合等问题,领悟到大小、形状、重心等数学概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低投放方式下,幼儿在搭建积木活动中问题意识更强烈。
幼儿在自由操作珠子活动中均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作品,部分幼儿会出现串珠掉落、绳子绑不上等情况。追问幼儿是否感觉困难,幼儿通常认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不算困难。而在自由搭建积木活动中,搭建主题的选择、积木倒塌、小组分工不均衡等导致困难存在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在低投放方式下,幼儿在搭建积木活动中更容易遇到困难并克服困难。
幼儿的原有经验需要一定的情境激发。在自由操作珠子游戏活动中,由于珠子的玩法比较单一,形象比较固定,因此幼儿很难用珠子以物代物,仅仅是穿出自己喜欢的珠子作品,很难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联系或迁移。积木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由于积木功能的多变性,其更易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这为幼儿知识或经验的联系与迁移奠定了基础。例如,幼儿围绕“超市”这一主题联想到了“购物区”和“收银台”之间的空间关系,围绕“植物园中的花朵”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花瓣和花蕊一高一低的位置关系。这说明幼儿在搭建积木过程中激发了原有经验并获得了新经验。因此,在低投放方式下,幼儿在搭建积木活动中的联系与迁移能力更强。
本研究发现,幼儿评价珠子作品时常沉浸于自我满足的情绪中,很难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好看”和“相像”这一浅层学习状态,难以向更深一步拓展,更难将思考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说明幼儿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深度不够。而在自由搭建积木作品完成后,幼儿会讲出对自己作品感到满意的地方和他们认为需要完善的地方,对自己和他人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例如,幼儿会提出“你的城堡里树的形状都不一样,有圆形的,还有三角形的,下次我也可以变个形状”“你的滑梯还有可以上去的梯子,我的就没有”等思考。因此,在低投放方式下,幼儿在搭建积木活动中的批判性思考和反思能力更强。
五、研究建议
(一)恰当选择积木并运用高投放方式
积木在幼儿园的建构材料中较为常见。如果班级中多数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问题意识薄弱、批判性思考能力差,教师可运用积木进行高投放方式组织建构游戏。组织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主题的选择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这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根据积木的材料特征、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立与幼儿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建构主题,如公园、游乐场、超市、幼儿园等。另一方面,鼓励幼儿根据建构主题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如搭建什么样的公园,公园里都有什么,怎样才能按设想完美搭建。这样,在搭建过程中,幼儿时刻在自己的设想与实践中进行评判,他们的注意力、问题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会在想法阶段、实施阶段、改进阶段中自然地获得发展。
(二)选择珠子并运用高投放方式或者选择积木运用低投放方式
要想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珠子并运用高投放方式。小小的串珠上蕴含着颜色、形状、数字等数学知识,也有多彩的海洋动物、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的图案。教师要利用好串珠这一材料,设置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高投放方式。下面是高投放方式下投放珠子的场景举例。
场景一: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数字串珠,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来为我们的数字宝宝制作一条有数字规律的手链!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能穿出漂亮的、有规律的数字手链!
场景二: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串珠,不仅有五颜六色的圆形串珠,也有标有海底动物图案的不规则串珠,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来设计一个你梦想中的海洋世界!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敏锐识别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珠子材料中体会到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可以通过高投放的方式挖掘材料背后的教育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并通过询问适宜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还可以选择积木并运用低投放方式。下面是低投放方式下投放积木的场景举例。
场景三: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很多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积木,今天咱们在建构区玩积木,你们拿这些积木想搭什么都可以哦。等游戏结束时间快到了,老师就提醒你们,怎么样?老师说明白了吗?大家准备好了就开始哦!
这样投放材料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由自主,进而实现幼儿对搭建主题以及搭建过程的控制力,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幼儿问题反思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将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提高。
(三)避免低投放方式投放珠子
本研究显示,运用低投放方式投放珠子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上并没有优势。但是,在常态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这种投放方式很可能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式。例如,教师会说:“小朋友们,区域活动时间到啦,你们按自己的意愿去玩珠子吧!”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可能使建构区产生多个低投放材料,如珠子和绳子。幼儿对串珠子的玩法已经比较熟悉了,如果自由玩材料,他们就容易失去操作兴趣。事实上,幼儿缺乏一个相对有挑战性的操作主题(高投放方式),以便他们更深入地探索珠子的玩法。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以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为目的,尽量避免低投放方式投放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