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国内文旅节目制作研究
——以《锵锵行天下》第二季为例
2023-10-16郭桂萍史金凤
◎郭桂萍 史金凤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3)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接受美学是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发展而来的,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兴起的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关于文艺阅读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它的创始人是“康士坦茨学派”学者,以尧斯和伊瑟尔为领头人。接受美学是对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反驳,该理论明确提出:读者接受意识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接受美学有别于其他流派审美研究,也不是文学研究中的鉴赏和批评研究,其学派理念体现在期待视野、文本未定性、暗隐的读者、召唤结构等概念中。
2009 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指出未来旅游业“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特征。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从顶层设计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这为后期文旅节目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旅节目属于文化综艺,通俗来说,是指通过综艺节目带领观众前往不同地区旅游体验生活,让观众通过旅游实现感受、了解、学习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以达到不出家门便行至全球、了解世界的目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显示①,自2020 年以来,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总花费较前3 年出现断崖式下降,与此同时,“云旅游”热度不断上升,文旅节目遍地开花,大量文化类节目充斥生活,众多的文化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播上的同质性特点十分突出。本研究选择《锵锵行天下》(以下简称《行天下》)第二季,是因为有别于一般的文旅综艺节目,《行天下》是一档以深度文化体验旅行口号的脱口秀节目,目的是深入中国的神秘角落,探求未知,以传播知识文化,并启发观众认知。
接受美学分析,文旅节目传播的可行性在于接受美学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理论体系,是一种关于怎样让艺术的接受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科学门类,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适用于文学和读者的研究上,同样适用于任何艺术领域。将接受美学用来分析文旅节目,可以发现这类节目热播现象背后的创作逻辑、主题选择、内容设置以及画面表现等,了解热播现象产生的底层逻辑,以便后续创作出更好的文旅节目。
一、“期待视野”视野下节目的内容呈现
期待视野是从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的理论基础上衍化来的,这一概念充分与海德格尔展现的现代解释学传统融合,并且融入了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演变出来,姚斯称“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最为重要的“方法论顶梁柱”。姚斯在其书中指出:“期待视野是阅读者在后期的阅读和理解前期就会针对作品展现出来的呈现模式进行具有定向性的、潜在的一种审美期待,这样一种期待在发展过程当中是一种相对确定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当中也同样界定了理解所可能展现出来的一种限度。②”姚斯认为,一个人的“期待视野”是包括他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的,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种要素构成,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
(一)对文旅节目的定向期待
《行天下》第二季是通过观看使观众深度介入旅行过程,成为不在场的参与者,让观众了解当地人文生活文化与历史文化为存在基础的节目。节目记录了嘉宾在旅行地的所见所闻所思,将最为真实的旅行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当地场景以及节目中的嘉宾产生心理上的互动,最后得到思想上、心灵上的享受与收获。旅行是地理位置的转移和心灵上的舒缓与放松,文旅节目是通过观看节目中的旅游,带领观众了解文化,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一次心灵上的旅行,这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论断预想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锵锵行天下》第二季的主要内容是带领观众领会祖国神秘西部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人文生活风貌。节目第一期展示并深入解读该节目LOGO 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带领观众进入甘肃享受西北美食与西北文化;第八期《别有洞天》中,守窟人对雕塑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了生动讲解,引导观众了解了佛学的发展历程;第12 期《漠野牧歌》展示少数民族的音乐表演,让受众与大漠的文化产生灵魂碰撞。这些都是该节目制作时对暗隐读者以及对文旅节目固有的实用期待心理的深度把握。文旅节目的深刻内涵在于对受众的文化传播,也在于使其旅游享乐,因此在创作时,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实用期待,也要考虑受众的享乐方面的情感期待。一档好的文旅节目应该给受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也应该使其感受到闲暇时刻的娱乐与陪伴。
(二)对节目内容的情感期待
文旅节目是一档文化输出节目,也是一档娱乐性节目,因此满足受众的情感期待,也是节目的创作目的。《行天下》的节目内容是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的展现以及嘉宾的闲聊,这档节目与其他节目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嘉宾在任何不定地点的谈天说地。嘉宾畅聊的内容常涉及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如与时下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相结合的“吃素”“生存意义”“为人处事”等话题的深入探讨分析。嘉宾聊天的场景预设满足受众渴望被陪伴的心理需求,与受众心灵零距离的话题辅以弹幕按钮设置,使观众可以实际参与讨论的渠道,有效加强节目给予观众的陪伴感与满足感。
当前,青年群体对于情感的需求缺口较大,他们渴望被认同也渴望着被陪伴。这档节目满足了该群体的情感需求。节目中的旅行场景不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情感上的满足、心灵上的慰藉。此外,节目常驻嘉宾许老师因健康问题,有两期都因身体原因不能承受颠簸路况而没有进入旅行地点。当提及这件事时,其他嘉宾便会讨论关于当下健康问题的形势,并顺带传播一些健康知识,这种闲聊唠家常的方式讨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也是一种满足关注情感需求的方式。
二、美学距离与“保留剧目”的主题选择
“保留剧目”指伊瑟尔将文学安排常规的内容,使常规成为反映的对象,从而告诉我们现实的情况。“保留剧目”是文本与读者交流的“故土”,从传播学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传受双方需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顺利开展传播过程。如果传者只顾言其词,不考虑读者需求,这个文本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并成为文学作品。
通过内容分析发现,《行天下》第二季的主题是基于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的,这12 期节目主题的同一特点是都是一定程度结合现实生活并设置美学距离。第一期有一个片段是在甘肃一个旅游景点的当地居民生活体验,这是与观众自身实际的旅行生活的接近,属于“保留剧目”;第8 期探访金塔寺,解密独立守窟人的守窟生活,以及大部分旅行目的地都是前往普通受众一般很难抵达的西部深处。就这两者而言,拉开了日常生活与节目的距离感,带来神秘感,属于一定程度的距离美的构建。由上分析可知,该节目主题选择时,首先是保留剧目,让受众可以与节目产生共情,然后是预设一定的美学距离,能更高程度提高受众对节目的期待,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受众对节目的好感度与期待值,促使节目更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三、文本未定性与解码下受众主动性介入
“文本未定性”指文学文本在创作结束时就止步于一个文本,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即读者与文本进行互动后,才能被称为一个文学作品。“编码与解码理论”是霍尔提出的一个传播学理论,本文仅就“解码”对节目进行分析。解码指受众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读处理,使自己能够理解该信息的内容和意义。霍尔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不受控制性以及能动性,面对不同内容,会有三种解码方向——选择性、一致性和对抗性解码。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具有未定性,因而需要受众阅读后对其进行意义确定,且不同受众确定的意义不尽相同,这与解码理论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两者都承认了受众对接受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行天下》第二季第8 期“别有洞天”拍摄地为甘肃张掖金塔寺。在本期节目当中,由守窟人带领嘉宾进入金塔寺参观寺庙内的石窟。节目的深入是通过守窟人带领镜头与观众一起观赏佛像,聆听守窟人详细介绍每一个佛像的特点及背后蕴含的佛学文化,紧接着畅聊整个佛学文化进入中国的历史这个话题。在这个内容讨论中,嘉宾之间交谈内容的你来我往是自主进行的,因此站在受众角度上来说,具有话题深入的未定性。就守窟人讲解的内容来看,普通受众不一定会专注在详细的讲解内容上,而是可能有选择性地对视频中的其他内容(如佛像的形态、其他嘉宾的言语)投以更多关注。在对其他景物有所感时,嘉宾会交流讨论自己联想到的意境或者是各种诗句和人生哲学,而不是直接出现结论性陈述。通过对受众的反应——弹幕发送内容可以发现,面对以上展现的节目内容,弹幕中会出现许多不同联想或解读,这是受众对节目内容未定意义的确定。
前文向我们展示了节目在拍摄以及剪辑过程中有着许多未定点,能供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解码并深入挖掘,自行补齐节目包含的其他内容,增强受众对节目的融入感与认同感,更加认同节目,并与节目共情。
四、召唤结构与“暗隐的读者”重塑节目新样态
以英伽登的不确定领域为理论基础,伊瑟尔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在创作时,便会包含各种不确定,这些不确定会引导读者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填补本文中的空白,并对内容意义确定固定化,以便读者自身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伊瑟尔认为,正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些构成了作品的结构机制,这就是文本召唤结构。由以上可知,文本的召唤结构是因为它的留白。从伊瑟尔对文学作品两级的定义也可知道,艺术极即是作品的文本,审美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对文本的实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一部文学作品自身需要有适宜的留白来提高受众的参与性。文旅节目的创作也是一样,制作组不能无视受众而高冷创作,充分考虑提高受众参与性的作品,会是更加有吸引力的,也能更好地提高受众的接受度,提高受众自发进行二次传播的可能。
“暗隐的读者”是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关注的内容是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脑海里存在的对目标群体的画像。他是创作时作者对理想读者需求的考量,引导其有意无意地按读者接受的可能或其兴趣取向进行创作。在文旅综艺节目创作过程中,“隐含的观众”对节目制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主题选择、镜头表现构思等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直接体现在最终的综艺作品的呈现上。
不确定的结构呼唤受众主动参与节目意义生产,暗隐的读者是创作者脑中构想的受众画像,将二者结合考虑创作出一档真正符合受众要求、受众愿意主动参与的综艺节目,才能为节目带来更好的收视率。
作为一档以深度参与为主打的文旅节目,《行天下》不仅需要直接在创作时就考虑受众画像及传播文化这个方面,而且需要受众自我思考空间去深度介入节目并主动接受传播。第10 期《远上白云》在嘉宾就风景对自己的影响讨论时,镜头随着讨论的深入,会缓慢切入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留白。这种画面留白伴随嘉宾的讨论,能引发观众对讨论话题的深入和延展开的思考,颇有“顿悟”之意。这种设置使观众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去对画面中的留白进行意义确定,深度参与节目内容,并由此从心理上对节目产生情感认同。几乎在每期节目中,嘉宾都会就看到、听到或者感受到的人和事进行联想,这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模仿的暗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模仿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③,当看到他人在就一个东西进行联想想象时,人类不由自主地也会加入他者的联想行为中,产生自己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模仿在节目中的表现主要是弹幕内容与节目内容的意义对应。只有恰当处理暗隐读者与实际读者的关系,才能达到文旅节目传播的目的。
五、接受美学探究的意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该节目可供借鉴之处,能够引起对文旅节目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展现出的新样态以及观众需求,启发制作者在制作节目过程中,考虑读者需求与社会价值实现问题,而不只是迎合市场。《行天下》第二季巧妙运用了期待视野、文本未定性、保留剧目以及召唤结构,在期待中预埋观点与意识;在留白中隐藏思想,引导人们就现象发散性地思考本质。这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哲学价值。文旅节目的价值实现既依赖于旅游休闲的放松感,也要进行文化传播,是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长河中的远行。在文旅节目的制作过程与最终的消费过程中,美如影随形:在节目拍摄制作过程中,穿插着制作者和嘉宾的主观感性与现实的客观理性;在消费过程中,则是观众主观意识的主场。一档文旅节目要达到拍摄时既定的传播目标,就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也要考虑制作者、嘉宾与观众三者间的“期待距离”,将这个距离保持在微妙的平衡上,使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与认同该节目。
综上所述,文旅节目制作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国内观众在以往生活经验中建立的一套认知基模和期待视野(即暗隐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与实际受众相结合,尊重受众在传播的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节目主题选择、嘉宾讨论话题设定、镜头表现与其他内容结合等方面的确定;其次,要注意设定合适的美学距离,并在节目中适当留白,满足受众对文旅节目的审美期待;最后,从社会价值角度来考量节目市场的实现。以上几个方面共同考虑,才能完成一部合格文旅节目的整体构建过程。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②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③塔尔德.模仿律[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