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墨与光影中的历史现场

2023-10-15陈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教学

陈硕

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然成为当下生活的常态,媒介的演进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感知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和路径,也对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纸墨与光影中的历史现场”为主题,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滲透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中进行实施,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匹配适切的学习资源,完善过程与结果评价,以期落实该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教学

“媒介”原属于传播学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等重要观点[1],为媒介分析领域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壮大,“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然成为当下生活的常态,媒介的演进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感知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和路径,也对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带来极大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被列为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对应的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尽管其中对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作了很多具化处理,明确了学习的大致方向,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难度仍然很大。况且,当代高中生尽管有跨媒介阅读和交流的日常经验,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很容易使他们身陷“浅阅读”的境地。因而,如何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切实提升当代学生的阅读效率、思维品质和媒介素养仍需教师加以进一步引导。

本文试以“纸墨与光影中的历史现场”为主题,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渗透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第一单元中进行实施,并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为范例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以期落实该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掌握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方法,形成对于历史事件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

(二)围绕“‘1997香港回归’的中外媒体报道”和“纸墨与光影的媒介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辨识不同的媒体立场,梳理新闻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语言、内容、传播等方面的特点,提高跨媒介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结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和事件,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并尝试利用跨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习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校团委推出“百年党史周周读”公众号专栏,以党的发展历程为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全景式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请同学们结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相关篇目,策划一期微信推文,向学校的微信制作团队提供文稿和配图等,通过笔墨与光影还原历史现场,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任务

任务1: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为例,利用多种媒介查阅并整合相关信息,形成对于具体事件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

任务2:细读多篇关于“1997香港回归”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媒体立场,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比较纸墨(新闻作品)与光影(影视作品)在表达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时的差异,由此归纳多种媒介的特点、规律和影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汇报、交流。

1997年7月1日前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盛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了各国传媒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全球共有770多家新闻机构、8400多名记者对香港回归进行了采访和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通过比较其标题、导语、正文来分析其不同的情感倾向、叙事手法和文本结构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新闻事件建立更加清晰、准确、客观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了解新闻作品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方法。

不同的报道者有不同的报道目的和立场,会从不同角度选择事实信息撰写新闻作品,每种角度和立场都有各自的价值和局限。因此,学生在梳理和比较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追问新闻事实,补全思考角度,减少思考的随意性,降低结论的主观色彩,对新闻的可信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判断,对新闻的价值形成个性化的思考,由此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献礼影片,带领观众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讲述了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其中的第四个故事《回归》呈现了“1997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共同观看20分钟左右的影片并交流观影感受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维度或范例,要求他们试着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媒介异同,并做好课堂汇报的准备。

从表1的示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作品往往精准客观、简明扼要、顾全大局,便于人们即时掌握信息,了解事件概要。而视听语言与文字符号相比,组成元素更加丰富多样,因此电影的切入口往往更小,还会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以直观、具体、鲜明的方式表达思想,传递感情,能够很好地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引起强烈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务3:策划“百年党史周周读”推文。梳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涉及的历史事件,从中选择明确的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运用纸墨与光影图文并茂地还原历史现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涉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长征、百团大战、香港回归等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学生可利用参与以上两项学习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围绕其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策划微信推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在学生完成该项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提供给学生合理的思维工具。

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完整”和“角度全面”,帮助学生经由完整的思考过程,从直觉思维走向辩证分析。ORID和OPVI等思维工具[3]的引入能提供从起点到结论的完整思维路径,有效避免学生因思考阶段的跳跃而产生主观判断,修正原有的思维习惯,为思维品质和媒介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二,提供给学生切实的操作建议。

教师也可分享自己在撰写学校官方推文时的经验供学生参考。例如:一篇推文要包含标题、摘要、封面、正文、配图等基本要素;我们往往会根据推文的阅读受众群体来确定推文的内容、形式和推送时间;贴近生活、语言精简、图文相衬是推文的基本要求等……除此之外,在学生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可适时地进行帮助和引导。例如:有学生提出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较为复杂,但开头便着墨过多又怕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此,教师建议用“时间轴”的方式加以呈现。再如学生提出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现场的氛围时,教师可建议学生以新闻图片对应历史场景的方式加以呈现,图片选择时要尽量兼顾群体与个体,补充视频片段,添加背景音乐等策略也是可取的。

三、学习资源

(一)课内资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学习资源: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李宇明,《中国广播》2016年第9期);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陈力丹,《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

(二)课外资源

香港回归报道的比较分析(张勇,《新闻大学》1998年01期);跨媒介传播中各种媒介元素的配合使用(赵云泽,《跨媒介传播基础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电影语言》(马塞尔·马尔丹,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四、评价建议

学习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对教学实践有着诊断、鉴定、激励等功能。在评价维度上,建议“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4],即我们“不仅要判断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也需要判断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所采用的路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5]。而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化,建构学习评价共同体,采用多种方式以增强评价的科学、有效性。

五、教学反思

文字使记忆得以存现,文化得以流传;由此我们得以感受生命,丈量过去,遐思未来。而承载历史的不仅只有文字这一种媒介,在当下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网络、展览、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种媒介获取信息,逐步还原事件现场,接近历史真相,从而形成独立判断。而不同媒介在表达同一事件和主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媒介,背后也暗含着不同的媒体立场,由此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切实提升媒介素养,我在教学设计与任务群实施的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回归真实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对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尽管1997年香港回归时,当下的高中生还未出生,但他们对此却并不陌生,或是从父母与祖辈的口中了解,或是通过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知晓了这段历史。值此建党百年华诞,回顾光辉历程对于青少年继往开来再出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

(二)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

为避免呈现出泛学科化特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应以阅读不同媒介形态的文本为基础,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强调过程完整、深度探究。我以《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经典的新闻消息作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落脚点,要求学生筛选并整合跨媒介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细读新闻作品,分辨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媒介差异;最后结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尝试运用跨媒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匹配适切的学习资源

跨媒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知识,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即学习必备的媒介知识和参考资料。因而,我在选择媒介文本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尽量选择了篇幅及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生活,兼具社会性和时效性,且有利于高中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文本。

(四)完善过程与结果评价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很多任务都难以通过传统的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记录并保留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考查学生在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倾聽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关于评价量表的设计,我主要参考了新课标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多级描述,同时也结合校情、生情以及学习任务的具体难度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阅读方式与阅读载体多元化的时代,主动、有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质疑、鉴别、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至关重要,将长久地影响并作用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其实,“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也并不只是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而是当下社会生活的常态,需要我们共同关注、长期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2]张勇.香港回归报道的比较分析[J].新闻大学,1998(01):26-30.

[3]吴欣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7-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5]王云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7(3):13.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教学
基于理性立足思辨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上)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