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诗还魂,再见杜甫

2023-10-15袁海锋李金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杜甫预设诗歌

袁海锋 李金华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客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栏目的一首诗。不同于杜甫常见诗作忧国忧民思想、沉郁顿挫风格,《客至》浸润着闲适恬淡的生活乐趣与清新自然的诗风,是帮助学生认识杜甫别样形象的良好素材。从教材编撰视角审视,《客至》虽被赋予自读课文角色,但为了更深层次、多元化挖掘《客至》的教学价值,故本节课有意将其升级为教读课文,试图借《客至》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实现杜甫文化形象的再认识。

大单元教学倡导多篇文本的联动阅读,本节课试图贯彻大单元教学思想,并将其加以变形,以多篇带一篇的方式,即以本册《登快阁》《归去来兮辞》及跨册目、跨初中学段的《〈论语〉十二章》《醉翁亭记》等“多篇”课文作为学习支架,来深度解读“这一篇”《客至》。这一过程中,教授学生“大单元”式整合学习方法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多元的诗歌风格与文化人格,两维并举,互动演进。

2.学情分析

本節课系示范课,借用的班级为高二年级理科班。该班学生已经学习并积累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杜甫诗作,如《春望》《登高》《蜀相》《登岳阳楼》等,且极为熟悉杜甫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在诗歌鉴赏方法上,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解读方法,如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但是,学生现有学习呈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学生此前对杜甫诗歌的学习多满足于背诵记忆,且由于学习间隔较长,对杜甫部分诗歌的背诵有些淡忘。因此,本节课采用图片与情境创设的方法,试图唤醒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记忆,加深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深层次勾连与整合。第二,学生对杜甫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业已形成套板印象。藉此,本节课有意以“驳论式”课堂,打破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固定思维,更为深刻地建设杜甫多维立体的文化形象。第三,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欠缺,无法调动已有知识促进新课题学习,故本节课试图教授学生借助已学知识解决新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一:唤醒,杜甫老样子,即从学生已有杜甫诗歌的旧知入手,借助图片与情境,唤醒学生眼中杜甫固有创作思想和诗歌风格;

任务二:推出,《客至》新内容,即采用多篇诗文内容与知识的联动来解读《客至》,以打破学生对杜甫的固有观念,多维度和立体化地还原一个明丽与忧郁并存的杜甫。涉及教材篇目有《种树郭橐驼传》《登快阁》《归去来兮辞》《〈论语〉十二章》(初中)等。

任务三:落成,一种大单元的教法与学法,即向学生总结明确“借诗还魂”的古典诗歌阅读方法——借一群学习过的诗文助力一首诗的新理解,以教会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必备程序性知识,培育学生诗歌鉴赏的关键能力。

【任务实施】

任务一:创设图片与言语情境,唤醒杜甫老样子

提问:这张照片里的大叔是谁?大家认识吗?

学生七嘴八舌,给出答案。

追问:大家有没有想,此时此刻,杜甫在想什么呢?

学生不明所以。

释疑:这张图可不是随便选的哦,大家留意杜甫的手上,还有他45°仰望的眼神。如果此时他的眼前是一片春光,大家替杜甫想一首诗!

第一组同学回答,多轮拉锯引导,想到——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此时杜甫又登上长江边的山峰,放眼远望……

有第一组示范,第二组同学很容易想到——

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秋代序,杜甫又在春日来到诸葛祠……

因为是刚学过的课文,第三组同学最容易想到——

_______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武侯祠的杜甫,又穿越到岳阳楼,看着汪洋洞庭……

第四组同学,或班级共同背诵——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追问:对杜甫,我们实在太熟悉了!说说你们能想到的适合杜甫的关键词——

预设:诗圣、现实主义、穷困、漂泊、爱国诗人、愁苦、老病……

追问:杜甫也是诗歌赏析考试题的常客,根据这些关键词,你们常常整合怎样的答案?

预设:学生大概能答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底色,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师可板书告知。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和过往教材内容的回顾,唤醒学生认知里的固有杜甫形象风格,为下文《客至》出场,以及固有思维认知的打破、多元形象与风格的建构蓄力。此环节是“驳论型”课堂“论”的确立。

任务二:搭建已学诗文支架,推出《客至》新内容

提问:杜甫真的只是这样吗?你看,他还在45°仰望,不过他今天等的是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

预设: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崔明府。

追问:杜甫还写了诗——(班级齐读)

   客至(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活动板块1:借助已知,点拨难字

追问:大家看注释,颈联的字还是比较难写的,不过只注释了“醅”,“飧”大家是怎么读对的?

预设:《种树郭橐驼传》学过——

追问:那句是?

背诵: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追问:大家再回顾一下“饔”,什么意思?

提示: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语文这一课的知识点可能在另一课里已经学过了。拿另一個课的学习成果,来解决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勾连多篇理解一篇的技术,是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运用的学习方法。

活动板块2:提供支架,知人论世

追问:读这首诗前,你们往往都做哪些准备?

预设: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追问:大家看“学习提示”,好像没怎么说,注释也没有涉及。那我来帮大家——

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在诗人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来访,诗人心情高兴,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活动板块3:借助旧诗文,还原真诗魂

探讨: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追问:首联两句,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猜杜甫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不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答出“悲凉”“荒芜”等词汇。

预案:一,引导学生回看题目及诗作文本季节,审视“悲凉感”是否合适精确;二,结合课堂引入的杜甫风格,找出同学错误评鉴的原因——先入为主,以类代篇。由此,课堂回归“正规”,学生问答得到反馈,思维与审美活动也真正开启。

追问:大家千万不要带着对一个人的套版印象来感受一首诗——不能带着“忧国忧民”来,杜甫的一切就都忧得“悲凉”“荒芜”,这是很危险的!大家睁眼看,有什么?

预设:有春天,有鸥鸟?

追问:为什么杜甫的房舍旁有群鸥日日来?

学生不明所以。

追问:如果大家真的没感觉没想法,我建议你们去找下黄庭坚,看他能不能帮下忙。

预设:学生应能关注到下一页《登快阁》一诗的尾句及注释⑥。

追问:大家齐读《登快阁》注释⑥,复问——为什么杜甫的房舍旁有群殴日日来?(提示关注创作背景)

预设:杜甫归隐田园、杜甫品行高洁、群殴相约结盟……

追问:杜甫还有什么约定?

预设:与友人像鸥鸟订盟一样约定了。

追问:你猜,朋友崔明府怎样?

预设:虽是官员,但品行高洁。

探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追问:读颔联,杜甫是不是太懈怠、太慵懒了?

预设:学生能认识到杜甫不是太懈怠慵懒,但不清晰原因。

追问:如果不是,我们就得为杜甫找到一个理由。现在你们调转方向,去到《归去来兮辞》,找陶渊明帮帮忙。

大家在《归去来兮辞》找到哪些支架句子?读出来吧(具体同学)。

预设:找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出注释中“隐士住处”的重要信息。

找到“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出杜甫对友人崔明府的心底的欢迎。

追问:如果是打心底里欢迎崔明府,那为什么不打扫花径呢?

预设:杜甫希望朋友看到自己恬然自足的精神状态……

教师小结:同学们,当你从颔联读出恬然自足、由衷开心来时,有没有发现,杜甫便不能那么忧愁劳苦了?!

探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追问:前两联,我们够朋友哈,也是努力给杜甫找理由了。读完颈联两句,大家有没有觉得是真尽力了?!杜甫,你的“晚宴”也太不上档次了吧?!

咱们不是没见过世面,来看看文豪欧阳修的宴席_____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_____《醉翁亭记》

欧阳修太守宴,主要是要吃出个   。

预设:新鲜、无公害、自然,引导学生往“与民同乐”方向思考。

追问:很明显,杜甫“晚宴”说是“与民同乐”不合适,但“寒酸”确实到位。说到寒酸,我想到孔子的一位学生_____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_____《论语·雍也》

追问:你在颜回的“寒酸”看到了什么?

预设:快乐、简单、自在、安于当下、贤能,引导学生往“安贫乐道”方向思考。

追问:杜甫“晚宴”的“寒酸”与  更相似?

结论:杜甫的“寒酸”是安贫乐道的精神彰显,不足羞愧,更着意让崔明府看到与感受到。

探讨: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追問:“安贫乐道”的杜甫脸上如果需要一种表情,这种表情应该是_____。

但是,你读过杜甫那么多诗,他最擅长的表情是_____。(回顾课前几首诗)

我们来看一幅画(课件中,可把画作题字遮住)

如果请大家配句诗,你会选择_____

预设: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追问:我斗胆把“诗圣”这句诗改成“肯邀邻翁过门饮,推杯呼取尽余杯”,大家觉得有什么不同?好不好?

预设:要请邻翁来家里,太正式了,不够随便随意,不好。

追问:如你所言,这幅画有个BUG,大家看出来没?

预设:有三个凳子,还准备了一双筷子。

追问:再回过头来,谁来说下“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妙处?

预设:杜甫暂时逃出大时代、大社会的悲伤、苦涩,真正地融入到眼前的欢愉,也真诚地给好友崔明府这番简单而真挚的快乐、安闲、豁然。

追问:大家再看这场宴会,寒酸还是奢华?

大家再看杜甫这首诗,他的情绪_____,他的语言_____。

(黑板另一侧板书:恬然安闲 清新自然)

任务三:呈现借诗还魂课题,落成“教”法与“学”法

学习至此,我想把这节课的课题展示给大家:

借诗还魂,再见杜甫

——杜甫《客至》的一种大单元读法

提问:同学们,课堂最后,我给大家设计一个“逆天”的任务——结合这节课《客至》的学习,同学们来分析一下我拟定的课题。

预设:①原来大单元也可以不用一整个教材单元来上,也可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②鉴赏古诗词,可以联系学过的教材课文。③一个人的形象,不止一个方面,是立体的,比如杜甫。④杜甫,其实有时很可爱。⑤学语文,不能忽略任何一篇(首)有意义的名家经典。

(将左右黑板收起,遮住一体机课件)

总结:同学们,我先将黑板合起来。

其实,你们刚才所讲,也正是这节课,我想带着你们看到的——

昨天,你见过“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杜甫;今天,我想你见一个“恬然安闲”“清新自然”的杜甫。

(再次将左右黑板分开,呈现一体机课件)

我希望,你们由此获得一种“借诗还魂”的古典诗歌阅读方法——借一群学习过的诗文助力一首诗的新理解!我也希望,你们由此再见杜甫另外一面人生形象——主线的历史形象之外,原来还有生活的侧面!其实,我还有一个更深切的希望。同学们,从诗里、课里走出,我们的生活与人生,何尝不需要像学习杜甫一样,是一种合起来,不要被某时某刻的一些侧面遮蔽你美好的样子。

期待如此!好,下课!

【课堂总结】

“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是黄厚江老师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箴言,也是本节课一以贯之所遵循的实践理念。本堂课通过杜甫45°仰望的图片以及言语形式创设诗歌的内容情境,试图将学生带入到杜甫诗歌内容的氛围中去;文本解读,在于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从《客至》一诗中挖掘教学价值,借助已学诗文引导学生解读《客至》,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并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最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将“基于教的学”与“基于学的教”嵌合,教师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体会、总结,促进学生学习真正的发生,促成学生学科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素养形成。

【教学反思】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借助教材选文,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固着点,促进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与共生,是本节课想要努力探索的方向。在当前高中教学实践中,诗歌教学出现一些阻碍,如学生无法勾连已学知识,将诗歌知识融会贯通,并对经典诗人作品采取标签式记忆,如想到杜甫就是“沉郁顿挫”,想到李白就是“豪放飘逸”。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认知的升级,而且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基于此,本节教学设计,大致有四点教学追求:

1.以学习任务群组的设计形式,满足教与学双方充足的参与度。不在“基于教的学”“基于学的教”上左右摇摆,力避课堂热热闹闹,而忘记了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亦不欲教师“入戏太深”,喧宾夺主而不自觉的独角游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体会、总结。整个过程,始终坚持以“真实”“有意义”“语文实践活动”为教学设计原则,追求“语文性”十足的语文课。

2.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内容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深刻地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度进化的必由选择。本堂课的情境创设是对学科认知情境的具体化,为避免虚假情境的创设,本节课情境设置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情境务必贴合文本内容;其二,情境具有真实性,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其三,情境的设置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3.拓展大单元教学实践可能。从本质讲,“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价值观,至少先得是一种教学价值观,然后才是具体的达成形式。“大单元”的本质是整合教学内容,生成教学资源。本课在教材单元(共建式)大单元教学形式之外,开拓一种别样的“聚焦式”大单元教学形式。不同于以教材单元以议题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共建、价值共建,“聚焦式”大单元教学更强调“以旧带新”,也就是《客至》中“借诗还魂”的具体落处。两种大单元教学的构课逻辑路径,彰显了一种更为成熟的“大单元教学观”。

4.实现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两次转换。教材文本解读的核心追求一是要发现文本的言语价值,二是将其转化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成为推进教学的可资资源。本堂课正是在发掘《客至》不同于其他杜甫诗作所呈现出的“沉郁顿挫”诗风与“忧国忧民”思想的言语文学价值的基础上,有意将其升级为教读课文,借助《客至》“清新自然”与“闲适恬然”的教学内容的开掘,破解学生对杜甫的固有思维,实现对杜甫作品及人生的认知跃迁,实现古典诗歌教学的落地。

当然,本设计仍有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如未能设计当下流行的适合本课教学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推进中,教师的介入感过强;限于课堂时间,教学现场生成后的教学评价展示不充分等。语文教学总是充满遗憾,如何在课堂上将教师设计、组织、引导角色,学生参与、体会、总结的任务充分落地。将是笔者在内的每一位语文一线教师日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专家点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四套卷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新形态——教、学、考一致性。这一新的考试形式和命题思路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体现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逻辑。这一课堂设计逻辑与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样态,殊途同归,强调课堂的情境性、整合性、深度性与有效性,都指向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袁海锋老师的《借诗还魂,再见杜甫——〈客至〉的一种大单元读法》这一大单元组元式的读法与教法,突出地体现了教、學、评一体化的课堂思路和课例形态。

首先,在“教”的设计上,教师对单篇文本的解读和资源支架进行整合,让大单元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各种知识组元和任务支架,并且在每个知识组元的回忆、调用与学习中能够体现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教与评形成了有机的融合,用教带评,以评促教。比如,用《种树郭橐驼传》《登快阁》《归去来兮辞》《〈论语〉十二章》里的内容与知识来解读《客至》,通过可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客至》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又完成了评价目的。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整合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评价,让教与学的过程能严密呼应,用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教学评价的思维。

其次,在“学”的活动上,教师设置了三个典型任务:1.唤醒,杜甫老样子;2.推出,《客至》新内容;3.落成,“借诗还魂”的古典诗歌阅读方法。教师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以及所调用的组元内容辐射了单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组合与丰富中建构了一种自己阅读诗歌的方式。在此任务完成与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杜甫此人此诗的认识有了一个学科思维,并且把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主题也融了进来。大单元的任务化、情境化教学要素更是一种知识形成要素和能力评价要素,因为正是在“情境”与任务的完成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诗歌鉴赏的必备程序性知识和鉴赏诗歌的关键能力。

再次,在“评”的内容上,教师分别通过对学生知识组元掌握情况的评价和学生对诗人、诗歌的评价来完成学的任务和教的内容,贯穿始终的是各种形式的“组元”评价与支架。最终,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教材课文来理解立体的杜甫和“恬然安闲”“清新自然”的《客至》。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评”相互关联,彼此推动,三位一体,建构了一种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在“评”的形式上,虽然本课执教在2023年高考之前,但却能与高考试题高度暗合。其中,课堂上出示丰子恺画作,让学生为画作题词的学习任务设计,与新课标Ⅰ卷默写第三题:“(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就很好”可谓不谋而合。这样的教学样态既指向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又力图将教学端的教、学与考试端的评勾连为一体。因此,本节课所设计的大单元教学组元整合、认知情境、典型任务这三个方面,都比较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逻辑和设计思路,是一节值得去琢磨、实践,有学理价值的研讨课。

猜你喜欢

杜甫预设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杜甫的维稳观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