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3-10-15闫禹孙志成

教书育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产教一流

闫禹 孙志成

(1.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现有的应用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18 年6 月21 日,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为新时代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2018 年10 月17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面落实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4 月2 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到要花3 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 万个国家级、1 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正式开启了全国范围内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步伐。2021 年4 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以“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为主题,在报告会议中再次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经济学专业应用性强,学生人数多,是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背景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针对一流专业建设需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培育方式,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活动有效融合,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分析、规划、管理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对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具有直接影响。就经济学专业而言,学生培养目标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理论型人才应当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应当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关键是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

传统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注重理论型人才培养,以学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欠缺。为适应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要求,在高校中,特别是经济学专业,更应该以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为原则,建立健全与高校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特点一方面是理论性强,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与产业的紧密贴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前沿理论动态,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理论强实践”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要求,也为经济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提出了挑战。

这就需要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将办学理念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转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来,依靠多方力量培养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经济学专业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围绕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的能力,经济学课程改革采取虚实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二、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提出,经济学专业向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转型的脚步不断加快。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此提供了新思路,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人才与市场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中,产教融合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对产教融合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个别高校忽视了企事业单位作为需求方对学生就业提出的具体要求。其次,产教融合认知不够明确,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全等同起来,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前者是学校和企业同为主体,共同实现办学目标,后者采用以校方为主、企业为辅的发展模式。最后,产教融合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比如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打造实习基地,但企业并未实际参与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等领域。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培养具有过硬应用技能和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业务素质。然而,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从事经济学专业教学工作,尽管经过多年的学习深造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没有在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很难根据企业实际业务需要进行学生培养,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作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重要媒介和场所,是提高经济学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力度的有效途径。[2]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实践相关的场地、硬件和软件三个方面。目前,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训室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实验室使用效率较低,必要的定量分析软件、模拟炒股软件、模拟外贸报关软件等教学模拟软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校外实习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学生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性有待提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创业实践,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向。目前,实践教学体系整体缺乏创新性,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较低。从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来看,校内课堂实践中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形式较为单一,专业实训课程多以虚拟流程的机械操作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行业现实情况,难以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尽管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的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能够实现学生与实际工作的紧密贴合,但由于自身工作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多数学生仅仅停留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岗位工作,而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经营目的,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此外,经济学专业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项目作为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训练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对这种创新实践模式的兴趣不高,参与度相对较低。

三、“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是主要途径,生产实践能够有效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要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首先明确产教融合的内涵。[3]

一方面,要依据经济学专业特点,创设高校与企业的共同育人项目,不断完善两个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高效、更为稳定。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逐渐深入,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协同育人机制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双方协同互动效果,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

另一方面,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调动企业作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为载体,合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资源,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寻找人才培养的方向,推动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进一步结合。首先,完善校企合作教学实施计划,将实践融入高校、企业的互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模拟熟练掌握应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拓宽和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在与地方企业建立联系的同时,适当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的企业,除了采取传统的“企业进校,课堂进厂”等方式,还可以通过直播、视频、讲座等线上教学途径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最后,深化校企合作项目内容,将学生的经济学专业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由企业制定选题方向,或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选题来源,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及企业专业人员的联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水平,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加强教师的实践培养,打造专业定制型人才,全面优化“双师型”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能够“一专多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智慧化互动与共享。[4]

立足一流经济学专业定位,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团队。

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老教师的实践教学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中青年教师要主动在实践课程教学、毕业论文辅导、专业实习指导、创新实践培养等方面请教资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发经济学专业内涵的后劲输出。

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到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实际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如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承担横向项目、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还可以将企业管理者或专家请进校园为教师做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融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创业经验。通过实践拓展,教师能够把亲身体验和学习到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最后,鼓励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产业精英和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专业兼职导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

(三)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践基地布局

一方面,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首先,将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模拟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才需求导向,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置计量分析方法实训、数字经济实验等内容,并利用远程处理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最后,充分利用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各类学科竞赛社团、科创小组、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优化升级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习、就业桥梁,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要不断细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理念及思路,优化校外实践基地布局。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真正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了解经济管理部门的运作过程,提高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上,要积极探索企业的利益追逐点,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期稳定合作模式。另外,根据“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要求,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还要适时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动态调整,在适当扩大实践教学基地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基地布局的优化。

(四)推动经济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融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大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不断创新观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训练项目、课程设计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在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同步,全方位推进经济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5]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竞技活动,能够将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而言,要组织校内教师和行业导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A+类赛事,以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其他各级创新创业技能竞赛项目。在参加项目和竞赛的过程中,从项目设计、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项目成果撰写学生都全程参与、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对各种竞赛和项目的兴趣,学校可以对参加者给予奖励。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实行创新创业学分累计及转换制度,将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报告和成果计入“创新学分”,并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学分积累等多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大力支持。

由于实践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背景下完善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无论对于高校和学生的发展,还是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专业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式,打造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经济活动分析、综合经济管理与营销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产教一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反思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