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的文本解读与“篇性”价值
2023-10-14王鹏
王鹏
摘要:《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读篇目,《百合花》的文本解读要以课程标准为纲领,把握文本解读方向;以单元整体目标为导向,确定文本解读内容;以文本内容为中心,梳理文本解读重点;以多元解读为参照,拓宽文本解读思路。深入解读文本,能够充分挖掘文本的“篇性”价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 《百合花》 教学价值 “篇性”价值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必读篇目,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历来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对于《百合花》这篇小说的文本解读很多,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能把握住文本解读的重点,让解读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在众多解读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本文从《百合花》这篇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篇性”价值的确定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以课程标准为纲领,把握文本解读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时代性”“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1]这些都为解读《百合花》这篇小说指明了方向。
从育人方面来说,《百合花》中的人物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小说能够激起学生对于“青春的价值”的思考。从时代性方面来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崇高情操。1958年,茅盾也在他的评论文章《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评价这篇小说“以‘清新、俊逸’的风格反应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解放军的真诚’”。[2]因为小说所展现的时代与现在高中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所以解读这篇小说时需要联系历史背景。从革命文化传承来说,要引导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并自觉继承,“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课程标准”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单元整体目标为导向,确定文本解读内容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人文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任务群旨在落实语文素养。《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青春激扬”是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本单元对应的任务群。
梳理课文,理清本单元的整体脉络。本单元由一首词、四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组成。从内容上看,这几篇文章展现的是不同年代的青春,时间跨度从五四运动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抒写了不同年代人们的青春。描写青春的侧重点也不同,有歌颂青春的激情与活力的,也有歌颂青春的创造与奉献的,展示了不同形式的青春。由此,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关注到历史背景,又要关注到青春的多种表现形式。从体裁来看,本单元有词、诗歌、小说三种文学体裁,《百合花》是其中的一篇小说。由此,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关注到小说的体裁特点,也要关注到小说与其他体裁在表达上的不同点。
关注单元整体目标。单元整体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向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单元整体目标包含三个重点:(1)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思考青春的价值。(2)把握不同体裁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各自的艺术魅力。(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鉴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学习目标所指,也就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将《百合花》文本解读的内容确定为:小说主题、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和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以文本内容为中心,梳理文本解读重点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文本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文本思想蕴含其中。通过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仔细分析,梳理文本解读重点。
小说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对于一篇小说来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最重要的三个要素,通过情节的发展、环境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解读主题时也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篇小说的关键,《百合花》塑造了三个人物:“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正处于青春年华。“我”满腔热情投身革命事业,性格活泼,感情细腻。小通讯员性格腼腆,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在群众有危险的时候却能挺身而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媳妇性格内向,但却在小通讯员牺牲后毅然献出了自己的新棉被。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作者没有刻意去夸大描写而使人物形象“英雄化”。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人物的青春活力,体会到他们之间的那种真情,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人性美。
小说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却并不复杂,也不紧凑,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结尾处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盖上了白色百合花被子将小说情节推向了最高潮,“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白色百合花象征着纯洁、庄严、百年好合。這正是他们之间纯洁感情的象征,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的展现。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奉献着青春,实现着青春价值。
小说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比如,文本中对于月亮和家乡竹林的描写等,这些描写不仅在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冲淡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紧张感。作者尽力描绘的是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给人的感觉也是一种诗意的美感。
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我”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作为叙述者,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都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作为参与者,“我”也参与到故事情节当中。这就使叙事更加客观真实,仿佛这一切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故事参与者的“我”在叙事时也有局限性,作者巧妙地通过第三者的转述来转换叙事视角。
小说作为叙事体艺术,是语言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自然也有叙事节奏。[4]从叙事节奏方面来说,这篇小说的叙事节奏快慢结合,先慢后快。小说前半部分叙事节奏慢一些,战斗即将开始后叙事节奏加快,战斗带来的紧张氛围和压迫感也逐渐袭来。这种先慢后快的叙事节奏前后形成一种很好的对比效果,文章前奏越舒缓,后面高潮部分就越让人震撼。
从抒情方面来说,首先是借景抒情。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插叙的回忆性描写以及对于月亮的描写等,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小通讯员的关爱。其次是对比抒情。战争的残酷和人间温情的对比,人物形象前后变化的对比,“我”感情的内隐与新媳妇感情外显的对比等,这些对比都使感情的表达更强烈。如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是“强忍着泪水”,还“跟担架员说了些话”,在刻意控制自己的情感流露,此时的情感控制也是一种强烈感情的表现。而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两个人的表现虽然不同,但是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强烈的。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著名作家茅盾曾盛赞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份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文章的细节描写很多,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的树枝和后来多出的一枝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皎洁的月亮、白色百合花棉被等。这些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却在不知不觉中刻画着人物形象,推动着情节发展,深化着文章主题。例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这个细节描写照应了前面小通讯员衣服被刮坏后“挂下一片布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关爱和些许的悔恨,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她一时无法平复自己复杂的内心,唯有用默默的行动来表达她此时无以言表的情感。这个细节也加重了沉重的氛围,与文章前面新媳妇的腼腆拘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在为后面新媳妇情感的爆发进行了酝酿。
以多元解读为参照,拓宽文本解读思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文本解读,拓宽文本解读思路,挖掘更多的教学价值,但不能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迷失了方向,而要像鲁迅《拿来主义》中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例如,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多种解读。学者潘雪婷总结了四种观点。第一种主题是以茅盾为代表的,主题思想具有一定政治性,认为《百合花》主要是对“军民鱼水情”“同志战友情”的讴歌与赞扬。第二种主题是新时期以来的人情和谐说。第三种主题认为小说呈现出的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第四种是生命寂寞说,认为《百合花》首先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人情关系,而后再通过死亡把一切摧毁,创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悲剧,小通讯员这类年轻美好的生命的消逝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巨大的悲剧感。[5]解读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立场不同,解读的主题也就不同。第一种主题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今天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个主题也符合当前时代关于加强革命文化的传承的要求。第二种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也要懂得如何与人真诚地和谐相处。这两种主题解读都可以借鉴,以丰富主题的内涵。第三、四种主题虽然解读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教学价值不大。
在借助多元解读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文本解读要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偏离了文本内容。二是文本解读的深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不可太偏重学术。三是文本解读不可太随意,并不是所有的解读都适合,要有教学价值。
文章的独特“篇性”价值
小说教学一般都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进行,即人物、环境、情节,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把握小说类性辨识的基础上要进行“篇性”的挖掘。篇性表现在作者言语创造的很多方面,如意象的营构、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叙事节奏的处理等。[6]在这几个方面,这篇小说都有其独特性,如小说中“百合花、野菊花、月亮”等意象都是反复出现,既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又有深化主题作用。在形象塑造上,也许是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作者非常注重女性形象的刻画,刻画出了新媳妇和“我”的女性特有的关爱,还有女性的内敛和泼辣。同时,注重刻画真实形象。对于小通讯员这个形象,作者并没有将其“英雄化”,而是通过担架员的陈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形象,但其普通的形象却让人感觉到高大。情节设计并不紧凑,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淡化情节的描写。这样的设计使读者的心不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紧绷,给人一种舒缓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去突出人物形象。另外,这篇小说“诗化般”的语言也值得在学习中去细细品味。对于这些“篇性”的挖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与其他小说的比较来深刻认识这篇小说独特的“篇性”。
作者單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J].人民文学,1958(06).
[3]刘必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1(03).
[4]李新亮.现代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03).
[5]潘雪婷.《百合花》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6]汲安庆.语文解读的原则与视角[J].中学语文,2022(13).
[7]李建军.再论《百合花》——关于《红楼梦》对茹志鹃写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