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对早期肺癌患者安全性及肺功能的影响

2023-10-14江文发江美兰吴诗龙许辰阳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7期
关键词:肺段单孔肺叶

江文发 江美兰 吴诗龙 许辰阳

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中,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肺癌未向远端组织或器官转移,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1]。开胸手术作为治疗肺癌的传统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影响患者肺功能及后期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手术以小创口的优势逐渐被应用于肺癌手术中,但其根据肺组织切除方式的不同又细分为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2-3]。相关的研究指出,肺叶切除能够将病灶清除的较为彻底,但同时也会切除较多的正常组织,对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肺段切除能够更好地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4-5]。因此目前对于哪种手术方式更有利于治疗早期肺癌还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种情况,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 例早期肺癌患者,分组后分别对其实施差异化的干预方案,旨在分析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对早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肺功能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60 例。纳入标准:患者均明确诊断早期肺癌,国际TNM 分期处于Ⅰ期,未见癌细胞转移[1];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且均自愿进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有胸部手术史或胸腔广泛粘连;术前伴有肺功能损伤或其他肺部疾病;临床资料缺失。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至两组,分别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叶组,n=80)、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肺段组,n=80)。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单孔胸腔镜手术,取健侧卧位并保持单肺通气,全麻后于腋前线稍偏后第4 肋或第5 肋间作3~5 cm 切口,在此切口处置入胸腔镜镜头并对患者的胸腔情况进行仔细探查,以此明确病变位置、胸膜有无粘连及肺门解剖等情况,并通过手法触摸和肺部病变定位钩来确定肿瘤结节位置。肺叶组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切开肺门,游离支气管及肺叶所属动、静脉,使用切割处理器切除病变的肺叶组织,尽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的肺组织和附属的小血管,并清理淋巴结。肺段组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游离出相应支气管及肺段所属动、静脉后,将相应支气管夹闭,麻醉师进行膨肺操作,确定出病变肺段边界,切除相应病变肺段并清理淋巴结。取出所有切除的组织送检,放入引流后取出胸腔镜和器械,进行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安全性(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漏气、心律失常等);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检测,指标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肺功能检查前2 h 内不可以剧烈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肺叶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肺叶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s)

术中出血量(mL)组别 手术时间(min)淋巴结清扫数量(个)术后引流时间(d)术后引流量(mL)术后住院时间(d)肺叶组(n=80) 178.65±31.82 114.05±15.84 11.72±2.87 5.91±2.03 1 057.48±379.40 9.03±1.28肺段组(n=80) 185.23±25.07 77.39±10.96 12.01±3.58 4.47±1.35 685.39±261.74 7.82±1.12 t 值 1.453 17.023 0.565 5.283 7.220 6.363 P 值 0.148 <0.001 0.573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安全性对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786),见表3。

表3 两组安全性对比[例(%)]

2.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肺段组FEV1、FVC、MVV 均高于肺叶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L,(±s)]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L,(±s)]

组别 FEV1 FVC MVV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肺叶组(n=80) 2.06±0.43 1.28±0.64 1.62±0.38 2.81±0.38 1.97±0.43 2.38±0.42 82.48±11.31 62.22±9.60 71.95±6.18肺段组(n=80) 2.07±0.49 1.64±0.48 1.89±0.49 2.82±0.45 2.46±0.49 2.75±0.36 81.74±10.42 70.69±8.52 77.26±5.27 t 值 0.137 4.025 3.895 0.152 7.041 5.983 0.430 5.902 5.848 P 值 0.891 0.000 0.000 0.879 <0.001 <0.001 0.667 <0.001 <0.001

3 讨论

肺癌是目前全球患病率及致死率位居首位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 在胸部体检中的广泛普及,肺部小结节发现数升高,而在这些肺部小结节中,部分属于早期肺癌患者[6-8]。手术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常用手术方式。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及手术技巧不断提高,胸腔镜在肺癌手术中广泛应用,其相比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手术创伤更小,对胸腔及肺组织的损伤较小,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9-11]。胸腔镜手术借助胸腔镜探查胸腔内部结构以视频实时影像呈现给手术者,手术器械通过小切口探入胸腔内,在胸腔镜引导下进行操作,最初的形式为多孔手术,但术后与开孔相关的胸壁感觉异常发生率较高[12-13]。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手术技术的发展,单孔胸腔镜手术成为了可能,可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14-16]。

胸腔镜手术根据肺组织切除方式可分为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但何种手术的疗效更佳,目前尚无定论[17-18]。故开展此研究,旨在分析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对早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肺功能影响,其结果显示:(1)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叶组相比,肺段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更少,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对早期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均较高,但与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更小,更佳有利于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在对手术前后肺功能变化的观察中发现,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肺段组FEV1、FVC、MVV 均高于肺叶组(P<0.05)。结果提示两种手术切除方式均对患者的肺功能具有一定影响,造成肺功能下降,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更有利于进行早期肺功能锻炼,从而改善肺功能,加速康复进程[19-21]。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肺癌患者而言,对其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的安全性均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与肺叶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有助于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肺段单孔肺叶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初步应用(附2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