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施策略

2023-10-14张盛良

名师在线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双减分数数学

文/张盛良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政策的指导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之间出现隔阂,这就需要教师从创新和改革的角度入手,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让学生在单元教学、自主探究、课后作业、课后服务体系中展开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双减”政策的思想和理念逐步融入基础教育领域,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从学生的学情角度展开分析可知,部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满足“双减”的真实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中,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欲望和兴趣都不强,也未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这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书面作业比例过高,学生的作业负担未能得到明显减轻;在课余时间,小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实践探索时间不足,所以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自然也就不足。种种因素表明,若教师不能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双减”教育理念就难以融入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显著增强。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施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等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真正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减轻他们的身心压力,让学生在平等、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究,从而为构建精准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一)精准整合单元教材,让知识“联”起来

“双减”政策的工作原则便是“坚持学生为本”,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纵深发展为目标,建设效率高、质量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此模式中展开思考和论证。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教学入手,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关联性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全面认知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中分别设置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方面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法,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的内容结合起来[1]。首先,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整合两个单元的内容,构成一个教学大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了解“分数的计算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倒数”的基本概念,随之引入“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法的运算方式”。将两个单元的内容置于同一背景中进行解析,能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学习意识,驱动他们展开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融合起来,设计一个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形成单元整体意识,具体如下:

问题1:学校即将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已知一个大礼堂可容纳400 人,每一个小礼堂容纳人数比大礼堂少,那么一个小礼堂能容纳多少人?

问题2:一个小礼堂可容纳80 人,比每一个大礼堂的容纳数量少,那么一个大礼堂的容纳人数是多少?

教师将如上两个问题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仔细区分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方面的知识,辨析题目的考查方向和蕴含的数量关系,他们也能认识到两个单元的知识存在的内在关联。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明确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还能借助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概念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加强。

(二)创设多元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兴趣”因素的影响。如果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其中,结合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相反,若是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则很难调动积极性,无法保证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授课手段,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趣味性因素。这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快乐学习,达到缓解学业压力的目的,真正意义上让课堂“活”起来。在“双减”政策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对班级同学有全面了解,结合他们的基本学情、领悟能力、学习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创设多元化课堂,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愿意主动针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同一级运算的正确顺序,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游乐园的视频,以多彩的图画快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随后补充说明:游乐园上午有74人,中午离开52 人,又有86 人到来,那么现在有多少人在场内?大数据显示3 天共接待了987 人,未来5 天预计能接待多少人?教师引导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列出算式,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由组内其他成员点评,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请教,经过商议总结出最后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发言。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是74-52+86=108(人),第二个则是987÷3×5=1645(人),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那么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先行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又借助小组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将寓教于乐落实到实践中,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实施自主探究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实施自主探究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模型思想、直观想象意识等,并能有效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自此,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深度学习意识能够不断加强。

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乐趣,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形转化的过程中,明确“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2]。首先,在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式前,学生需了解“几分之几”的概念。基于此诉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白纸上绘制长方形,按照实际的分数如,将长方形平均分成5 分,并将其中的3份涂成同样的颜色,以此表示分数的意义。其次,待学生充分明确分数的概念后,教师引出分母相同的分数,要求学生在图形中表示的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在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出更高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绘图法表示分数不同的加减关系,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生需要掌握“通分”的概念,然后在白纸上将长方形平均分为12 份,并将通分为,将通分为,以不同颜色的小方格表示的关系。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图形转换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准确解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式,掌握运用图形解题的思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习得了本课的知识,还增强了几何直观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建趣味化和直观化的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他们也能在“双减”背景下达成“减负”和“增效”的学习目标。

(四)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让思维“亮”起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多媒体设备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捷的操作设备深受师生喜爱。在互联网没有得到普及之前,教师在课堂上依赖粉笔和黑板这样原始的手段展开教学,对于抽象的内容单凭语言的转述很难表达清楚,尤其是几何问题,手绘图形不够严谨,无法展现动态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小学生身心发育还未成熟,他们正处于思维形成阶段,习惯依靠直观的感受来判断事物,缺乏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意识,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强调精准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求出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割补、拼摆等方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教师在大屏幕上以动态的形式展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转变,在计算时,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由此推断出来“长方形面积=长×宽”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原本抽象的几何问题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不同图形的转换,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顺利地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五)优化课后作业体系,将课内与课外“合”起来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减少书面作业的数量等要求。因此,基于“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程教学,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不断优化课后作业体系,将课后作业与课后服务融合起来,通过设置驱动性和实践性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社会领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深化数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这样的数学教学方能达到减轻小学生负担的目的。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为了践行“双减”政策中的教育理念,教师可在作业设计方面花费精力,将实践性质的作业作为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强化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主要载体。依据“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结合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统计我国奥运代表团从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到2022 年北京冬奥会派出运动员的数量以及取得奖牌的情况”的作业。在该作业的引领下,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体育新闻,通过查阅线上平台中的素材和资源,提取有效数据,并按照实际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展示我国奥运代表团在冬奥会上取得的好成绩。

以“双减”政策为起点,教师改变了陈旧的教育思想,借助内容精练的实践型作业,指引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收集和整合信息,并借助数据分析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能从现实生活和社会领域中汲取能量,进而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秉承着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先、以活动为基的原则,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自主探究教学和课后作业体系等方式,构建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优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课堂模式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最终形成深度探索、精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双减分数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