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3-10-14严兴生

名师在线 2023年22期
关键词:榜样法治道德

文/严兴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真诚、善良的个体,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但小学生个体性格和能力差异较大,导致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突发情况,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活动,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培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笔者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总结教学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且极具趣味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素材,只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对很多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影响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此外,教师设计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发散,不利于全面发展[1]。

(二)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总结和提炼。然而,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满堂都是空洞的说教,为学生介绍教材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缺少互动与交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但是有些教师抵触新技术,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认为制作课件会浪费时间,导致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

从教学评价的情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重视学习过程,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只能对部分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很难给多数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冲击。一堂课下来,教师并没有发现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形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了哪些知识,又锻炼了哪些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弱化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找不到学习和改进的方向[2]。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师要转变传统以知识为本的理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生活化角度出发设计内容,创设极具趣味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感、自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辅助,借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领悟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可以上网去查找与之相关的教学案例,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与延伸,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出发,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理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内化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把教材内容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技术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情境中的内容。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比如,在讲解“安全上学去”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校园大门口的监控中截取一段录像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学校门口上学时的交通场景,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观看中会发现时不时就会有行人和车辆违反交通规则,造成道路拥堵,甚至还会发生一些剐蹭事故。真实的影像资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有力补充,既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自主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模仿、尚崇拜的心理特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榜样教育,使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向榜样靠拢,实现自主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取合适的榜样,引导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榜样的力量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榜样人物时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选取的榜样行为和品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要避免“假、大、空”,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榜样精神的影响下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选择榜样人物时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等都可以成为榜样,这些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更加真实,更能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意识,有助于学生不断进步。比如,在讲解“学习有方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还可以谈一谈从这些榜样身上自己学到了哪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树立身边典型的同时,还要适当地为他们选择一些历史人物、科学家、医学家等有影响力的榜样,用榜样的人物事迹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有梦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又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电视新闻,为学生讲述戍边英雄的感人事迹,唤醒学生的民族初心,引导学生崇尚英烈、学习英烈、赓续英烈精神,坚定爱国信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组织课堂活动,打造开放课堂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背诵、会答题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习惯,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自身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打造开放课堂,使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主动学习者和主动践行者。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开展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小游戏,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结合生活化的内容,使学生对活动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做家务,承担家庭的责任。为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帮助家长做家务,采用视频打卡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通过亲身参与提高道德认知。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在班级群中汇报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方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汇报展示环节,让学生用日记、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和成果。

每个学生都是表演天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小品活动,又如,在讲授“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规划旅游路线”的活动情境,情境中的游客对导游设计的旅游路线存在很大的异议。为了统一意见,教师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游客,模拟沟通交流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领悟与人交流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借助传统文化,渗透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它们都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得来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极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拓宽教学视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弘扬下去。在每节课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可以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达到课后“收心”的目的,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

为了使教材内容更直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动画、图文等方式展现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知识,尤其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个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等,还可以讲述各个民族的由来、发展与演变,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责任感。

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止步于此。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向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活动游戏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文化内涵,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契合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

(五)优化教学评价,增强教育效果

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相关。优质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的动态评价结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形成,着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能根据教材中的观点直接否定,而要充分接纳学生,对学生看问题的角度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认可,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采用接纳式的评价方法,只要学生的想法合情合理,就要给予合理的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课堂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激励式的评价,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认识和行为上的明显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否定式的评价,直接告知学生这种思想或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中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了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还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评或采用小组互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邀请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参与到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评价中。

三、结束语

总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以生为本”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改进与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榜样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