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错中的“加减乘除”

2023-10-14朱欢

关键词:加减乘除小学数学

朱欢

摘要:“化错教育”主张经历容错、融错、荣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化错的三重境界。其间,蕴含了“加减乘除”的方法论,不断求索如何把“错”化开,从化错走向化人。具体而言,要加一点耐心,因为错误可以多“飞”一会儿;减一点偏见,因为错误也是学习的资源;乘一点方法,因为错误会离正确更近一步;除一点焦虑,因为错误其实很寻常。

关键词:小学数学;化错教育;化人

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主张经历容错、融错、荣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化错的三重境界。其间,蕴含了“加减乘除”的方法论,不断求索如何把“错”化开,从化错走向化人。

一、加一点耐心,错误可以多“飞”一会儿

华老师经常会在课上说这样一句话:“没关系,我可以等。”面对课堂中的思维“卡壳”,他相信,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的思路就会慢慢打开,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华老师更是耐心等待,巧妙地躲在“幕后”,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

教学《鸽巢问题》一课,我也加了一点耐心,让错误多“飞”了一会儿。我出示命题:“把4支

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学生通过“枚举法”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当借助推理来理解规律时,学生说:“先每个笔筒各放1支笔,剩下1支笔,无论放哪个笔筒,都会出现一个笔筒有2支笔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列式:4÷3=1(支)……1(支),1+1=2(支)。接着出示问题:“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结果会怎样?”学生列式:5÷4=1(支)……1(支),1+1=2(支)。我再出示问题:“10支笔放进9个笔筒,结果会怎样?”学生列式:10÷9=1(支)……1(支),1+1=2(支)。这时,有一名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算式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至少数=商+余数’。”“好像真是这么回事。”我回应,而后顺势板书:“至少数=商+余数。”……进入练习阶段,我出示问题:“5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学生列的算式是:5÷3=1(只)……2(只),1+1=2(只)。我让学生再次回到黑板上之前得出的结论:“至少数=商+余数”,这个式子对吗?经过讨论,学生最终发现至少数和商的关系是“至少数=商+1”,而不是“至少数=商+余数”。

“化错的最高境界是自化。”[1]本案例中,当发现学生的错误后,我没有立即指出,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对比确认。最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那么简单。此时,教师还可以追问:下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启发学生答出:大胆猜想,小心验证。我想,这样“迂回”的学习过程,才是渐进深入、真实发生的。

二、减一点偏见,错误也是学习的资源

“错若化开,成长自来。”[2]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尺度去评判,而要看到其中的正确因子、积极因素,看到其中的美好。因为有些错误往往是学习的开始,我们可以将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

教学《烙饼问题》一课,我问学生:“烙1张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回答:“6分钟。”我接着问:“那么烙2张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绝大部分学生说:“6分钟。”“还有不同的答案吗?”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说:“12分钟。”我让学生再想一想:“6分钟是怎么烙的?12分钟是怎么烙的?”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学生明白了2张饼同时烙更省时。更进一步,我让学生观察、思考烙1张饼和烙2张饼所花的最少时间为什么是一样的。学生对所花时间最少的烙饼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烙3张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出现两种答案:12分钟和9分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再次体会最省时的烙法就是每次锅里都有2张饼,这样锅的空间就被充分地利用了,也就节省了时间。

“有‘化错’,才有真正的学习。”[3]当“错误”来敲门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甚至揪着错误不放,而要将错误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因为有些错误看似荒谬,但与学生一起“化错”,才能看清学生的差异,看见思维的轨迹,用好“错误”这一学习资源。

三、乘一點方法,错误会离正确更近一步

教学《我不是笨小孩》一课[4],当学生思考陷入僵局时,华老师面对他们疑惑而渴求的眼神,把“秘方”写在了黑板上——“投石问路”。而后,华老师和学生讨论这个成语的含义,顺势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试探。实际上,整堂课,华老师没有跟学生说是如何解开这道题的,而是从这个方法出发,带着学生步步试探。

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我也尝试应用了“投石问路”的方法。我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先让学生猜一猜:鸡和兔分别有几只?无论学生猜对或猜错,我都会追问:“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这背后隐藏的是“试探”,引导学生尝试、比较、调整。尝试的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渴求正确答案,总希望通过正确来学习正确。而事实上,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往往学到的东西更多。一次次的“试错”之后,意味着离正确更近一步,甚至可能是创造的开始。试探,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四、除一点焦虑,错误其实很寻常

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让正确生长在差错之中》[5],讲述的是有关《角的度量》一课创新设计的“前世今生”。课上,有学生用前面学习量线段的方法来量角。华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双手扶着这名学生的肩,这样步步引导:“还没学,不会量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华老师带头鼓掌,学生响应。“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他做得非常棒!”学生自发的热烈掌声响起。“他这样量角,非常不简单,他告诉我一个很多数学老师都不知道的道理:量角就是用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在要量的角上!”华老师双手举过头顶鼓掌,教室里掌声一片,展示的学生在同学们起劲的鼓掌声中自豪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孩子们,坏的差错会提出好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我们在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掌声再次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好问题!”热烈的掌声里,展示的学生情绪激昂。面对学生差错,华老师丝毫不焦虑,在四次掌声里,化解了“教”与“学”的困局。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我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教师的确应该除去一点焦虑,因为错误并不特别,它和正确一样寻常。比如“17-8”这道题,一部分学生的答案为11。一开始我觉得很诧异:这么容易的题目都会出错?镇定片刻,我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他算的得数会是11呢?”学生想了想说:“他可能是觉得个位的7减8不够减,就用8减7,所以得数为11。”原来如此,我豁然。“能这样减吗?”我追问。学生一致否认,达成共识。

华老师说过:“尽量少犯差错,这是做人的准则;从来不犯差错,那是天使的梦想。”[6]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减少不必要的焦虑,认识到错误其实很寻常。

参考文献:

[1] 华应龙.“化错”教育让孩子不再怕犯错[N].北京日报,20200513(16).

[2] 华应龙.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90.

[3] 华应龙.有“化错”,才有真正的学习[N].光明日报,20150113(15).

[4] 华应龙.当阳光亲吻乌云:华应龙化错数学经典课堂16例[M].北京:开明出版社,2021:275290.

[5] 华应龙.让正确生长在差错之中[J].中国教师,2022(12):111113.

[6] 华应龙.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N].人民日报,20190721(5).

猜你喜欢

加减乘除小学数学
“加减乘除”精准做强农业园区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加减乘除”
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加减乘除”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