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要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

2023-10-14丁艳伦胡良梅

关键词:参与感小学数学

丁艳伦 胡良梅

摘要:情感支配行为,也决定着学习的效果。穆传慧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立足情境导入、活动探究、运用拓展三个环节,激发儿童的“冲动感”“参与感”“自豪感”,以数学内容的本质意义为载体,助推儿童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冲动感;参与感;自豪感;《三角形的内角和》

情感支配行为,也决定着学习的效果。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学科教学也是同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数学内容的本质意义为载体,充分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助推儿童的学习。特级教师穆传慧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立足情境导入、活动探究、运用拓展三个环节,激发儿童的“冲动感”“参与感”“自豪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要激发儿童的“冲动感”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

儿童只有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枣,才能更好地调动已有的思维经验和方式,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在导入环节暴露冲突、唤醒疑问、留下悬念,能够激发儿童强烈的探索兴趣,有效唤醒儿童的“冲动感”——这是指引儿童走向真实思维、主动思维的重要情感力量。

【教学片段1】

师在三角形的大家庭里,有三个好兄弟,(课件出示图形)它们是——

生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如果这三个好兄弟各自拿出一个角比大小,谁会赢呢?

生钝角三角形会赢,锐角三角形最小。

师锐角三角形表示不服,要求三兄弟各自把三个角合起来比大小。同学们,在数学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猜一猜,谁的内角和大?

生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我觉得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

师到底谁的想法对呢?怎么办呢?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好的,就听你们的,先量一量。

导入环节,穆老师创设“三个好兄弟比角的大小”情境,提出了“猜一猜,谁的内角和大”这样的关键性问题。其一,可以唤醒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暴露其真实的学情,

从而直奔主题,引发本课的新知学习;其二,不同的学情构成了认知困惑,形成了心理冲突,激发了儿童进一步探索的“冲动感”。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兼顾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又特别鲜活有趣。于儿童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问题,是源自自身的疑问,能自然催生儿童深层的思维动机,促使他们的注意力、思维、情感同时卷入。新知的探索学习就这样真实、自然地拉开了序幕。

二、活动探究要激发儿童的“参与感”

数学知识,只是承载“思考”的载体。学习数学,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

获得富有意义的“人”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探索活动,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参与感”,促使学习真正发生。儿童的全体参与、独立思考以及在思考基础上的交流碰撞,应成为学习活动展开的主要方式。

【教学片段2】

(教师指名学生读活动要求。)

生①打开一号信封,组长取出材料;②两两合作,一人量角,一人记录;③只量三个内角的度数,不计算。

(根据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全员参与,展开活动。)

师每个三角形要量几次?

做好记录。(投屏展示学生的活动结果)各小组的数据已经呈现在大屏上了,大家可以互相看一看。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同样的三角形,有的小组却量出了不同的度数,这是什么原因?

生有的多量了1度,有的少量了1度,导致了误差。

生我还发现,有的小组的钝角三角形量出来没有钝角,一定是把外圈、内圈看错了。

师借助电脑,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算一算:179度、180度、182度、178度、180度……这么多数据,有一个数据出现得很频繁,是哪一个数据?

生(齐)180度。

师看着这些内角和,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等于180度。

師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满足了吗?想不想展开第二次活动?

生(齐)想。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①打开二号信封,至少取出三个三角形;②尝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大角;③ 两两合作探索拼的方法,并在组内交流。学生小组活动。)

师你用的是剪的方法。剪了几刀?

生剪了两刀,然后和第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师3个角,只剪了2刀,这就是数学思维!

看看下一组,手撕三角形,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生手撕的三角形的三个角也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还有更厉害的:不剪、不撕,直接把三个角折成了一个大角!这个大角是——

生(齐)平角。

师还有一个组折法与众不同,你们看懂了吗?

生这组同学把直角三角形的2个锐角折成了一个直角,90+90=180(度)。

师通过剪拼、撕拼、折拼,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角。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结论中的“大约”可以去掉了,因为测量有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不是通过量一量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的。在真实的学习中,学生的测量会有误差;也会有学生提前知道了结论,为了迎合教师而故意编造数据。为了避免这样的虚假学习发生,穆老师在组织“量一量”活动时,颇具用心地强调“只量三个内角的度数,不计算”,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测量、去体验。然后,依据各组展示的数据,观察比较,作出合情推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等于180度。在“拼一拼”活动中,穆老师先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的时空,接着组织学生展开有序的交流与互动:剪拼、撕拼、折拼,三种“拼法”在难度上是层层递进的。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去掉‘大约’,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这个结论

顺理成章地得出来了。在这样逻辑递进的学习活动中,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操作、记录、比较、对话。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结论,还有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学习的态度与品格的提升。先做后学,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才是适合学生的认知方式。[1]

丰富的思维经验来源于充分参与的活动过程。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亲身参与,如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比较、辨析等数学活动。且在活动的实施方面,要重点关注:活动前,有清晰的活动要求,精选学习材料,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中,有有序的分工操作,设计层层递进的活动,用足学习材料,留足操作与思考的时间;活动后,有明晰的比较思考;组织交流时,敏锐捕捉儿童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恰当的评价、点拨或追问,引领儿童聚焦思维,一环紧扣一环地向更高水平的思维层次迈进。

三、运用拓展要激发儿童的“自豪感”

“自豪感”是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反复的成功体验,能为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提供强烈的动机,可培育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儿童的“自豪感”。运用拓展是帮助儿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发展儿童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科育人的不可或缺的途径。运用拓展环节的设计,不仅要遵循由基本到变式、由单一到综合的逻辑顺序,还要重点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教学片段3】

(一)最多量几次

师一个三角形,要知道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最多量几次?

生最多量3次。

生最多量2次。

师(大屏出示图形)这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角1、角2都知道了,请问角3还要量吗?

生不用量了,可以直接算出来。

师会算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180-70-30=80(度),180-(70+30)=80(度)。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减、先加后减,都可以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二)至少量几次

师问题又来了:一个三角形,要知道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至少量几次?

生量一次。因为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量出一个锐角,就能算出另外一个锐角。

师还有怎样的三角形也只需要量一次?

生等腰三角形,其中2个底角是一样的,量出一个底角,就可以算出另外两个角了。

生也可以先量出顶角,(180—顶角)÷2=底角。

(三)一次都不用量

师难不倒大家。终极挑战来了:有没有一次都不用量的三角形?

生有,等边三角形。180÷3=60(度)。

生还有,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你们看,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竟然研究出了这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合与分

师请问: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教师大屏先展示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内角和是360度。教师大屏再展示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是360度。)

师非常快地得出了结论,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认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师“所有的”,你们服不服?

生不服!

师谁能上来分析给大家听听,让他们服你?

生(上台指着图)这两个直角拼在一起是180度,这个180度在中间了,已经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了,所以不要加上。

师这个平角不是内角,它“消失”在斜边上了。倒过来想,一个大三角形还可以分成2个小三角形,而无论怎么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运用拓展的最初階段,教师应设计能够凸显知识本质但是难度不大的基本题,重在让学生巩固理解,体验成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最多量几次”就是基础应用。这样的基础练习,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感,提升自信心。而紧接着的“至少量几次”“一次都不用量”两个新颖有趣的问题,串联了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相关知识,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图形特征建立起了联系。

这样的运用拓展题,可促进学生体会知识的关联,感悟数学的奇妙,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整体性思考能力。接着,借助“合与分”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推理:“将两个三角形合二为一,大三角形的内角和理所当然应该变成360度。”先诱导学生“创造错误”,放大学生的理解盲点,再引导学生在思考、说理中深刻体验“爬坑”的过程,感悟“变与不变”“抽象与提升”,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这种经过挫折之后获得的“自豪感”,是一份自我否定之后的自我悦纳,如苦后食甘饴,似柳暗遇花明,更加具有情感上的冲击力,能够有效锤炼学生的自信心。

情境导入、活动探究、运用拓展,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冲动感”“参与感”“自豪感”,则是促进儿童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的重要情感力量。情感与认知相伴相长、相得益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抓住儿童的情感,引领儿童深度经历、深切体验,才能促成儿童的深刻见解,实现“为儿童的未知而教,为儿童的未来而学”。

参考文献:

[1] 聂艳军.数学教学立本求真的探索[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8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专业发展范式研究”(编号:D/2020/02/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参与感小学数学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广东共青团全面部署改革方案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浅析信息图表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