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方法,一种格局,一种面貌

2023-10-13穆涛

美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月氏大月氏张骞

穆涛

以寻找大月氏遗存为内在秩序

丝绸之路的肇始是从寻找大月氏王国艰难起步的,一脚深一脚浅,步履蹒跚着走了十三年。

汉朝立国之初,最大的外患是正值势力鼎盛的北方匈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在山西大同一带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刘邦完败,三十二万汉家军几近崩溃,由此开始了屈辱的礼仪之邦“礼敬”控弦之国的“倒悬”日子,每年奉献大量金银财宝之外,还有一项“和亲”政策。汉代的和亲不是联姻互融,而是以美女换和平,仅给冒顿单于一人就送去了三位翁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诸侯大臣的女儿称翁主)。此后又经过汉惠帝刘盈、吕后、文帝刘恒、景帝刘启,一直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改变即将开始,但任何改变的最初阶段都是异常艰难的。

参天之树也是从种子萌芽开始的,可能这粒种子是被风吹落的,或是一只什么鸟无意之中衔来的。汉武帝即位不久,得到一个军事“线报”,匈奴攻伐西域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大肆杀掠,斩杀了国王,并且用其头颅制作成酒具,饮酒庆祝,大月氏残部誓言要报仇。汉武帝对此高度重视,但当时对大月氏,包括西域的诸国,均一无所知。于是派遣张骞作为特使,去寻找大月氏。这一年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即位第三年。

这是中国首次派遣特命全权大使出使域外国家。

张骞的外交使团由一百多人组成,但只有一位匈奴降虏担任翻译和向导,其余都是临时招募的“死士”。“乃募能使者”,这些成员既无外交经验,且对西域国家的地理、人文、语言、生活习俗等基本是全盲,差不多就是一支敢死队。这支队伍从甘肃临洮集合出发,出发不久,在河西走廊即被匈奴截获,在匈奴扣留十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大宛列传》)匈奴视张骞为人才,宽待优遇,以图感化为己所用,予他娶妻生子,但张骞不失汉使节操,十年后得以伺机逃出,矢志不移继续向西。“西走数十日”,到达帕米尔高原西麓的大宛国都邑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卡散赛)。大宛国也时常遭受匈奴侵扰,发生过多次战事,在得知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意图后,派遣卫士和翻译将张骞护送至康居国都邑阜阗城(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再之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国。

大月氏人是游牧民族,“行国也,随畜移徙”(《史记·大宛列传》),人口不多,“控弦者一二十万”,却是贸易强国,操控着中亚沿线的陆路贸易。原来的居留地在“敦煌,祁连间”,被匈奴击溃后,移居至康居国南,之后又被乌孙国击败,南迁吞并占据大夏国,“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妫水即阿姆河,大月氏人最后的落脚地,在今天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一带。

此时的大月氏国王生活安逸,已无复仇之心,“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在大月氏居留一年有余,郁郁而返。经瓦汗走廊(也称阿富汗走廊,由阿富汗巴达赫省至中国新疆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再由昆仑山北麓绿洲一路向东,行至阿尔金山。选择这条路线是为了避开匈奴势力范围,但在穿过青藏高原北部时,此地的羌人已被匈奴降服,他再次被俘获,“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史记·大宛列传》),又被匈奴扣押一年。时逢老单于病逝,政局不稳,趁乱携夫人和最初的那位向导返回长安。张骞的首次出使,就是如此坎坷的十三年。

但张骞此行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标志着中国人世界观的初步建立,此之前,我们中国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没有世界意识,张骞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外交使者,走出国门,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中国由此而成了一个开放型国家。

再是对西域诸国的地理交通,以及山水人文风物有了初步认识,并由此知道,中国与印度等国早有民间往来。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南指昆仑,北指天山),中央有河(塔里木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西段、喀喇昆仑山西部之总称)。其南山,东出金城(汉金城郡,今甘肃兰州以西),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一出于阗(西域国名,今新疆和田)。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今罗布泊)。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今青海阿尼馬卿山),为中国河(黄河)云。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西域国名,今新疆鄯善)旁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西域国名,今新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古国名,今伊朗境内)。自车师(西域国名,今吐鲁番域内)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西域国名,今喀什、英吉沙一带),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均国名,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匈奴官制)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均西域国名,今新疆、焉耆、库尔勒一带),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书·西域传》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四川邛崍山)竹杖、蜀布(中国西南部哀牢国,以傣族为主体,当地生产的一种细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为基本线索,以大月氏几度迁徙的居留地遗存为考古内核,生动呈现了丝绸之路肇始阶段的历史面貌。

大月氏人的五次战争

大月氏人是游牧组织群体,又有着悠久的商贸传统。古代的商业基本以“坐商”和“客商”为主要形态,一般由客商起家,小商小贩式的,积攒了一些资财,或年事渐高,就成了坐商,坐地起家个体户经营。我没有研究过大月氏人的商业方式,也没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这样的认识仅是预估,是推测,并无根据。我想表达的是,游牧心理和商业心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主动,而非主静。或者换一种表述,没有中国人那种落叶归根的家国意识,也自然无保家卫国的思维。

大月氏人的几度迁徙,均是战败之后的逃生。

《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书中梳理出了大月氏人经历的五次战争,这样的写作意识以及史学修养,是一般写作者不具备的。

第一次战事,深深埋下了月氏与匈奴结恩怨的种子。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诸侯畔秦,中国扰乱……”

“單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汉书·匈奴传》

这次战事发生在秦朝末年,中原正值刘邦与项羽反秦乱战之中。此时的匈奴并不强大,受钳制于三方,南是秦朝,东是东胡,西是月氏,这三方谁也惹不起,因此不得已“北徙”。北徙途中匈奴搞了一场宫廷政治套路戏码,头曼单于本已立有太子冒顿,欲废长立幼,把冒顿作为人质寄居月氏,之后攻犯月氏,意图是借刀杀人。冒顿盗得一匹良弓,逃回匈奴。

冒顿一身狼性,回匈奴后亲手训练一支六亲不认的近卫军,杀死父亲头曼,自立为单于。之后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大破灭东胡王,而房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向南威胁刚刚建立的汉政权,并于公元前200年(汉七年)在山西大同一带战胜汉高祖刘邦亲帅的三十二万汉军。至此,冒顿的匈奴帝国傲然称雄于辽阔的北方。

第二次战争在月氏与另一国家乌孙国之间发生,由月氏发起,并取得胜利。这场战争使乌孙国倒向匈奴。

“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这是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汇报的一件往事。月氏人攻打乌孙国,斩杀国王,夺其地,乌孙人投奔匈奴。

这场战争为以后乌孙人复仇,月氏人迁徙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之间,此时的中国是汉文帝在位时期。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大败月氏,全面控制河西走廊,西域三十六国臣服,包括月氏在内。

这场战争记载在冒顿单于给汉文帝的一封国书中:

“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实为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汉书·匈奴传》

这封国书尽显匈奴居高临下的傲气、戾气,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趾高气扬之态。

第四次战争异常惨烈,从战争的规模和结局看,这是一场生死大决战。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即位不久又攻打月氏,杀其王,以其头颅为饮器。此役后月氏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

“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

——《汉书·西域传》

汉武帝即位后,得到的军事“线报”即是这场战争,遂于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出使西域,但这是公元前174年发生的事,汉武帝得到的这份情报迟到了三十余年。

第五次战争是乌孙人对月氏人发动的复仇之战。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9年至129年之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羁押期间。这场战争迫使月氏人再度迁徙,由伊犁河流域南迁,过大宛国,进驻大夏国之地。据此推算,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生存时间不超过五十年。

“乌孙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汉书·西域传》

这场战争之后,大月氏南迁至阿姆河流域,居留在阿富汗北部地区。

聚落遗址,

是历史存在的有机物证

古代中国的大历史,有我们中国制式的写法,《尚书》《春秋》《国语《左传》等各有其要,《史记》和《汉书》集大成而创新,自《后汉书》至《清史稿》,大抵沿循《汉书》的写作规范,构成中国史学的写作体统。现当代的史学,与现当代文学一样,尚没有建立起中国的话语方式。而考古学是老树新枝,也在此无序之列。

《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是史学与考古学具有探索价值的专业写作,清醒的认识力,扎实的学养功夫,别开生面的文学笔法,构成这部力作的生动之姿。

认识力是一部书的定盘星。定盘星,是秤杆上的第一颗星,是这杆秤的基础价值所在。

以大月氏人几度迁徙的历史遗存为考察主线索,汇积着考古学家王建新教授几十年的心血与心力。以商贸为突出特征的游牧国家,其主要遗存有三,墓葬、岩画、聚落遗址,而聚落遗址与墓葬相关联,又多区别,是先人曾经生活的多元性沉淀,是历史存在的有机物证。选择以聚落遗址为主旨要素,并兼取墓葬与岩画的考古定位,是王建新教授的智慧判断。建新教授和他的团队藉此取得的成果,实现了当代考古学的重要突破。《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此为定盘星,有方有略又极具定力地展开写作。

从1999年到2019年间密实繁冗的考古细节中,作者发现并重点选取典型的聚落遗址群,从河西走廊的西土沟和潘西沟开始,之后循天山山脉与巴里坤草原,再前往伊犁河谷,岳公台——西黑沟遗址、东黑沟遗址、黑沟梁遗址、阔拉遗址、寒气沟遗址、马崖遗址、拜其尔遗址、乌拉台遗址、焉不拉遗址,在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发掘近百个遗址,其中拥有石筑高台、石围基地、石结构竖穴墓葬以及岩画共同文化特征的聚落遗址达50余处。此之后进驻中亚国家,考察乌兹别克斯坦的“三河流域”,沿泽拉夫善河、卡什兴利亚河、苏尔汉河做区域系统调查,这是大月氏人当年迁徙中亚的居留区域,于2015年进驻撒马尔罕的萨扎干遗址,“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就是现在的费尔干盆地,妫水就是今天的阿姆河。汉代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15米左右,如此算下来,大月氏之地应该在费尔干纳盆地以西800公里至1200公里之间,此处正是撒马尔罕地区。”(《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张骞当年也曾到达此处,但他到的时候,大月氏人又向南迁徙了。

2017年,考古队进驻苏尔汉河流域的拉巴特遗址,经过两年时间的发掘考据,实证了此处是大月氏人最后南迁之前的生活之地。

“王建新终于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拜孙城外的拉巴特遗址追到了大月氏的身影,这是一次跨越两千年的追寻,张骞用了十三年时间,一路受尽磨难,充满艰辛。而王建新则整整花去了18年时光,期间又何止一个艰辛所能言尽,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才完全知道。”(《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

有一阙词和一首诗是关于定盘星的,词作者是元代的一个道人,叫李道纯。诗作者是宋代的一个和尚,叫释昙贲。我抄录在兹,做此文的虎尾。

“铅汞了无质,炉鼎假安名。殆因动静迷人,不觉堕声闻。这个先天妙理,日用着衣吃饭,相对甚分明。接物应机处,不动感而灵。

“不是心,不是佛,匪为金。明加眼力,莫教错认定盘星。片片迷云涣散,湛湛禅天独露,个是本来真。风定浪头息,月满水光清。”

“未曾拈出定盘星,多少行家怨不平。

“待得权衡地就手,方知斤两自分明。”

2023年8月

(责任编辑:孙婷)

猜你喜欢

月氏大月氏张骞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丝绸之路开拓者
英文摘要 关键词
靴扣:贵霜王朝建立者源自大月氏新证
月氏兵力考
浅析大月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浅析大月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东汉湟中月氏胡居住地考
“月氏”铭货泉铜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