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研究必须要有东方视角
2023-10-13王建新
今天是《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一书的首发,因为我现在蒙古国境内开展野外调查,不能参加这次首发式,所以提前录制了这段视频。
首先我要向支持和资助这本书出版的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表示感谢。向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这本书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表示祝贺。
这本书记录了我们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的一个过程,我们为什么要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呢?首先丝绸之路的概念,大家知道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一百多年来,西方学术界在丝绸之路研究,包括考古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占有着丝绸之路研究的话语权。我们中国学者也做了丝绸之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黄文弼教授为代表的,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的先驱者,就开始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特别是考古研究,长期以来没有走出国门,我们只做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研究。那么丝绸之路从古代来说,它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通交流,东西方文明交往互动的通道,它是双向的。那么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不能只有西方视角,必须还要有东方视角,只有既有西方视角,也有东方视角的丝绸之路研究,它才可能是准确的、全面的。这也就是我们开展丝绸之路研究,包括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学术意义所在。
我们选择了古代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的探索和研究,作为我们重启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切入点,为什么是月氏呢?因为大家知道古代月氏人原来生活在中国境内,后来西迁中亚。张骞出使西域,也就是寻找月氏人,这都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都记录在中国古代文献《史记》《汉书》当中,西方文献并没有记载,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得到确认,所以我们以寻找和确认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开始了新一轮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
这项工作从甘肃河西走廊做起,然后做到了新疆,通过二十年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已经确认,以新疆东天山为中心分布的,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个期间的游牧文化遗存应该是古代月氏的文化遗存。在这个探索当中,我们在理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因为古代月氏人是游牧人群,游牧文化怎么样进行考古学的研究,其实我们过去缺乏一些理論方法的支撑,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是在研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化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这套理论方法能不能完全照搬存在问题。研究对象发生变化了,理论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所以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了古代和包括近现代的游牧人,冬季定居是必然的选择,部分人夏季也要定居,所以游牧中有定居,是古今游牧人群普遍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我们传统认识认为游牧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认识是需要重新纠正的。我们不断地发现游牧聚落遗址,在东天山地区,我们已经发现了几百处古代的游牧聚落遗址,这就是我们对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我们的研究对于游牧人留下的墓葬进行研究,对他们的演化进行研究,但是他们是割裂的。我们提出来对游牧聚落考古的三种基本要素,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就使我们在游牧考古研究这个领域,无论是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当中,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了。那么当我们认识了寻找到了东天山地区的月氏文化遗存之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要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国际公认,我们就必须去寻找西迁中亚的月氏文化遗存。这样子从2009年开始,我们从东天山走到了西天山,进入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开展工作。在我们开展丝绸之路考古过程当中,还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遗产保护怎么做。大家知道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一些西方的学者,也包括一些探险家到中国新疆、甘肃这些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进行一些掠夺式的考古和探险活动,使我们的很多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不仅我们中国,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和西亚国家,也和我们有同样的历史记忆。我们到中亚去开展工作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许多遗址被发掘、被破坏的现象。所以当我们今天到境外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不能重蹈西方探险家的覆辙;所以我们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们工作区域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要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在考古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对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工作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一项考古发掘完成之后,都要认真地做好回填保护工作、恢复原状。这样我就想起来我们中国本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实践,就是大遗址保护工作。大遗址保护是我们国家本世纪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展遗址保护工作,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它包括遗址保护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包括系统全面的考古工作,也包括全面的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还包括保护工程和展示工程工作,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我们现在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这个在中国是一个二十多年的实践课程,在这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一些理念和具体做法。到国外以后我们发现,大遗址保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事件,所以我们向外方也介绍了我们这样的一种做法,他们非常希望我们能把中国的这样一种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和做法带到国外去做,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后的一个发展制度考察的新方向。我们需要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带到国际上,在丝绸之路考古这个领域当中去彰显。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的现实意义,是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密切相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在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过去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都严重不足。学术界是这样,老百姓更是这样,所以这种状况不利于我们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所以我们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实际上就是要促进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了解,促进我们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做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民心相通这方面的工作。
《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这本书的出版,凝结了作者的辛勤的劳动和努力,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我们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和中亚考古队二十多年以来的学术历程。这里头有艰苦的生活,也有成功的喜悦。我想我们这本书由作者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是学历史出身的,能够在学术上也有很多新的认识,使我们的考古工作成果,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使广大的普通民众获得分享。所以我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所做出的努力,非常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发行。丝绸之路考古需要一大批年轻一代的学者、学生关注它、支持它、参与它,需要几十年、上百年和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考古学界才真正能够在丝绸之路考古这个领域,有我们的话语权和研究的主导权。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雪)
王建新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域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英国《考古遗址保护与管理》杂志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