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知识与学习写作

2023-10-13王荣生

语文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思辨性读物

王荣生

《思辨性写作30课》是郑可菜老师集多年教

学经验撰写的一部写作教学指导书,主要内容为高考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能,面向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中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我想从如何阅读和使用这本书的角度谈一些建议,为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该书提供参考。

一、按三类写作知识梳理并学习书中内容

《思辨性写作30课》共有五章,分别为议论文写作的“思辨”、Get最基本论证方法、篇章结构的锻造、不同类型写作的突破、下水文示范,每章有六课,具体论述写作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这么安排本书的结构和课程次序,是为了使书的结构清晰、课的先后有条理。但这个结构是“写书”的结构,我想,郑可菜老师教学生的时候,恐怕不是这么一课一课地依序进行的。这是一本方法类的图书,我们读这本书,当然要知道它写了什么,但“知道”不是目的,目的是学到书中对我们有用的方法,读者“用书”的结构顺序,不一定要按作者“写书”的结构顺序。

学习科学研究证明,读写知识有三种类型:一是读写学习的一般性知识,二是阅读和写作中的任务特殊性知识,三是阅读和写作的共同体特殊知识。我这里只讲写作,联系《思辨性写作30课》这本书作一点简要的讲解,建议大家按以下三类写作知识梳理书中内容。

第一类是写作学习的一般陛知识。它是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字、用词、造句、组段、篇章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习写作的最主要方面。专门研究高考作文的前辈学者章熊,在分析大量高考作文的基础上,认为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指标是规范、连贯、得体。换句话说,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是用词造句不规范、段落语句不连贯、不符合文体和语体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高考作文失分也主要在这里。北京市高考评卷组组长、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谈到对高考作文的要求时说,他最大的期望是“同学们把话说通,说人话”。郑可菜老师在这本书中有一些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第17课“核心概念:从‘下定义到‘下定意”,第18课“论述语言:从‘说人话到‘说好话”。建议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时时抓住规范、连贯、得体這三个要点,不仅在语文考试,也在平时作文中,不仅在语文课,也在各门学科的书面作业中,自觉、严格地努力做到规范、连贯、得体。

二是对写作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读者意识、写作的基本过程等。写作活动包括三个交互进行的过程:“萌生想法(写什么)—用文字、语句、语段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重读自己的作文并反复修改”。其中重读和修改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个建议后再细说。关于读者意识,书中的第6课“心中有个‘Ta”、第22课“交际语境类:拉满‘现场感”等都有提到。写作学习的这些一般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练习,持之以恒,乃至形成写作的习惯。

第二类是写作中的任务特殊性知识,即文类、文体的写作知识。本书第二章“Get最基本论证方法”,第四章“不同类型写作的突破”,讲的都是思辨性写作这一类、这一种的写作知识,包括写作方法、策略和技巧,第三章取题、开头、引导材料、论述语言、有针对性等课,多数也是这一类写作知识。故书名是《思辨性写作30课》,尽管书中的材料多取自高考,论述的角度也是着眼于考场作文。

第三类是写作的共同体特殊知识。特定的群体构成“共同体成员”,他们有阅读和写作的“特殊惯例”。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被称为“考生”,考生们构成了特殊的共同体,语文考试的考场作文有其特殊的写作知识,也有其特点或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要审题,试卷可能会给出一道考生之前毫无想法的题,要求考生必须完成并且写出好作文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正常情况下应是写作者有了一定想法(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才有写作这件事情,然后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清晰(包括修改)自己的想法并努力表达出来。即使是别人给出一个写作任务,也是给任务的人知道写作者会有相关想法。而考试作文很特殊,不管是什么情况,考生都必须现场想出某些想法来。而不同的命题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审题方式和技巧。比如材料作文就有更特殊的方法和技巧。

二是写作时间短,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正常情况下,妙笔生花、一气呵成这种事是很罕见的,写作通常要断断续续花费好多时间。据说作家余秋雨有一次凑热闹写高考同题作文,结果60分钟竟然没有完篇。这并不是说,在考场按时完篇并获得高分的同学比余秋雨写作水平高,而是说,余秋雨缺乏(或遗忘了)考场作文的特殊知识,因此写高考作文才会不合格。也因为时限的要求,考场作文基本上没有修改这个写作过程。修改不同于校订,校订是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检查标点等低级错误。改正低级错误当然必需,但它不是作为写作过程的“修改”。

三是特殊的阅读者,也就是评卷教师。郑可菜老师在书中多处提到,我用两个刺耳一点的词来说,一个词是“秒改”,评卷教师数秒钟就判定一篇作文的档次,这意味着高考作文必须做到眼目青一瞥就能被看到“亮点”;另一个词是“被鄙视”,在成百上千份同题试卷中,考生的作文必须有唤醒评卷教师已近乎麻木的眼睛的力量,这就要求高考作文有一些新颖的“招数”。高考作文(包括中考等语文考试作文)有很特殊的语体特点,或可称为“高考体”。

上述三种类型的写作知识是糅合在一起的,我用图形表示如下,大家也可以想象把这个图形压扁来看。

写作学习的一般性知识,是写所有文章都必需的知识;任务特殊性知识,是写一类文章(如思辨性写作)所必需的知识。这两类知识都是学生“可以带着走”的知识,高考之后的大学、大学之后的工作乃至退休之后,只要写作,就要用到一般性知识,只要写议论性的文章,就要用到思辨性写作的任务特殊性知识。

而共同体特殊知识,在这里说的是中考、高考等语文考场作文的特殊性知识,当写作者是“考生”,就得遵循考场作文的“特殊惯例”,而一旦高考之后摆脱了“考生”身份,这些考场作文的特殊知识就被弃之如敝屣。“弃之如敝屣”,意思是进入了新的共同体,必须换一双“新鞋”走路,比如,在大学学习学术写作,在工作中学习人生日用或工作所需的各种样式的写作。

“高考体”作文向来被诟病,朱自清曾斥以“猥琐、叫嚣”,语言学大师吕叔湘曾明确表态“很不能欣赏”。我对高考作文素无研究,对“高考体”也不以为然,对受浸染的考生考上大学之后“敝屣”与“新鞋”的冲突还深感忧虑和无奈,但我认为,在高考作文仍是“高考体”的时候,高考作文的特殊性知识对考生、对有责任和义务指导一届又一届“考生”的语文教师还是很必要的。虽然其对语文教师至关重要,但据我所知,真正对高考作文有深入研究.并能身体力行写下水文的教师,并不多见。郑可菜老师的这本书,在高考作文的视域中,将思辨性写作的文类、文体知识与高考作文的特殊陛知识融贯起来,金针度人,相信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实的帮助。我建议使用这本书的教师和学生,用上述三类知识的图形梳理这本书中的写作知识,包括每一课,也包括每一课中的若干知识点,从高一到高三坚持不懈地学习运用第一类知识,在高一和高二着力学习第二类知识,在每学期临考前夕和高三冲刺时专门训练运用第三类知识。

二、依“方法类读物”的阅读要领学习和迁移运用

我的上述建议,意味着《思辨性写作30课》不是一本读一遍或两三遍的书,在高中三年里,可能要经常地、不时地翻阅这本书。这正是“方法类读物”的阅读将点。

方法类读物是为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提供具体方法、策略或者方法论指导的图书和文章。《思辨性写作30课>属于“方法类读物”,其阅读方式是致用性阅读。致用性阅读是读者主导的,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性地阅读并利用读物中的某些内容,是要解决读者面临的实际问题。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艾德勒所说:“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是读者“你”而不是作者“他”。阅读《思辨性写作30课》,“你”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根据“你”的作文隋况,有选择地阅读有助于“你”解决自己的论辩性写作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是要学以致用,“你”要把自己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应用到以后的作文中。“方法类读物”的致用性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阅读要领。

第一阶段“阅读”,了解书中所讲的方法和策略。致用性阅读与其说是“阅读”,毋宁说是“学习”;阅读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此阶段的阅读流程如下:第一,预览,了解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第二,挑选与自己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直接相關的某些或某个章节,略读。借助书中讲述和举例,了解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标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并记录自己的感想。第三,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想重点学习的一个或几个方法或策略,进入第二阶段的“节选片段的致用性阅读”。

第二阶段“学习”,情境性地理解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致用性阅读真正的阅读对象,是书中某章节的—个节选片段。例如针对自己作文的突出问题,选择第17课“核心概念:从‘下定义到‘下定意”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这名学生已了解该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该课所讲的方法有三个:“下定意”,引入相似概念或相对概念,拆字、拆词释义。书中对这三个方法的讲解,就是三个节选片段,如果要学会这三个方法,就要分别来学习。现在该同学想学会“下定意”这个方法,相关的节选片段如下:

“下定意”不同于“下定义”,“意”从“.心”,即从“我认为”“我理解”来给出澄明概念,自己赋予概念新的解释,具体的表达可以有如下句式:

我认为,A是(本质属性或特征)的B(类属)/A的实质是……

我认为,A应该具有B特点。

在我的心目中,A应该是B的样子。

我理解,A应该具有B等作用。

当然,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可以不写出类似“我认为”等语句,而直接展开论述。因为隐去“我的理解”,“我”的观点仍是显性的。如果一定要出现“我认为”等,有时候反而会显得狭隘和思考不够全面。

要真正理解上述片段并不容易,必须在这个节选片段中加入文本之外的东西,才能使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得以情境化。一是加入自己的理解。联系章节的前后文,结合所举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节选片段中的方法和策略。这也就是用自己的一段话,来讲述自己对“下定意”方法的理解。二是加入自己的反思。联系自己以往的一篇或几篇作文,描述该作文在“核心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使用“下定意”的方法对该作文进行修改,比较修改前后的变化,记录这一思考过程中的心得。三是加入把所学的方法和策略用于具体隋境的想象。可以利用这一课的“读写实践”或书中其他章节的一些题目,也可以另找一些高考作文题,或者自己设想一些话题,口头说一说或者进行练笔:如果是这个题,我将用“下定意”的方法如此这般来写,最好把它写出来。四是加入交流分享。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节选片段,交流各自对以往问题的反思和今后改进的设想,相互评议。

第三阶段“致用”,在迁移应用中深化理解。致用性阅读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要把自己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应用到今后的作文中。只要应用,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用“下定意”的方法较为合适,但需要在语言组织上有所变化;有时可能不适合用这个方法,因而需要学习一些别的方法,比如这一课中所讲的“概念比较辨析:引入相似概念或相对概念”。

建议阅读、使用这本书的学生和教师,遵循“方法类读物”的阅读要领,完整地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如果试图阅读一遍或几遍就学会书中讲述的方法或策略,这是不切实际的。

以上是我的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主要是对指导学生的老师说的,学生也可参考,学习写作要固本(写作学习的一般性知识)、强体(思辨类写作的任务特殊性知识),然后再辅之以学习高考作文的特殊知识。第二个建议主要是对学生说的,对教师可能也有参考价值。语文课程有“整本书阅读”学习领域,但“整本书阅读”所读的书,目前尚无“方法类读物”,而方法类读物的致用性阅读,是学生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阅读类型,如果在阅读和使用郑可菜老师这本书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一些对“方法类读物”的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学习经验,那就是双重收获了。

最后,我还想对“修改”说几句。修改,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所作的修改,包括内容、结构、语句、字词等不同层面的修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有一个基本共识:修改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而且更准确地说,它贯穿写作的整个过程,从某种程序上来说修改就是重写。修改是学习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自己作文的反复修改以及对修改的反思,逐渐形成、积累写作经验,学会如何写作。虽然高考作文基本上没有修改这个写作过程,但是在学写高考作文的过程中,比如在阅读和使用《思辨性写作30课》这本书的时候,无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还是学生自主学习,都必须加入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这一环节。

以上建议,权作为序。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思辨性读物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