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翻译的根本功能和充分利用

2023-10-13王元华

语文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教学

王元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语言文字运用

在常识层面,我们一贯把文言文翻译当作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中介工具,即不能直接通过阅读读懂文言文,需要通过翻译把文言变成直白的现代汉语,然后从翻译好的白话文中理解文言文。也正因如此,文言文教学通常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到底,翻译结束了,课也基本结束了;文言文教学很多情况下变成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对译课。文言文翻译也因此异化为类似砌房子用的脚手架之类的辅助性工具,或者说是吃饭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旦有了文白对译结果,文言文翻译本身就会被无情抛弃。

其实,大谬不然。翻译,无论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翻译,还是英文与中文之间的翻译,与脚手架、筷子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本质上不是言语的中介工具,也不是一种隔靴搔痒的外在言语行为,而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常见样态,经典地诠释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结果和素养。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真切展示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翻译的结果直观呈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翻译要通过阅读与思考读明白所要翻译的文字,还要通过思考和语言表达,把思考所得的意义转化成所要翻译成的语言文字。一次阅读、思考和表达不成功或存在问题,还要经过两次甚至多次阅读、思考和表达,直到翻译者认为准确传达了其中的意义为止。这个翻译过程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表达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相互支撑、相互鉴别、相互转化生成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真切可感、可见的语言文字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翻译的结果也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果。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文言文翻译例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如何翻译上面两个文言文句子呢?

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弄明白这两个句子的大体意思:正面说,君子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反面说,如果不“俭”就不能“养德”,不“静”就不能“修身”。

接下来细品。“静”通过反面说的“宁静”来解释,“修身”通过“致远”来解释。那么“修身”所“修”的是什么?与“致远”有什么联系?《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知晓并明确这兩段话,才能弄清楚“静”和“修身”与“致远”的关系。只有“静”才能安定地长远思考,“修身”要从“正心”“诚意”开始,最后达到“平天下”。自然,如果不“静”,就到不了“平天下”的高远境界,所以“非宁静无以致远”。同样,再看“俭”与“养德”的关系:“俭”怎么就能“养德”呢?如果把“俭”解释为“节俭”或“勤俭”,那“养德”只能养成“节俭”或“勤俭”的品德,即节约和勤勉的品德。但从下文看,“俭”通过“淡泊”来解释,即不追名逐利,把名利看得很淡,“俭”与“明志”相关,这样看来前文的“养德”更关乎“志向”,即内心的理想、目标,明显与“节俭”或“勤俭”之类的品德修养不在一个层次。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对称结构看,“俭”也一定与“静”一样,关乎“修身”“致远”。如此,“俭以养德”的“俭”解释成“节俭”或“勤俭”就是有问题的。《说文解字》:“俭,约也。”“俭”的本义是“约束”的意思。“养德”要“约束”什么呢?《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说得很明白:不被愤怒、恐惧、喜好、忧患、财物、名声等束缚,坚持“修身”,最后才能养成好品德。这也就是“明志”需要“淡泊”的缘由,即不追名逐利而后能够倡导、坚守内心的理想。这里的“志”即《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再细一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以”怎么理解?这里的“以”理解成表示目的的连词“为了”或表示手段方式的介词“凭借”都能翻译成通顺的句子,即“宁静为了修养自身,约束为了养成品德”,或者“凭借宁静修养自身,凭借约束养成品德”。解释成介词时,句子省略了宾语“之”,即“静以(之)修身,俭以(之)养德”,翻译时为了顺口把介宾结构倒过来。那么,是不是两种理解和翻译都可以?或者是不是有一种理解更好呢?单从大意的串联看,两种翻译都可以,没有大的偏差。单从翻译的俭省看,作连词解释更简便,不需要调整语序。如果从深层语意的紧密联系看,即从“静”与“修身”、“俭”与“养德”的内在联系看,作介词解释更能凸显二者的紧密关系。诸葛亮秉承《礼记》《大学》篇的宗旨,想强调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这一点从反面的阐释看,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得很清楚。“无以”是个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无”是无指代词,用于介宾结构中常常前置,在这里置于介词“以”之前。“无以”与前一句的“以”构成相反对比,昭示着这前后两个“以”是同一种作用与意义,都作介词“凭借”。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静”和“俭”不是代词,但也置于介词“以”之前,是为了通过前置形式凸显、强调它们的重要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特殊语法形式。严格而高明的翻译应该保留这种有特殊意义的语法形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应该更好地翻译成“(内心)宁静,依靠它来修养心身;约束(自己),依靠它来修养品德”。另外,“夫君子之行”的“之”怎么理解更好?这里的“之”可以理解成“的”和“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应的翻译为“君子的行为”和“君子行事”。比较而言,“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更好,通过“之”把“夫君子之行”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连成一句话,以语法形式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翻译起来也更顺畅一些。“夫君子之行”的“夫”是发语词,一般情况下不翻译也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基本意义,但翻译出来更能表达整个句子的深层意义,即“夫”统领“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成“那君子行事,(需要)(内心)宁静,依靠它来修养心身,(需要)约束(自己),依靠它来修养品德”,整个句子连贯一气,告诫意味强烈。相应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成“不能远离功名利禄就无法点亮(自己内心的)志向,不能(做到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标”。

不难看出,《诫子书》里这两个句子的翻译,包含着一个复杂而不断修改完善的思考和表达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联系词义、句义、篇义、语法意义、情境意义等,前后勾连,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实、缜密地展示了具体语境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方面面,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运用。这正是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所在。文言文翻译不只是为了把文言文变成现代汉语白话文,更是经由文白之间的相互转换生成,在具体语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素养。如果只看到前者而忽视或弱视后者,那是舍本逐末。

文言文翻译在两大方面显著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素养。

一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即思考和表达的准确性,大体相当于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消极修辞”层面。上面详细分析的两个句子的翻译,充分展示了这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俭以养德”的“俭”,对比“节俭”,“约束”的理解和翻译更准确;对比“表示目的的连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以”作介词“凭借”更准确;对比“的”,“夫君子之行”的“之”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更准确。这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学生往往犯难的是想不到、想不清、想不准确,想不到自然没有办法表达,想不清、想不准确则导致不能准确表达。为了锻炼和提升这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具体语境反复思考,边想边说,错了就改,改了不行还得继续思考和表达,一步一步、来回纠错或印证,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认知与表达。文言文翻译,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及古今生活之间的隔阂导致理解和表达产生困难,而这种困难恰恰是锻炼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契机,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运用基础与原理,深入具体语境,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思考和表达。此外,因为造成文言文翻译困难的往往是个别关键性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甚至句子都不多,它们思考和表达的范围、复杂程度有限,能够“短、频、快”地锻炼、提升学生正确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性,即思考和表达的精妙性,大体相当于陈望道先生所说的“积极修辞”层面。例如,《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一幅美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到底是怎样一幅美景呢?这就看文言文翻译的功夫了。“歇”直白翻译成“停”,是通顺了,但情境性太弱;“乱”翻译成“胡乱”,语义完全正确,但立马失去美感;“颓”翻译成“颓废”,有感情,却消极了,也不准确,翻译成“落山”,准确,但失去了原文的情意;以“鳞”代“鱼”,“沉鳞”翻译成“沉在水下的鱼”,“沉鳞竞跃”翻译成“沉在水下的鱼争着往水面跳跃”,没有问题,但还是不够美,与“夕阳”的呼应太少。到底要怎样深入文中具体情境思考和表达才能充分展示其中醉人的情景之美呢?不妨走进陶弘景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考究一番。

那是一个神奇的两山夹水地带,“青林翠竹”遍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高耸、相互对峙与辉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就是此地清晨和傍晚的美妙情景。因为山清水秀,竹林茂盛,凌晨自然是雾气弥漫;随着天色变亮,鸟和猴子等动物也醒来了,放声鸣叫;而傍晚时分,晚霞映红两岸石壁和水面,水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晓雾将歇”,一个“歇”字将“晓雾”拟人化,似乎是“晓雾”折腾够了之后,接下来该“猿鸟”表演了;“夕阳欲颓”,同样,用一个“颓”字写出了“夕阳”倦怠了,该“沉鳞”出场了。怎么翻译出“歇”和“颓”的这种内在情味呢?《说文解字》:“歇,息也。一曰气越泄。从欠曷声。”“歇”的本义就与气息有关,说的是气息不再冒出来,或者泄漏了。“晓雾将歇”用的是“歇”的本义,指山林中的雾气因为天亮了气温升高而不再从丛林中冒出来,已经冒出来的浓浓雾气慢慢消散了,可以翻译成“歇息”,但有点单薄,应该进一步描绘,变成“不再滋滋冒出,随着曙光慢慢散去”。“颓”的本义是“光头”,因为对比健康的人满头靓发,光头是一种病态,所以“颓”内含一种颓废的病态。“夕阳欲颓”用“颓”指夕阳即将落山时光线柔和、温度骤降的情景,对比中午的阳光,夕阳自然是有点慵懒疲惫,因此,翻译“颓”字时用“下落”不能表达出其中情态,应该加修饰语,变成“颓然降落山头”或“温柔降落山头”。

进而再看“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乱”怎么翻译?用“胡乱”不但不能正确表情,而且无法清晰表意。猿鸟怎么鸣叫才叫作“乱”呢?“乱”肯定不是整齐划一地叫,也不是有先后、有规律地此起彼伏地叫,而是猿和猿、鸟和鸟、猿和鸟争着叫,声音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尖有柔、有細有粗,这也正是清晨时候猿鸟醒来兴奋发声的真实情景,所以这里的“乱”简单用一两个词没法翻译,只能尽情描绘。“沉鳞竞跃”的“沉鳞”到底指什么呢?指“沉落水中的鱼”恐怕不恰当,因为水中的鱼一般只在早上浮出水面,一是为了冒出水面吸收氧气,二是饿了到水面寻找食物。到了傍晚,因为一天的光合作用,水底的水草制造了很多氧气,水中氧气充足,鱼儿一般不会浮出水面,更不会无缘无故地争着跳出水面表演给人看——只有大型动物或人类惊扰了它们才会大规模乱跳。结合夕阳西下的情景,这里的“沉鳞”更好的所指是像万千鱼头窜动的粼粼波光,尤其是在两岸石壁的映照下,千万道红霞交相辉映与折射,照射在微风吹拂的荡漾水面,溅起星光闪烁般的万千波光,像极了万千锦鲤竞相跃出水面。从审美的角度看,上句“猿鸟乱鸣”写实景,下句“沉鳞竞跃”写虚景,虚实结合比单纯写实好。如此分析一番之后可以发现,要想充分表达“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的美感特色,翻译时必须加进更多符合情境的体验性内容,将整个句子翻译成:“清晨,山头不再浓雾翻滚,迷雾在曙光的照拂下慢慢散开,快要消散殆尽,山林醒了,猿和猿、鸟和鸟、猿和鸟兴奋地争着鸣叫,声音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尖有柔、有细有粗,整个一个声音的繁华闹市;傍晚,夕阳倦了,想歇息了,温柔地降落山头,柔和的霞光散落在山间微风荡漾的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仿佛鱼头攒动,夕阳释放最后的四射魅力,万千道光辉照射两岸石壁,彼此辉映交织,投射到水面,溅起闪闪金光,似乎是水下的万千锦鲤争着跳出水面,与夕阳嬉戏。”

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性,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又超越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在准确之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运用效果,呈现更高的审美境界。好比新闻报道忠于事实,追求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新颖性,而小说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甚至给人一种歪曲现实的表象,在更高的文学审美层次忠于现实。比如,“沉鳞竞跃”,翻译成“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万千鱼儿攒动、争相跳跃”,比翻译成“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更真实,也更有美感。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精妙性,构成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能力,促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境界。其性质与各式各样的写作一致。或者说,文言文翻译以写作的一种简练形式,构成语言文字运用的一分子,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回过头来看文言文阅读理解本身,学生正是通过真切、复杂、不断纠错与完善的文言文翻译,具体、深入、细致、透彻、审美地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相比于不问为什么的字面翻译,深入细致地思考和表达更能正确、透彻地阅读理解文言文内蕴的思想情感。比如,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成“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然后通过翻译好的白话文来理解原句,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现不了“静”与“修身”、“俭”与“养德”、“淡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的内在联系,更发现不了“俭”的理解和解释偏差。对比不深入具体语境细细体验思辨的粗浅翻译,深入具体语境的细腻体察、思辨与表达更能阅读感知到文言文内蕴的深邃思想情感、美学效果与精妙手法。比如,“沉鳞竞跃”翻译成“水下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远远不及“波光粼粼,像万千鱼头攒动,金光闪闪,恰似成群锦鲤争相跳跃”富有美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成“通过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身,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养成德行”,远远不及“内心宁静,凭借它来修养自身;约束自己的行为,凭借它来养成品德”凸显“静”和“俭”的重要性。而且,对比具体、深入、细致、透彻、审美地思考和表达的完美结果,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精妙更突出地体现在具体、深入、細致、透彻、审美地思考和表达过程之中,这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互动与体验,是直达身体经验和灵魂深处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精彩存在于文言文翻译的精细过程之中。

明乎此,文言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翻译的意义与作用,需要超越单纯地为了把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来理解的中介工具性意义与作用,转向通过文言文翻译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文言文内蕴的动作与事态、动人情景、深刻内涵、优美境界等;重视经由文言文翻译呈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完美结果,更要重视经由文言文翻译呈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彩过程,并借此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与境界,从而提升包括文言文教学在内的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教学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