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培育小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3-10-13胡小龙
胡小龙 徐 婧
(1.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2.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 安徽合肥 230000)
信息科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抽象概念和复杂逻辑对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与掌握。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课程性质的客观反馈。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基点,从多个角度导引和渗透核心思想,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难度,还对其数字素养以及信息技能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基于对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本文从问题到策略依次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核心素养内涵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价值进行有效判断的一种能力和观念,也是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和掌握的一种感知能力。同时,信息意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小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起到指引作用。因此,加强小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对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计算思维
与其他思维不同,计算思维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概念而进行问题求解、算法设计、分解建模的一种思维形态,也是学生对待现实问题展开抽象、模拟、仿真等活动的一种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中,对问题、任务或项目进行处理、解读时,需要计算思维的加持与作用,进而才能更好地解决疑惑,实现深度学习。此外,将计算思维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不仅能避免导向式的传统授课,实现以核心发展为目标的过程性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信息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培养效果。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推进其创新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关键要素。该素养包含三个关键词:
一是管理。
能够利用网络获取相关数字化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与管理,实现信息的有效表达和资源的高效应用。
二是解决问题。
解决计算机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也为后续的数字化学习和交流提供新的想法和观念。
三是创新。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结合技术、媒体,培养其能够完成简单创意作品的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所需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如文化修养、道德规范、行为自律等,也是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增强安全意识的重点所在。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安全以及价值观念尚未建立和完善,加强信息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网络安全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价值导向,融入和适应信息社会,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中的问题
基于对现阶段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渗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理解不深。
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但在当前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偏差,进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和作用,导致教改工作流于形式、陷于表象。
其二,衔接不当。
教学是认知学习的交互过程,核心素养在交互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各环节的组织与开展起到衔接、转化的作用。然而,个别教师在教学渗透方面过于关注目标的完成情况,忽视对整体流程的管理和引导,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搞不懂”“学不会”“没意思”等现象,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核心素养的价值发挥。
其三,把控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素养渗透方面以“快”为主,而这种“欲速则不达”的行为,难以把控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质量。
三、推进小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提升认知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推手。随着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从生活的角度导入信息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信息知识,激发其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信息意识,使其在收集整合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发展需要。比如在“物联网络便利多”的学习中,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体会物联网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课件,如PowerPoint、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引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如智能冰箱、掌上公交、共享单车、智能门锁、智能家居、物流信息等,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应用的学习和操作,进一步探索和体验物联网技术,增进认知、解决问题。此外,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还可以借助“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等设备,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物”与“物”之间的网络联系,进而感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便捷,也对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产生深刻理解。
(二)观察实践,增进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和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提升感观认知,掌握相关方法,实现深度学习。同时,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型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可以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加深记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制作铃声先录音”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已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声音、视频等相关知识,对于录音设备以及软件的使用较为期待,对此,教师可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考课本教材,连接录音设备,观察接口标记,进一步掌握录音软件的具体操作和方法。此外,在录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问题,如“如何解决没有声音或声音小的问题”“如何解决前半段声音没有录制上的问题”“后面录制的声音丢失又该如何解决”等,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针对性操作,以此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计算思维。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这样既可以帮助其克服羞怯心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录制兴趣,进一步提升其感观体验,激发其创造力。
(三)组织游戏,提高效果
将游戏与教学相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转变以往枯燥的教学设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进而在游戏互动中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比如在“我制作的机器人”的学习中,为使学生掌握搭建机器人的方法,并与同伴体会机器人设计的意义和乐趣,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游戏小组,并为本组的机器人“起名字”。而后以“竞速”为主题进行趣味比拼游戏,让各组成员通过合作讨论、共同分析,搭建具有本组特色的“机器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根据游戏规则选择合适的器材和工具搭建机器人,还使学生在竞技比拼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并对相关情境进行优化设计、验证解决,从而达到迁移内化的效果。此外,实施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组织中,教师还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目标,目标是游戏活动有效与否的关键,也是保证整体流程衔接得当的重点,进而在教学目标以及游戏目的的设定方面要紧贴实际、满足需求;二是多样,要想保持学生对游戏活动的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多样化原则,关注数量、把控质量,以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发展。
(四)巧设悬念,建构知识
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出发,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设立一些与学生认知相关的矛盾问题或疑问悬念,不仅能激发其思维,发散联想思维,还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人工智能新生活”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领域,并对部分人工智能软件的使用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并从中感受到人工智能所带给生活、学习的便利与高效。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矛盾问题,如“人工智能依赖于大量数据,如何保护和合理使用个人信息”“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等,以此帮助学生重新定义和理解人工智能,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理性且客观的评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五)合理评价,落实素养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发展素养、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结果性评价,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阶段特点,导致教学整体存在片面化、被动式、主观性等问题,这对学科素养的渗透与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据此,笔者设计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评价手册(见表1、表2)和学生信息素养小档案,旨在坚持以生为本、核心素养发展的原则,打破常规化的评定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了解过程,又要注重目标,使学生在合理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以及提升自我。同时,还引入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等环节,评价的主体也由教师、学生、小组、家长组成。一方面要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和具体;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与多元,从而能够真实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挥其促教、促学的作用和功能。
表1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评价手册
表2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评价手册指标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的指导和引领下,一方面可有效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教育质量,保证其学科价值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路径、提供资源、深化发展。同时,核心素养又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以学科素养为根基,转变模式、优化结构,由教“学”转为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多元化以及全面性的发展。此外,教师在其教育渗透方面还需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成长,保持“慢”节奏,构建“多”形态,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