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指向文化传承的美术教学实践
——以“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一课为例
2023-10-13黄曦
黄 曦
(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安徽安庆 246000)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传统民居,正是建筑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中华大地上造就了各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讲述着各自的文化故事。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一、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之变是“大变”而非“小变”,从“三个维度”目标转变为不同学科迁移的关键概念或大概念目标。面对课标的变化,美术教师需要对标旧标,熟识新标,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拓宽思路。
传统民居之于美术教学有着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文化主题。要想将民居文化的教学内容、实施路径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需要教师发挥智慧。在笔者带的学段班级中,学生的美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缺少赏析能力,有的同学有赏析能力却不会表达等,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一课拓展为大概念课程,确定大概念为“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常见的艺术载体之一”,将课程知识结构化,确定有意义的主题。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见表1):
表1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大概念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上述教学设计思路,是在真实问题情境的推动下形成的。大观念、基本问题、小问题构成单元主题课程的推进线索,体现出学生在“知道—理解—做到”不同层级的感知和实践中,从易到难、从一般到复杂的思维进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结构、形式、文化等多方面对民居进行由浅入深的解读,设置梯度为学而教,有效解决重难点,融合穿插多个教学环节,践行大概念目标。例如,教学“民居木雕装饰纹样”这个知识点,可以设置若干个小问题:
(1)木雕装饰纹样有哪些内容?
(2)怎么提炼木雕纹样的元素?
(3)提炼元素后应该从哪个部位落笔?
(4)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把纹样元素转化为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小问题的设置,学生自主进入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有效地实现美术文化到价值意义的转化。针对这个知识点还可以进行拓展,如实地调查、参观博物馆、邀请木雕艺人进课堂等,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探索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好的理念和方针固然重要,教师的介入指导也须跟上,这样才能提供艺术实践平台,才能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美术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二、开展教学实践,收获美术感悟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两种美术教学实践:一种是“引进来”,将多媒体、绘本等多种呈现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美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另一种是“走出去”,了解课本知识点后,再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两种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引进来”的课堂教学,参与文化传承和审美交流
课堂教学从《大鱼海棠》视频片段开始,将学生带入场景中,感受福建土楼的艺术魅力,引出本课课题。之后教师化身导游,以地图为蓝本,开启奇妙的旅程,带领同学们一站一站地游览。同学们身临其境,从福建土楼到北京四合院、从陕西窑洞到皖南民居、从广东碉楼到广西干栏式民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空间、功能、材料、人文等多方面欣赏传统民居,感悟美学意蕴。
第一站是福建土楼,因为刚刚观看了视频,学生对福建土楼印象极深。福建土楼是一种土木结构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典型,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参考图片进行欣赏、感悟并创作。在纸上绘制出土楼房顶的形状,刻画出屋顶和屋内丰富的细节变化;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土楼建筑的外形,用勾线笔绘制门、窗等基本构造;最后用油画棒描绘土楼周边环境,使整体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这样手脑并用,使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
在“北京四合院”这一课,教师先抛出问题:什么是四合院?学生通过翻看教师课前准备的绘本,初步认识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结构、造型,并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绘本中的插图,是纸雕样式的,十分精美且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学生不仅可以看,还可以拆解下来进行仿样制作、穿插拼接,既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也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学们分工合作,渐入佳境,手法逐渐熟练,建筑结构初见雏形。
之后,同学们又一起观看《探秘中国传统民居之美》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不仅介绍建筑,还通过建筑讲历史、讲人文、讲烟火气息、讲坚守的故事、讲家的故事。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不只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与神交流的媒介、防匪的堡垒,是心灵真正的归属地,背后体现了强大的文化牵引力。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的舞台,使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当然,美术教学只依靠课堂,肯定不够充分,还应该“走出去”,走进真正的大自然中去,让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走出去”的实地教学,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宏村位于安徽黄山黟县境内,是皖南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这里的徽州古建筑,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人们笔下经常描绘的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展“走出去”美术教学,我们组织八年级学生前往宏村探索自然,生成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悟。在了解宏村的历史文化后,同学们驮着画具,寻找心仪的写生地点,深入地感悟皖南民居文化。足踏青石板,漫步于烟雨迷蒙的徽州古村,仰望马头墙,粉墙黛瓦、青苔横布、飞檐翘角的一束束光影,每一种微妙的色彩,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斑驳沧桑、韵味无穷。
第一次面对真实的建筑进行绘画,不少同学都表示无从下笔。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渐渐地,同学们悟出了一点门道。有位女生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外出写生,我感觉我画得不如在课堂上画得好,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是呀!这正是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来自观察。写生既可以整体观察,也可以局部观察,既能现场感受,又避免了被动临摹。建筑的重叠、空间的透视、线条的变化将物体的远近关系转化为平面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日常生活中。
直面古民居和坐在教室观看图片、视频的感受截然不同,这是真正的身临其境。这种身临其境是多方面的,比如迁移到语文学科,“从这些老房子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迁移到地理学科,我们看到防火供水系统,“牛”字形平面布局等。这无时无刻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教学从室内走向室外,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途径,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不仅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作灵感,而且触摸历史,感受人文地貌,体会先民的智慧,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活其思维,精心开展“引进来”“走出去”两种迥然不同又内涵相承的教学实践,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术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优化作业设计,进行评价展示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为我们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课以大概念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以观察实践来引导学生,激发其艺术潜能,在层层递进的探索中,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其感悟民居的美学意蕴,领略艺术的真正内涵。
在作业设计上,教师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间的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总体上“放手”,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放”“导”结合,以“放”为主,以“导”为辅,既给他们时间独立思考,又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进行重点关注和适时指导,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评价伴随着整个单元学习过程,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有助于课程主题“大概念”的落地。借用小江同学的话,这些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虽然都是线条作品,但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小方同学的作品,乍一看,感觉画面中线条单一,认真看粗细有别。这些细微的差别,是随着作者创作时心中所想自然而然产生的。画面中还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使粉墙与黛瓦之间构成强烈的对比,其虚(留白)与实(物象)紧密融合,营造了意境,展现作者独特的创意。另一位同学的绘画作品体现出独特的视角,把民居门窗、栏杆上的装饰物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充分表现,作品构图饱满、线条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我将这些作品进行展示,供各年级师生观摩、学习,在校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结语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民居,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生命哲学。把传统民居作为绘画对象,原因在于它符合我们的审美,其中蕴藏的乡情,极易触发我们的想象与情感,其明快的线条,可以使我们更加畅快地表达和表现。在大概念下,以美术教学为手段,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教学实践,既能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人的“塑造”,又能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深加工、细打磨,提高作品质量,实现物的“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座座古民居,或残破不堪,或修复一新,或仅存一角。认识古民居,是保护和传承这些古老遗产的开始。保护古民居既要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以传承“精气神”。近年来,由各地政府牵头,多方民间力量参与,很多传统古民居重获新生,向展览陈列、特色民宿、艺术文创等方面转型,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体现。作为学生,要对古建筑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为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传承、再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只有紧跟国家发展和新课标改革的方向,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独特心理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本体生命发展,才能培育学生持续创新的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