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对策

2023-10-12何梦琳

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何梦琳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西昌 6150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长盛不衰乃至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1]。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强调应该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结合,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联系。在大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肩负着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向当代青年大学生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斗争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深刻价值内涵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契合。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需要直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不足,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紧紧把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现阶段伴随网络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不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冲击,许多青年大学生存在缺乏理想信念等问题[2]。多数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的过于现实,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未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网络新兴媒体及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当前全球形势日益复杂,多元价值观激荡与碰撞,首要任务是在不同价值观念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需要立足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教学改革重点方向,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持续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根本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在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内容相辅相成,有效渗透至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大历史事件中,集中体现了众多榜样历史人物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譬如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精神等,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一直以来不畏艰苦、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的珍贵品质。向学生展示此类良好的精神品质,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的原因,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

(二)以知行合一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各种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独立等历史,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认识党史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肩负着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因此,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学价值,这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契合。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知行合一是主要目标。所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可局限于理论维度,更应该走进生活实际中,立足各种小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在各种榜样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优良精神品质,不断汲取道德营养,并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持续对周围社会群体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更多正能量。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途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传播效应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积极弘扬主旋律,在社会层面营造出良好参与氛围,从而引领更多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对策

(一)全方位挖掘课程爱国元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包含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核心内容,而爱国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努力传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时代及社会发展背景下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体现的重要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蕴藏其中,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中心。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充分凝聚和号召民族全员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事业中,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

中国近现代历史集中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古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例如甲午战争之后的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都与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近现代史中,革命斗士均饱含着满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描绘了一桩桩壮烈的爱国情怀事迹。譬如孙中山先生于成立兴中会期间大力号召“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当时,这正是振兴中华最强之者,这些仁人志士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中华民族宝贵品质。由此可见,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言,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挖掘教材内容中潜藏的爱国素材,从学校所处地区文化背景出发,集中组织大学生举行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认同,积极传播优良传统文化,从实际历史事迹和真实革命人物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接受爱国情怀熏陶。

同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深入挖掘此类重要节点蕴含的育人资源。除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榜样人物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节庆日也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例如2022 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七周年的重要节点。在抗日战争中所蕴含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主题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和谐等内容相契合。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在每一年的抗日战胜利纪念日中,开展体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向当代青年大学生讲述革命先烈为今天幸福美满生活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领会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抗战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

(二)深入凝练课程主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现如今全球各国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念和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侵袭,由于青年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言论的影响和诱导而出现心理波动,最终导致个人理想信念动摇[4]。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剖析社会现象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人生发展提供明灯,指引着人生航向。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鉴别对错的能力,主动抵制各种错误信息并做出正确选择,保证个人健康持续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需要肩负起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职责,不断深挖相关素材,指引学生沿着历史轨迹找寻优秀榜样人物的发展历程,持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教学中,主要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曾尝试学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但却未获成功。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光芒在中国大地闪耀,随着五四运动开展,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支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这过程之中,尽管面对不同社会思潮以及文化形态的冲击,中国青年学者们却依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在共产主义道路上,这些青年身上所体现的追求理想和笃定信念的优良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品格。因此在进行本章教学时,教师应该提炼该章节核心观念,即“青年”“理想信念”,并在整个章节讲解中贯穿这一观点,将其作为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使学生在当前复杂社会思潮以及多元价值观念面前,依然坚定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在为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时,教师需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力,牢牢将青年大学生凝聚起来,始终坚持以党为中心,促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不断追求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

(三)凸显课程文化内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突出其涵养化育作用,一方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不但涵盖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精华,也有充分体现古人智慧的先进发明,还有许多体现不同地区文化内涵的民俗礼仪和传统节日等[5]。部分大学生尽管对此类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是仍缺少系统认知,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含有丰富、多样的素材,可帮助教师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紧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紧紧围绕国史和党史建设历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合适的契机向学生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品格,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人和谐、仁者爱人、与时俱进等思想。利用这些精髓,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而这些优良思想品质也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号召的诚信、友善、敬业等理想相符合。除了上述教学方法,教师在传统节日也应该开展相关主题的纪念活动,向学生普及传统节日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节日中潜藏的时代意蕴,从而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总而言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把握好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平衡,从中华传统中获取现代营养,感受强大的历史号召,从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丰富文化素材。

(四)践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程本身就应该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使用大量史实进行解答。历史是具有温度的,能够有效指导人民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资政育人作用,通过全面剖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丰富大学生理论知识,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为进一步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价值和作用,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等,在实践中感悟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精神追求,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辐射和带动周边社会群体,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积极风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一方面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间,需要始终面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和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