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探索

2023-10-12郜扬

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课程

郜扬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美学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渐成为高校众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美学课程具有的情感性、审美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1]。但是,学生对美学的学习并不积极,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并不清晰。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缺乏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的主动性。要克服传统的美学课程教学的弊端,就必须认识到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认清现下高校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美学教学模式。

一、高校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中国的四大教育中,德育主要解决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可以使人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远大的人生理想,是对“善”的要求;智育主要是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智能,是对“真”的要求;体育是通过运动和锻炼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是对“健”的要求;美育则是让人在美的鉴赏和创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完善心理、健全人格,达到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对“美”的追求。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必要环节,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大学生在审美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可以稳定情绪、净化情感,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美育是一个没有任何阶段限制,受众为所有人群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但仅仅追求外在美,是肤浅的。只有将自身人格的内在美也体现出来,才能成就表里如一的完美人格。让外在美和内在美协同发展,成就积极向上的人生。而对美的追求,是需要逐步引导的。家庭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认知品质,正确规范学生的行为。长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的性格,热爱人生、精神饱满、胸怀坦荡、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情感和适度的情绪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础。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专业的教学水平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在同学、朋友间获得信任与尊重。

可见,高校开设美学课程,对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加强道德荣辱感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高校的美学课程教学更关注对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且教师在对美学课程进行讲授时也忽视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和意义,忽视了美学教学实践中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忽视了美学教学手段和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高校很多专业开设美学课程只是本着专业需要的原则,而不是本着促进审美教育发展的原则。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美”的意识的培养,只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学生难以理解,更无法从生活入手、从专业入手,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认识“美”的存在。以往的教育对审美教育的忽略尤为突出,特别是美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让众多学生从未系统地了解过美学这门学科,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看电影、听音乐就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毫不在意。但是美育的缺失已经对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加强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势在必行。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乐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潜移默化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中国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中国精神,并凝聚成中国力量[2]。

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对美学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理念的变化而逐渐改变。教育者应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美学学习的方法,发现“美”的价值与意义。在学习中,结合新媒体技术,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消除学生学习美学的畏难情绪。

二、“双线教学”在美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鲜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理想,从而增强辨别美丑的能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获得信任与尊重。因此,对审美的教育不能简单地局限在美学课程的开设上,而是应该渗透在学生各类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践过程中。

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系统地学习美学课程之前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会将美学课程放在学生刚入学时进行教授,而是在学生有了更强的学习能力之后才会开设。因此,在学习美学课程之前,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对美学课程展开逐渐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开课单位可以培养和形成专业的美学教学团队,其中不仅包含美学专业教师,还应该融入更多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特别是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负责教师。共同将审美教育融入更多的课程教学中,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美学的兴趣。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有效教学,而利用“双线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

(一)线上教学强化学生课程认同感

美学隶属于哲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且,现下在校的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美学这一门学科。因此,对美学的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对抽象美学系统的传授,也不能只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发现生命的多种可能和无尽意味。

让一个人建构出健康的审美观,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心态是一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体行为的情绪状态。心情开朗,感觉就会敏锐,反应就更迅速;心情抑郁,感受便显得迟钝。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面对世界,才会发现美,才能感受到快乐。而健康的审美心态,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读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接受教育和主动阅读,能起到有效净化心灵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理论的影响,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通过阅读,特别是积极向上的书目,可以稳定情绪,净化情感,达到心理平衡,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在美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再结合所学的专业进一步了解美学这门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美学史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美学的认知。最终能从相对理论的高度去理解美、认识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愉悦其身心,提升其眼界。正确审美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明辨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还可以从形体美、身体美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日常运动中感受美的存在。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可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舒缓身心,改变心境。而运动本身又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长期从事体育运动会具备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坚持到底、超越自我精神。

因此,美学教学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在教学开始初期,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做出规划与安排。在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学素材以及学生的预习材料,用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形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助力方式。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到课堂中,帮助教师用更新、更有趣的形式传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以更快速、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学科知识。当下最受学生关注的短视频平台可以成为教师教授课程的一种手段,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通过短视频软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他们普及美学知识。短视频可以将美学知识以精练、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观看中得到启发,还可将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关于“美”的事物分享到短视频平台,提供给他人观看。当更多的人通过视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或者了解到相关的美学知识时,会变得更加自信,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短视频的形式更具趣味性,但是对书籍的阅读更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应督促学生有计划地阅读相关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对产生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做好读书笔记,还可以通过录制有声读物的方式,加深对书籍内容的印象。并且有声读物的录制还能够为更多人提供美学学习的素材。

教师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将多元化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接收到预习材料,快速投入美学知识的学习中。相关美学书籍的推荐与阅读,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起所学专业与美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认识到美学学习对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意义。除了视频和书籍的分享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分解。教师可以利用快闪视频的方式将主要知识点快速呈现给学生。这种更具趣味性的传播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最后,通过教师编写的作业题和测试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把遇到的疑问、产生的想法快速梳理,并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反馈结果,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与知识储备情况,再进行教学重难点聚焦,教学结构的调整与重塑。之后对既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与学习任务上传到平台推送给学生,以课程观看打卡为要求督促学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并在平台教学区块建立讨论区,进行线上网络公开答疑,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困惑。多种形式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对美学课程的好感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线下教学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经过前期对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的整合与梳理,教师要对教学方向进行调整与改进,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并在线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扩展、深化。

在线下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一一列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掌控。并且,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会启发、引导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在疑问得到解答后,教师再根据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拓展。合理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让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有效。学生通过扫码加入学习团队,教师通过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弹幕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堂限时测试,随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限时答题并通过手机提交答案。答题结束后,教师将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正确答案进行投屏,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答题结果[4]。

传统的美学教学更重视理论教学,而灌输型的理论教学让美学的“美”无从体现,也更容易让学生丧失对美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增强学生学习美学的兴趣,是在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媒体背景下,更多教学平台的出现,让教学模式有了根本上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主张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深度思考,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积累。并且,在加强美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织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充当美和艺术的欣赏者,还要成为美和艺术的创造者。

艺术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专业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艺术欣赏的方式,比如看画展,看晚会,看话剧,看电影,看演唱会,跳舞,甚至是亲力亲为地组织艺术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活处境,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与此同时,这样的艺术实践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学生还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赏析、解读来获得美感,舒展心情,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情绪上的波动也都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有效缓解。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广阔风貌,可以启迪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作用于他们的情感与意识,影响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塑造完善的审美人格[5]。经过持续性地建立审美意识,可以为后续的美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认识美、理解美。

新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平台,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充实与有趣。因此,对于课程的最终考核也就不再局限于试卷考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汇报所学成果,无论是对一部作品的赏析还是朗诵、表演、分享原创作品,都能够成为他们最终的考查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去准备,自信地去展示,从而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经历与体验。并且智慧教学平台还可以快速地统计出学生预习及课堂学习、测验等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传统的美学教学所带来的师生疏离感,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逐渐被消解。可见,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课程,让审美教育充分发挥作用,是需要更加深入地认知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方向,结合多元化的网络教学技术,通过大量的实践论证来不断完善的。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课程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打破平衡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