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研究

2023-10-12刘苇张晓霞上海立达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文化遗产物质

刘苇 张晓霞 (上海立达学院)

一、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的优势与关键

(一)数字化创意设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优势

非遗文化本身具有特定受众以及有限的生存空间等特征,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各种渠道与途径,以便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文化实际传承与发展中,真正让人民群众了解非遗文化,充分感受其内在魅力。相较于传统媒体,数字化创意设计优势突出,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契机。数字化创意设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增加非遗文化传承主体。最初的非遗文化传承主体大多局限于传承人之间,随着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很多政府文化部门相继加入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列中,由此真正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非遗文化传承新格局。然而,类似的传承方式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单向性较强,越来越多的受众可能只是被动参与,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有待于加强。此时,数字化创意设计的出现切实打破了传承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尤其在技术的加持下受众不再是旁观者,反而被赋予了一定话语权,他们能够自行选择、创作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信息,慢慢地,其参与积极主动性将得到明显提高,唯有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主人翁意识,那么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才未来可期。其二,有利于丰富非遗文化传承内容表达。数字化创意设计主要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存在,因此,其能够全新且生动地勾勒出非遗文化面貌与内在,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得非遗文化内容表达丰富多彩。众所周知,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精神内涵,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媒体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可想而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非遗文化内容很难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传承效果。与传统媒体比较,数字化创意设计集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同时还融入了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如VR 技术,正是因为如此,非遗文化内容展现才更具体与生动,能够促使受众体验身临非遗文化内部之感,进而引起受众强烈的思想与精神共鸣。其三,有利于拓展非遗文化传承渠道。相较于传统媒体,数字化创意设计真正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输出渠道以及空间。基于传统媒体下的非遗文化传承,大多只是依赖于口传心授的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选。但是,随着数字化创意设计的普及与发展,一系列新兴的数字化创意设计应运而生,微博、短视频、微信、直播等诸多数字化创意设计都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与喜爱,这便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二)数字化创意设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关键

虽然基于数字化创意设计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变得复杂多样,但是鉴于非遗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不得不说,数字化创意设计在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各种阻碍与问题。因而,应格外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其一,应特别关注非遗传承人,维护非遗特色。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了千百年的洗礼下保护与传承至今,其精神与思想内涵尤为丰富,切不可断送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手中。因此,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为了保护非遗文化特色,应尤其关注非遗传承人,并且要合理适度创新,切不可改变非遗文化原本的特色。尤其在运用数字化创意设计的强大功能时,切不可让非遗文化变得肤浅与片面,还是应以保留特色为宗旨。此外,非遗文化传承人是非遗文化发扬的核心,此时,要求关注传承人的心理与动向,真正让中心传承人被看见,被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进程中来。其二,数字化创意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要讲好非遗故事。鉴于数字化创意设计与非遗文化各自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与表现形式,因此二者融合需要找到契合点以及共同特性,以便为非遗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出数字化创意设计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独特优势,如此才能真正讲好非遗故事。举一个很简单的案例,针对歌舞类非遗文化,其传承形式主要依赖于舞蹈动作表演,通过视觉刺激达到吸引人眼球以及使人民群众自觉加入传承行列的目的。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可以依托短视频、vlog或者直播等媒介形式。针对民歌类非遗,更注重的是演唱,以刺激听觉为主,此时,以传承为导向可以寻找一些以声音为主要表达的数字化创意设计,如网易音乐、喜马拉雅、荔枝等网络音频类应用,都是极其不错的选择。

二、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的创新方式

数字化创意设计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契机。正是借助数字化创意设计的传播优势,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才更彰显其高效性、精准性、立体性以及多维性的典型特征,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由此看来,充分发挥数字化创意设计优势,将其与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深度融合在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新媒介形态+非遗内容”是当前非遗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能够有效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受众群体的扩张。目前,“非遗”数字化方式与创新角度主要有以下三种:视觉艺术、视听艺术、交互影像。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方式不同,其虚拟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观众观赏“非遗”数字化作品的感官角度也在变化,应用于商品的形式也在逐步扩大范围。

(一)视觉化创新

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非遗文化因无具体物质形态、无可视觉化的形象符号可记忆,从而面临着视觉审美不佳和传播功效退化的情况。因此,传承“非遗”特别需要通过新视觉媒介来进行创新设计和传播。在对“非遗”文化进行视觉化设计时,可以融合新时代精神和现代生活理念,将非遗文化进行具体的视觉物化,延伸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动漫化表达

非遗文化的视觉化创新除了静态的视觉设计外,大多是以动态视频拍摄形式来表现,但是整个作品在时空上、环境上、视觉上等方面受到很多局限。相对而言,动漫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表达灵活、受众广泛的特点,重构非遗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动漫作品中,可以促使非遗文化自身得到数字化保护和创新性设计,是数字化创意设计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载体之一。

(三)多感官设计

多感官设计的交互动画作品可以构建出古代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感场景,促使动画作品的参与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从而唤醒参与者内在的“文化共享”感,进而在参与活动时潜移默化地传承非遗文化。因此,设计这类体验感强的“非遗”交互动画作品,不但需要创建视觉场景,更要设计多种感官交互通道,让观众深入了解其内涵,从而热爱、传播这类非遗文化。

三、非遗文化数字化创意设计策略

(一)利用数字化创意设计,加强非遗艺术转型

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便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进入21 世纪,灵活运用数字化创意设计,充分借助数字化创意设计的优势传承非遗文化已然成为现在以及未来各界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究其根本,数字化创意设计不仅能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同时还能有效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真正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光明的前景,让非遗文化在新技术的作用下焕发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创意设计进行宣传、保护和传承,得到了有效的效果。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需要重视数字化创意设计,多样化的数字化创意设计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数字化创意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中要注重数字化创意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数字化创意设计的使用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要避免技术应用不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的字化转型过程中,在重视形式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内容,持续推动非遗艺术的数字化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促进非遗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数字化创意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我国民间艺术数字化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创意设计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还能将传统民间作坊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具有产业化、规模化特点的生产方式。通过数字化创意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融合,能够孕育出新型的文化产业,进而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融会贯通。可以利用软件、动漫等方面的数字化创意设计优势,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数字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数字化创意设计网络平台,使得民间小作坊艺术也能得到弘扬与保护。并结合艺术形式,对新型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进程中需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地方品牌可以通过文化产品进行塑造。与此同时,将文化资源的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增强经济效益与物质效益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并促进经济发展。

(三)搭建数字化视觉传播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创意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一体化的包装。通过整合新媒体,构建数字视觉信息的立体传播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传播,数字信息平台应当坚持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多种渠道塑造文化形象。在数字平台建设中,要突出文化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系统的展示。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整合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数据库。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融合,利用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让大众能够通过相关平台查询到有关的资料,同时,科研人员还可以随时更新平台上的相关内容,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搭建和维护。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聚焦创新策划,分维度输出非遗内容

首先,立足非遗文化属性,制定传承策略。从非遗文化的发展存续状况出发,可以将非遗文化进行划分并且根据每一类型的特征属性设计与创新个性化的传承策略。对于濒危非遗文化,应采取的传承策略是抢救式,主要依托数字化创意设计平台以及运用数字化创意设计数字储存技术将其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与记录下来,同时对其进行多维度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继而达到有效传承的目的。其次,契合不同受众需求,设计多元化内容。面对普通人民群众时,非遗文化传承的重点应以普及宣传为主,着重展现非遗文化特色与亮点,以便被更多人熟知;针对潜在的传承群体或者非遗文化爱好者,则应重点展示的是传承人的故事以及心路历程,以便强化这部分人群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心;针对相关专业人群,依托数字化创意设计应重点突出的是非遗文化的内在精神,反映代代相传的价值观,以便为他们深入研究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五)形成虚拟文化空间,打破传播壁垒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文化、民俗、自然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传统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大多依赖于口传心授或者面对面教育,虽然类似的方式比较准确严谨,但是传播范围较小,不利于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从某种程度来看,这反而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微博分享评论等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多元的渠道以及平台真正拓宽了大众接收信息的范围。例如,川剧脸谱是川剧变脸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借助抖音这一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AR贴纸道具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川剧脸谱制作成效果模板,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加持下,用户可以通过模拟变脸动作完成脸谱的转化,进而通过这种极具创意性以及创新性的途径促使川剧变脸表演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推广。正是因为此种传播路径凸显可玩性以及趣味性特征,才吸引越来越多用户自愿且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创作与分享,在短短的时间内,抖音这一新媒体平台上与川剧变脸相关的短视频就达到了上百万条,播放量也日渐递增,由此引发了"变脸热"现象,同时在微信、微博等其他新媒体上与此相关的讨论激增,作品层出不穷,长此以往,有利于营造出崭新的虚拟文化空间,进而从根本上打破非遗文化传承以及传播的壁垒。

(六)多渠道设置公众议程,形成兴趣社群

数字化创意设计有着突出的共享性、参与性特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民众往往对热门话题有着极强的参与热情,他们自由发表看法,表达自我。如果非遗文化能够创意性地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形成热搜或者实时话题,那么不仅能够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讨论,而且还为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以此为契机,负责人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设置公众更感兴趣的议题,由人们自主点赞、转发、评论,以此形成以非遗文化为中心的特定兴趣社群,在加深人民群众对拥有悠久历史的非遗文化了解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新媒体发挥出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作用。以微博这一平台为例,负责人可以在微博上发起非遗文化相关话题,将越来越多的非遗爱好者聚集起来,这是曝光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要想在微博上设置非遗议程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热度是关键。对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可以通过发起非遗文化话题的形式自我创造热度,其二也可以通过参与话题的方式蹭热度,进而使得非遗文化有更多机会且更有效的曝光在微博用户面前,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真正引起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并且自愿加入到其传承行列中来。以四川非遗文化为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以申请并且创立微博账号,之后,可以自行发起话题,如“四川非遗文化”“舌尖上的非遗文化”等,也可以主动参与话题讨论,如“非遗文化资讯”等。通过以上途径,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关话题积累账号人气,增加粉丝数,积累流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相关话题中传播四川非遗文化,最终将为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四、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未来方向

(一)建立完整非遗文化产业链

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非互相独立,建立完整的非遗文化产业链可以让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互相推动、互为依存。

(二)鼓励本地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让大学生参与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有三个好处。首先,大学生需要创业和就业实践的机会。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建立产业,有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创新,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思路。第三,容错率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潜力巨大,但不可一蹴而就。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也更愿意探索其发展路径,然后对市场反馈或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三)打造非遗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需要人类作为载体,但它们都依赖于人类,这也造成了传播的局限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适当利用一些物质载体,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的成品变成当地的旅游和文化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剧目变成文化杰作,目前已有制作戏剧人偶、文化冰淇淋等产品的成功先例。

(四)借助互联网传播

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互联网传播不仅方便、高效,而且渠道广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各种短视频应用的兴起,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短视频平台人流量大,年轻观众多。传承者和组织者可以将传统戏剧和手工技法制作成视频,上传到抖音、快手或哔哩哔哩等平台,可以增强其推广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的背景下,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式的创新,当前随着数字化创意设计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提高非遗艺术的宣传、保护和传承效果。这将会很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进而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数字化创意设计的融合,从思想上认识到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文化遗产物质
采茶忙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甜甜圈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月满中秋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宇宙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